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的诚信

点赞:9209 浏览:415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咱不敢相信什么!”现在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中秋节前爆出一条新闻:淘宝网月饼模具非常畅销.自己做月饼,不怕商家用去年的馅料蒙混你.

同事的手机掉了,明明就掉在那个出租车上,还不敢明着要.拾金不昧,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了,不奢望他把手机还给你,只能发短信:“哥们儿,那手机我就不要了,但SIM卡拜托还给我,里面还有重要信息.另奉上酬劳若干.”

给孩子请了保姆,老家来的.女主人还是不放心,于是偷偷装了个摄像头.果然,保姆趁大人不在家,兑换婴儿的奶粉,自顾自看电视,还“啪”打婴儿屁股,美其名曰“爬啊!爬啊!”

我把身体健康托付给你,我把财产托付给你,我把比生命还要宝贝的后代交给你,换来的却是应付、欺诈与蒙骗.这伤的就不仅仅是钱财、肌肤与筋骨,还伤了感情,更伤了每个社会成员对互信互爱的基石.

“诚信之殇”

中华民族是注重诚信的民族.单说两个故事,《狼来了》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谎言,都带来悲惨的结果:一个亡命,一个亡国.从小我们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可是等长大成人,却发现成人社会欺诈更多,许多规规矩矩的老实人却成了输家.


今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在今年的诚信职业榜上,军人、农民、学生、教师和农民工,被选为本年度公众心中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从2006年起,连续六年诚信职业榜单中,从历年排名前五位的诚信职业群体看,农民和军人的入选率最高.而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业、食品行业、广告行业、房地产行业和保健品行业,被评为公众心中诚信形象最差的行业.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

检测设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你会不会上前搀扶一把?幼儿园的孩子大概会毫不犹豫回答“应该”.当然,此处只谈态度,而非行动力.

而多数成年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漠然走开,连一番思量都不用――他们的离开大多出于这样的考虑,会不会是“碰瓷”?会不会被“讹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诚信正面临全国性的困境.形象一点地说,13亿人都扶不起一位老人.

对于成年人的谨慎,人们更多地充满了理解,而非谴责.相较于传统诚信题材的丰富,诚信的现实版本显然要匮乏许多.

中国人并不缺少诚信教育,在守信践诺方面,习惯温良恭俭让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来浩如烟海的样本.当代中国人缺少的是活生生的身边榜样,以及良好的诚信环境.

当然,人们也会在生活中时常发现类似“成都的哥捡到价值150万元的黄金,怀抱箱子等一夜”和“彩票销售员喜中500万元物归原主”之类的故事.只是,这样的故事,常常会淹没在更多的非诚信的遭遇中,且这样的遭遇更有切身之痛――丢失的手机十有会杳无音信,哪怕这是最容易物归原主的物件;不少商场里打着“挥泪甩卖”的噱头,过了一年还是“挥泪甩卖”的苦肉计;连20元一张的钞票都要看完水印摸凸纹,生怕被骗等

我们不愿意谈“诚信之殇”,更愿意相信,经历一个历史阶段后,诚信回温似乎不成问题.我们用诚信脱缰这个词,本身也是充满了建设的希望,因为,哪怕再野的脱缰野马,也会有套上笼头驯顺的那一天.

扶不起的老人?

9月2日,武汉88岁老人李伯伯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老伴周婆婆泪流满面地说,如果当时有人扶他一把,或者帮他转个身,让鼻血流出来,或许他就不会走.

在今天,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伸伸手?一句调侃足以说明问题――“想要去扶老人,先摸下口袋里有10万元没有”.

这样的黑色幽默无疑在影射南京“彭宇案”.自从“彭宇案”之后,各地接连出现老人摔倒而无人去扶的现象.更何况,就在近日,“许云鹤、王老太交通纠纷案”闹得世人皆知,再次引发道德与诚信的社会大讨论.

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许云鹤说,看见老太太摔倒,他停车下来搀扶,却被反咬“撞人”;而王老太太则称,许云鹤车速太快,把自己撞倒在地.

脱缰的诚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身体健康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但毫无疑问的是,双方当事人至少一方有说谎嫌疑.

许云鹤案尚未尘埃落定,期望司法扬善,可能并不现实.要知道,法律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许云鹤案”真成了“彭宇案第二”,那么,谁家的老人在外摔倒都是同样的结局,没有人去扶.

最令人担心的是孩子!他们身处诚信缺失、不信狂奔的时代,从择校费到班干部竞选,从考试到高考移民,无时无处不耳濡目染,深受其害.

(摘自《中国青年》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