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心性

点赞:1979 浏览:60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心性论的中心,以及是其仁政思想的基点,本文从心性论出发,讨论了人性向善的开端,而人性本身必定具有善端,那么人实行仁义才称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孟子心怀苍生社稷,用人性之善唤回人类的本心,而他的性善观更是巩固了“仁政”的思想,成为“仁政”得以实施得以保障.

关 键 词: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

孟子与孔子都是先秦儒家的思想大家,与孔子齐名,而孟子则常常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孔子注重“仁”,而孟子不仅把孔子的“仁”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而且探讨“仁”从何来,如何行“仁”,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心性的学说,对“仁”的发展和“仁政”的思想起了重大影响.因此,对孟子心性说的理解也成为其仁政思想和其哲学的基础.


孟子的心性论的发展,从《孟子》一书中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心”字面意思出发,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心”,而动物无“心”,“心”的功能则是思考问题,这里的“心”并不是现在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在今天应该是指大脑,因此,他就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人的这个“心”是人独有的,是天所给予的.“性”一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种由来,一种是“天命之谓性”;一种是“生之谓性”,孟子这里的心性,指的是第一种,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比喻作为论证,论述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的这种内心反应则是人人都有的上天所赋予的,而“仁义礼智”四个开端恰恰引出的就是“性”――以“心”为基础的向善的萌芽,因此他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认为善端在每个人一出生便具有,并有着天然的状态,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在最自然状态下的赤子之心,孟子称其为“本心”.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者,即是君子,能够保存这种赤子之心的状态,而如果有人丧失了这种善的萌芽,孟子把它称为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善的开端是先天存在与人的本性中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而我固有之也.”这就同告子所谓的“生之谓性”不同,人不仅有同动物一样的自然之性,而且还具有道德之性.而孟子所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并不是人先天的拥有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本身,而仅仅具有发展出四种善端的可能性,要顺着心的要求滋养四端,精心培养,才能发展出真正的仁义礼智之心,而且可以实现美好理想,造福保安四方之民.如果不注意的去保护,则每个人先天具备的仁义礼智的善端也会夭折,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侍奉,以致丧失赤子之心.因此,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之心有可能丧失,如果怎么办?他提出了补救的办法.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只要我们能够求其放心的寻找,按照自己本性去寻找那些美好的东西,那么本有的仁、义、礼、智的萌芽便会重新生长出来.

孟子注重“性根于心而践于形”,其对性可谓本善也可谓向善.告子则以为“生之谓性”,主张人性并无善恶之分,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沟渠里流动的水,若沟的东边开个口子,那水便往东流去;若在西边开个口子,水便往西流去,所以他说人性就如这沟渠之水,它可以向善的方向,也可以向恶的方向流去.孟子提出了反驳,“水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水虽然不分左右,但是水难道不分上下吗?孟子的观点是认为“人性向善,犹水向下”,水向是自然,人性向善也犹如此,是自然规律.告子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又用另外一个比喻,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孟子继续将其反驳,认为告子改变了杞柳树自然的性质做一个杯子,就像是扭曲一个人的本性去实行仁义,孟子认为,人性有向善的善端,因此才能发展出仁义,如果一种木质不适合做杯子,如杞柳,你若它用它,也不可能成功.因此,人性本身必定拥有善端,那么人实行仁义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而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不仅要以向善的开端为根,各种要的需要自身后天的呵护、培养和熏陶.

孟子的心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哲学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性善论作为孟子心性论的中心部分,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部分,历史上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各种人性学说其出发点不同,但思想的本质和目的确是一致的――为了是人能够真正的做到真善美的境界.张岱年曾表达过对孟荀的看法:“孟子所谓的性善,是仁义礼智作为善端是人的本性.荀子说性恶,是说人性同动物是自然,本能之中并没有礼义.孟子的性同荀子之性出发点不同,孟子强调的是性善须扩充;荀子强调的是性须改造.虽然学说不同,但也并不是相互对立.”只不过孟子是说性通过扩充达到善,荀子是说性经过改造达到善.

性善论是孟子心性论的中心,是孟子在诸侯争霸、动乱不堪的时代对人性的发展,性善论不仅给人以人人向善的希望,而且对于行仁政,国家的稳定和百姓安康以保障.孟子心怀苍生社稷,用人性之善唤回人类的本心,这是孟子人道精神的体现,更是其学说的最好体现.他的“性善论”的提出更是巩固了“仁政”的思想,成为“仁政”得以实施得以保障.此外,孟子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所赋予,存于心中,却易于遭到破坏和丢失,如若后天不加以精心呵护与培养,人的善良本心也会随之而消亡.而现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且需要精神财富的积淀,精神文明的提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要求,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实际的行为去向善,去行善,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