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民歌与山西晋北民歌的对比

点赞:32853 浏览:1480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项目基金:QZZD10050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摘 要:

此次课题项目是以陕北清涧县和山西文水县的地方特色民歌的各个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对比,从人文地理学特点的视角对两类民歌唱腔和类型进行对比研究,收集两地的民风民俗、审美心理、生活现状、地域环境特点等资料,寻觅被忽视的民歌传承规律,用叙事理论,意向理论等挖掘两地民歌的艺术魅力,并为保护和发展“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关 键 词:人文地理学陕北民歌晋北民歌

作者简介:

李波(1988―),女,甘肃省平凉市(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院音乐学专业07级本科生.

郝雅婷(1989―),女,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市(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院音乐学专业07级本科生.

刘珏(1989―),女,陕西省商洛市(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院音乐学专业07级本科生.

陕西与山西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1]都是不可替代的.为什么陕西和山西文化具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品位和气质?为什么陕西和山西文化历久而弥新,在强烈的地域性、历史性特色中又总是蕴含着一种自然的传承与现代活力?从人文地理的视野的角度来看,这是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时空交融汇合的必然结果.

作为地道的陕北人,此次去仅隔一条黄河的山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入生活,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山西民歌,并收集了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和相关的资料,与自己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陕北民歌进行对比.

在对陕北民歌、晋北民歌了解与熟知、揣摩的基础上,试图以现代的人文地理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等为理论依据和方法,对两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两岸,即陕北民歌、晋北民歌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从而对两地民歌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做出一些理论的思考与思索.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回顾与理论要点

现代人文地理学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兴起的一门现代综合性、边缘化学科,它以人类社会和地理的空间关系(即“人地关系”)为核心,着重研究人文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等地理特征,并研究这些地理特征对该区域内的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变化的相应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和衍生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的说,该学科大致经历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预测的过程[2].

德国人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现代的人文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不同民族的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的衍生、流变关系.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于不同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之间的互动影响与交互作用,强调文化的空间组合机能和地域系统特征,突出地表所发生的文化差异对人地关系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晋北民歌

从音乐艺术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承认音乐艺术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具体到此次课题的关键点,就是陕北民歌、晋北民歌与其所以存之地域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它包括民歌创作者、真实传唱者诞生、生存的地域风貌,创作者、传承者分布的地理特征,具体民歌作品的地域风格[3].

(一)陕北、晋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产生的地域条件

1.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产生的地域条件

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与延安两市,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这里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历史上陕北一直是半农半牧,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所以,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陕北还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及、周恩来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年,指挥新中国的革命运动,在这里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可以说没有陕北时期,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最亲近的生活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民歌流传于陕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陕北人们用拦羊嗓子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陕北民歌种类很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信天游旋律自由,曲调高亢嘹亮,这与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陕北地区长时间以来,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生活压抑,但这里的人们不为环境的艰苦所困惑,他们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通过歌声来发泄内心的感受,也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陕北地区沟壑纵横,一个山头到另外一地的距离都会很远,这里的民歌只有高亢嘹亮悠长,才能传的更远[4].

2.晋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产生的地域条件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活动遗址之一.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许家窑人等的遗址在山西境内达二百多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山西更是多达上千处.悠久的历史给这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据统计,已经收集到的民歌就达两万多首.山西民歌分为晋南、晋东南、晋北和晋中四个音乐色彩区.

晋北民歌是山西民歌中很有特色的一个代表.晋北地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等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内蒙和陕北的交界地,所以晋北民歌自然也就会受到其他地区民歌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文化区域融合性,晋北民歌音调高亢,音程跳跃性大,有塞上高原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以憨直、泼辣、朴素与抒情见长,是老百姓在劳作时口头传唱或对唱的歌曲.

