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美学价值

点赞:31044 浏览:1435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美学有着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似本能”、“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等理论对美学进步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自我实现理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对当代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其人格论中蕴含的美育思想.


关 键 词: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价值美育思想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理论家,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作为“人本心理学思想之父”,他以其“自我实现心理学”奠定了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早已为人熟知,而其对美学的影响并不像其它一些心理学来得那么直截了当,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说、自然主义的“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说等.但是,这绝非意味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没有对美学造成影响,恰恰相反,当我们深沉地潜入其中时,不难发现其对当代美学的博大精深的诱导力.显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全面客观地正视和提炼它所蕴含着的美学价值和美育思想.

一、马斯洛对当代美学的主要贡献

首先,马斯洛提出了“似本能”概念.他认为,人类有许多“似本能”需要,精确地说是天赋的需要.似本能的需要是天生的,但都是微弱的,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他用“似本能”这一术语代替本能,借以论述人类的生物遗传与低等动物的生物遗传之间的差异.他把人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开来,认为这种区别不是在先天的遗传所得的行为形成方面,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环境影响的潜能方面.以往的美学理论对审美主体性的认识多走入极端,要么是绝对否定,要么是无限夸张.而马斯洛借助“似本能”说,承认审美是人的一种社会化的潜能实现,其中既有生物本能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极易被社会文化“移入”的必然性,致使这一观点区别于而且弥补了弗洛伊德把意识经验还原为生物基本驱动的原始“无意识”说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的生理机械论之缺陷.尽管马斯洛的“似本能”说具有较强的主观臆测性,但他毕竟在理论上合理地揭示了人的类生物潜能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和发展性,确认了人的审美等社会活动必然统一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中的道理.

其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说”或动机发展论.在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中,是以生理驱力来说明动机,驱力产生需要,这是一种体内平衡失调状态.马斯洛认为这是以人体某种缺失现象来解释动机和需要,但人的需要还有另一种特征,即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它不再有支配人的动机的力量了,这时将会有新的占优势的需要和动机出现.他认为,人的动机或需要是一种层次结构,心理生活是一种由低向高逐级上升的过程.他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七层“金字塔”结构,其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注意到,他把美的需要专项列出,并将其划入人的高层需要区域,在需要结构中定位突出,又进一步明确了审美需要内涵为:秩序、匀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某些成人身上和无数儿童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这表明了他对人的审美需要的高度重视.虽然说以往也曾有人论及人的审美需要,但相比之下,马斯洛却能独辟蹊径,高屋建瓴地概括出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以辩证的思想,清晰地点明了审美在全部需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马斯洛这一独具的发现和总结,无论是对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还是开展美育等一切社会管理活动均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再次,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把“自我实现”放在人性升华的终极标准上,说明它是人在最高层次上的满足.马期洛认为,对潜能的不断实现,对使命的完成,对个人自身固有本性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承认,是一种永无止境地趋向个人内心的统一或和谐,一言以蔽之,人必须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二、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审美价值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理论中,提到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潜能发挥”一是“高峰体验”.关于“潜能”,马斯洛是把它放在自我实现的心理动态中加以强调的,在这一参照中,还更具有了审美价值.

首先,他强调了审美价值实现的主体性.当代西方美学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主观论还是客观论都有明显说不通的地方,而且,一般的关系论也并不能明确主客观究竟是在怎样一种关系的交叉中才使美之所以成为美的道理.如:客观论者刘易斯提出物有一种美的潜能,这种美的潜能只能通过训练有素的审美主体才能转化为现实,这样虽比一般的关系论前进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够的.这里的“训练有素的审美主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训练有素的审美主体”?这就是自我实现中的潜能发挥问题,也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完善解决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审美潜能也是被局限的,因此,如果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那么人的本质就应包括了各种潜能的发挥,所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包括了各种潜能和需要.这种包括审美潜能的充分满足一直到后来还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尺度.马斯洛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热情而睿智地揭示出人的潜能是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挥发出的一种非凡能力,这种潜能能伴随人格的不断完善而迸发出来.当然,对于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遏制人的审美潜能的问题,马斯洛也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他能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在现实可能的情况下,去积极真诚地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希冀社会走向美好,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其次,潜能发挥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理性.马斯洛把真、善、美视为存在价值的“内核”.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一方面受着存在价值的支配,一方面在积极追求存在价值的过程中,集聚出崇高的内在力量,马斯洛把它称为成长的动机.明确地说,人们追求审美体验,决非出于基本需要的激发,而是出于成长动机或存在价值的激发,这已超越了人的低级的本能需要,而是一个为实现社会的尊重、认识、审美需要的能动而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在这一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审美观,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本能论,即把包括人的审美需要在内的许多需要视为人的一种生理本能,是由不可名状的“力必多”在里面操纵着,人的行为的本源来自“本我”的“潜意识”,从而抹杀了人的意识(理性)在社会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把人的复杂心理视为对环境的简单条件反射的结果.尽管皮亚杰等人已注意到审美主体能动性在心理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们未能解决审美心理结构的根源和特征,忽略了人在接受环境刺激时遗传素质对能动性的特定作用.另外,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审美观也不同于格式塔的“完形论”即把人的心理结构视为人脑先验的、固有的、封闭的组织机能,认为外界物理力场与内部力场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忽视了实验经验对认识审美和心理结构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这样看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潜能观”,在审美主体性上避免了精神分析的反理性、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格式塔学派的反社会实践倾向等种种弊端.但这并非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比如,审美潜能是如何在知、情、意、行各层面具体运行的,他缺少应有的解析,因为其研究的倾向在社会心理与人格论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如此,正像马斯洛说的:“婴儿中的人性和人类特性只是一种潜能(审美的),必须由社会使之实现.”他既看到人的内在潜能的客观性和能力性,又看到社会环境对潜能实现的制约性,这已是很了不起的认识了.

