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应关注社会生活的本质

点赞:8035 浏览:325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9年4月10―1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1世纪中国与世界:学的社会使命与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在回顾、总结中国学30年发展的基础上就21世纪学的使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换以及德性论与规范论、应用学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1世纪道德建设的任务与使命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迁突出地体现在学自身的发展之中.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高兆明教授认为,中国学理论30多年的发展,经过了反思性启蒙、世俗化、社会化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学理论研究实现了从政治化的革命学理论范式到为市场经济建设怎么写作的世俗学理论范式、再到探寻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在此过程中学理论的基本主题是追寻新时代的道德观念与秩序,具体围绕集体主义、义利关系、公平正义、底线、普世价值与传统道德资源等问题展开了争论;在新的时代,学学者的职责使命与学理论的创新相辅相成,学学者自身必须秉持良知操守,将道德与政治合理划界,自由思想严谨治学;学理论自身则在正义、仁爱、幸福和自由之学的基础上,在社会研究中突出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在道德建设研究中突出个人道德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和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通进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在于,凸显了权利与正义主题、实现了从个人美德到制度的视角转换、超越了阶级道德视角、应用学兴起,而学面临的挑战则是,必须直面市场经济与政治的“瓶颈”,在平等基础上与各种资源进行对话并关注普世问题、责任与信念统一.

新时期需要全新的道德理论建设与实践,中山大学哲学系章海山教授提出,要从知识层面、价值层面、规范层面全方位展开道德建设,并指明了道德创新要更新道德概念、理清道德与新产业的关系以及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道德评价体系等若干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明确强调,学必须直面道德变化的现实.他认为,我国当前处于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道德的“转型”过程之中,经济理性主义与传统的官本位特权意识结合使道德发展充满着内在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公平正义问题(社会),并借鉴传统儒学实现超越精神(个体道德).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邵龙宝教授讨论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知识观分裂、荣辱观倒置和成功观迷惘等价值困惑,提出了走出这些困惑的若干对策.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分析了当写作技巧性主义学面临的来自美德学、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以及环境学的挑战与批评,指出,学的前进方向是摒除统一真理理想,接受合情理的多元主义、摆脱独语论学而走向对话论的主体间性学、放弃理性主义的绝对普遍性纲领而重视共同体的作用和美德的养成、在多元主义基础上坚决拒斥道德相对主义、将正义和权利与关爱结合起来.在新的生态危机状态下,21世纪的学必须超出人类中心主义而走向与自然一体的对话交流,重建人类自由的界限,重构人类的道德责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以德国为例,考察了现代性作为道德事业在启蒙运动中的发韧及其展开,批评了“全盘失败论”(麦金太尔)的错误和“继续推进论”(哈贝马斯)的不足,认为“代价论”(赫费)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指出现代性作为道德事业是对自由、、公正等基本观念的普世意义的推进和坚持,其最大成就就在于以普遍正义而非以个人自由为基础构建社会.因此,当代学的使命就是再造社会.浙江省委党校何建华教授认为,制度相对于道德德性具有优先性,它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学的建设以满足这一需求.

学应关注社会生活本质

大会还深入探讨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集中探讨德性论与规范论的关系问题,本次会议超越于以往单纯注重二者分歧的讨论,对于二者的融合达成了“主流意见”.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以罗尔斯和麦金太尔为对象,分析说明了在当代生活中,正义论(作为规范论)指向的是社会生活整体(公共领域)的秩序建构,而德性论或美德论指向的则是社会中的个体自身(私人生活)内在品德修养完善,人类生活实践与学的方向就是要走向二者的合理而有效的统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张传有教授认为,德性论的长处在于关注整个人的道德德性,但是,它无法说明出于德性的行为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且德性本身的规定充满着主观性和相对性,因而规范学给出了道德的客观性、道德规则的普遍有效性.相对于古代德性论奠基于传统相对狭小封闭的城邦生活世界而言,现代德性论必须针对开放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将德性的内在原则与规范论的外在原则结合起来.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童建军博士、李萍教授更为注重德性论的积极意义,反对简单地从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来调解二者,他们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学的起源、道德的意义和道德教育的本质来看,规范是手段,而德性是目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国希教授以个人品德为中心,将德性与规范视为内外表里、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并对品德的内在构成因素(知情意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王今一博士指出,规范学自身的理论困难是德性学合法的消极证明,而德性学自身的理论建构则是其积极证明.规范学陷于抽象的道德律令与普遍主义,忽略了个体行为的具体情景与丰富性情感,德性学由此强调了目的论和道德心理学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对德性论在自由而自主的当代社会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持基本的否定态度,但又认为它可以作为原则主义(规范主义)学缺陷的有益补充.他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在现代的三种变形形式,指出,在社会道德生活层面,共同体主义变形与普遍主义变形因其悖于当代生活的本质而陷于空想,但在应对冲突与道德悖论的层面,明智论变形则因其重视冲突的分析与权衡以及对情景和情感的理解,对原则主义学的僵死性是有益的补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晏辉教授则以传统向现代的社会生活转变为基础,认为规范论是现代生活的要求,反对复归德性论.他指出,在现代生活中,德性论重视个体的幸福与善及其条件,而规范论注重社会基于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相应于现代生活从追求内在善转向追求外在善,现代学的基本路径是从德性论转向规范论.

就应用学的基础理论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葛晨虹教授从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真善美信)之间的比较出发来确定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强调无论就广义还是就狭义而言,以善为视角是学的本质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强乃社研究员以哈贝马斯为例,阐述了道德规范有效性的普遍化和话语论证原则以及道德规范恰当性的应用话语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曹刚教授从解决道德难题的具体道德推理活动中,归纳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推理形式,即演绎的道德推理、类比的道德推理和辩证的道德推理.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强以华教授认为,从广义学出发,应用学才能使“基本价值观论”(狭义学的观念)与“程序共识论”(与经济学平等协商)统一起来.江西师范大学学研究所曾建平教授认为应用学标志着文化的变革,他由此还指出环境学具有应用性与理想性的双重性质.

学应关注社会生活的本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在学与经济学作为学科分科之后,不断重新被人们认识、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小锡教授分析了道德资本的四种基本形态,并认为四者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其中,制度形态的道德资本是主体觉悟形态的道德资本和理性关系形态的道德资本得以实现的保证,后二者是前者发挥功能的必要前提;三者一起构成物化形态的道德资本的保证,而物化形态的道德资本是前三者的具体实现和最终归宿.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志丹教授则强调指出,当前经济学的当务之急是回到其出发点、切入点和归宿的“经济道德人”概念,对其存在的合法性根据以及学术和实践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毛勒堂教授指出,在资本逻辑作为核心和枢轴的现时代,学陷入贫困之境,不再能担负其原本的奠基作用,而要使之走出贫困,首先是学者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古今中西之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包括学发展的一个基本主题.与会者一致认为,新时代学的使命与创新,中国传统思想不能“缺席”.就传统思想而言,人格理想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陈卫平教授对孔子的君子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孔子君子论多重理论内涵,指出了君子(乃至圣人)与小人之间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君子人格是仁作为内在统摄与礼作为外在表现的统一关系.

编辑叶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