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民歌与山西晋北民歌的对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文地理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晋北民歌的都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舒展等特点,富有山野风味.晋北地处黄土高原,历史上十年九旱,人民以农耕为本,交通闭塞,饥寒情况严重,许多青年人“走西口”过生活,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孕育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里的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那里的人们见什么,唱什么,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人们在歌曲中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兴、重叠、双关、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歌曲,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晋北民歌的曲调优美,旋律简单,音程跳度大,节奏自由,口语化的修饰很多,音调高亢且嘹亮,具有浓郁的山野风格.

(二)陕北与晋北地理环境综述及两者间的比较

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包括延安地区,榆林地区等.榆林地区包括绥德、佳县、米脂、横山、子洲、清涧等12个县,延安地区包括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等12个县.这里土原、沟壑、沙漠遍布,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带.黄河纵贯全境,自然植被稀薄,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陕北的东边与山西隔黄河相望,西部毗邻甘肃、宁夏两省,南边与关中接壤,北部之外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位置.这种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晋北是指以大同为中心的山西省北部地区,包括:朔州、大同、忻州和吕梁北部,地处于黄土高原的东北部,多为高地山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带.晋北西部与陕北的榆林地区隔黄河相望,东部邻河北省的张家口和保定,南邻山西晋中地区,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海拔基本都在1200米以上.晋北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各种自然灾害很多,其中主要以干旱、大风、霜冻、冰雹等最为严重.由于长期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季经常会有集中性的暴雨,在流水侵蚀下地面分割的非常破碎,形成了沟壑交错期间的塬、墚、峁、沟地貌.民众生活在多山地丘陵的生存环境中.

陕北与晋北两地同处于黄土高原,隔黄河相望.两地的地理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多山川沟壑起伏交错的塬、峁、沟、墚地貌.北部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毗邻.交通落后,文化相对闭塞,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必然使两地人们产生了许多相似的生活习惯.

(三)陕北、晋北的地理环境对两地民歌的影响与比较

任何地方的民歌都会有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影响,从一些陕北民歌和晋北民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关陕北和晋北地理环境的痕迹.民歌作为生存于斯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渠道,无疑在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会受到所处的环境的制约[5].

如陕北民歌《脚夫调》,就充分显示了当地的地貌特征.因为黄土高原地带交通不便,山路很多,人们运输东西主要依靠马、驴等牲畜,也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脚夫.脚夫们长年走山路,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行为不能按时,又不能和亲人相聚在一起,为了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排忧解愁,从而就产生了脚夫调这一种很有特色的民歌种类.脚夫调的音乐通常起伏较大,大起大落的旋律线正好就像是对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的描述.

晋北民歌中也有许多反映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晋北民歌《那是个谁》、《山高路远见不上》、《不见妹妹山挡住了》,歌曲描写了年轻人内心对爱情的向往,但通过歌词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地的地貌特征.

总体说来,陕北民歌生活气息浓,拖腔较长,自由奔放,高亢有力,而山西民歌形式短小、曲调优美、旋律简单、音程跳度大、节奏自由.前者大气,后者委婉;前者跌岩起伏,后者嘹亮舒展;前者是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后者似一阵清风侵入人们的心田[6].

三、陕北、晋北民歌在当代延续、流传所面临的困境和可能出现的流变

音乐艺术就是对人的生命活动最直接、最贴切的反映.通过以上对陕北、晋北民歌形式和内容方面诸多阐释和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文地理学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对于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民歌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研究、发扬光大民歌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7].

陕北、晋北民歌艺术作为一种典型地域农耕文明的文化艺术结晶,他们在产生的根源、表达的情感、传播的渠道等诸多方面都是当时时代和特定地域风土的产物.随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和演变,更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这种特定地域“原生态”的民歌艺术形式,却面临着走向衰落的尴尬境地,地方民歌所面临的困境正如研究者蓝雪菲所言:“中国乐坛目前正面临着不正常的生态污染,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音乐话语权完全被通俗音乐所垄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歌成了无人继承、奄奄一息的遗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