关于“高峰体验”,马斯洛对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似本能的审美心理现象,予以“揭秘性”的阐释.他说:“似乎任何关于真正卓越、完善的体验,关于任何趋向完全正义或完善价值的经验,都可能引起高峰体验,即强烈的存在认识在刹那间所引起的不可思议的狂喜的情感.”高峰体验是对自在价值的接受,显然一切人都有高峰体验的潜能,只是看去如何焕发它了.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美学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马斯洛推定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比另一些人出现的频率高.他认为,高峰者(相对的高频高峰体验)更多地侧重于诗歌和审美方面,更能超尘脱俗,更富有神秘色彩.对此,古今中外也有类似的讨论.比如,在佛教禅宗用语中有“顿悟”的提法,即对佛理的顿然觉悟.在哲学上,南宋的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心”就是“理”,通过内省,顿悟本心,人就可“心明”、“知理”,即悟得真理了.在美学上,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顿悟称为“妙语”,但他重视主观直觉和审美感性,忽略了理性思维的作用.对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和苛勒的“完形反应论”等,相比之下,都没有“高峰体验”说对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刹那完成状态的本质揭示来得充实生动.马斯洛说:高峰体验者让“各种浩翰无际的情感沟通了他的想象力.他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大,同时又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软弱无能,他感到欣喜若狂、惊奇和敬畏,在时空中适应力的丧失,使他深信已发生了极有价值的事情,以致主体也要被这种体验改造、增益.”通过这段表示,可以透出“高峰体验”说在美学上的独特发现,即:(1)“高峰体验”具有审美认识是形成美感的一个必要前提,他还是强调了审美情感的作用,因为,发生美感的根本标志即是其情感的激活和显示;(2)“高峰体验”具有审美直觉与审美理智统一的特性,即在“丧失”感中诞生了直觉,在“深信”感中保持了自有的理性,二者在一种矛盾状态中达到统一;(3)“高峰体验”具有促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高度和谐共进的属性.

三、马斯洛人格论蕴涵的美育思想

马斯洛对当代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人格论中蕴涵的美育思想.作为“人学”范畴的美学,其发展始终不能忽略人对自身完善化的教育.20世纪的美学发展已由争议不休的美的本质论,转向审美经验和艺术特征的探寻,哲学、心理学、艺术和科技在美学的进程中正达到空前的融合.然而,美学如何去全面关切人的完善化的问题,众多美学家似乎无暇顾及,在此情况下,人本主义者以健全人格为切入点,广泛而深入地论及美化人格和优化教育等问题,如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具有清新不逊的鉴赏力等人格特征.在健全人格方法论上,马斯洛有“理想精神国的管理”,“静修舍――个人成长的处所”等.在指导思想上,遵循着使不健全者走向健全、健全者更为完善的原则,他们决非为美育而美育,而是为了人和社会的完善.由这种思想引导出来的人,是高素质的人,是最易体验到自我实现快乐的人.其实,人作为社会美(艺术美)的核心,便规定了其在美学中的双重性,即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因而,对人格美育的参与不仅是美学的一项任务,而且是发展社会的一项使命.

当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亦有其历史的和个体认识的局限,对此,我们应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加以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