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的辉煌与没落

点赞:5129 浏览:187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先锋文学勃兴于1980年代中期,绝非偶然.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所谓“新时期文学”,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在政治立场、社会功能、价值论诸方面,与的“样板文艺”分道扬镳,但在话语方式上,二者相去不远.旧的意识形态所沾染的话语方式,依然牢固地支配着主流作家的头脑.至1980年代中期,年轻一代人开始试图创造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文化,从“样板文艺”的僵硬模式的牢笼中逃脱出来,其“反叛”姿态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汉语的文学表达陷于日趋僵死的处境中,年轻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们艰难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先锋文学不得不在旧文学的废墟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圣殿.其他各种艺术门类(美术、摄影、舞蹈、电影、音乐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这样一个艰难的任务,也都打上了鲜明的“先锋主义”印记.它们共同形成了一场全新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新一代人身处一个巨大的文化断裂带上,他们的文化身份被历史地判定为“断裂的一代”.这一“断裂”的征候,首先在“今天派”诗人表达出来.接下来在1980年代中期的所谓“寻根文学”、“85新潮美术”、“第五代电影”、“现代派音乐”、摇滚乐以及“新建筑”等文化潮流中得到进一步的呼应.“先锋文学”则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最恰当的精神代言者.

公开的主流文学与半公开和秘密的民间写作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当主流文学还在为文学究竟要不要表现人性而颇费唇舌的时候,在民间,文学写作却早已是另一番面貌.在那些躲在宿舍、教室、图书馆里偷偷书写的文学练习生那里,文学意味着他们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蠢蠢欲动的先锋主义查重复率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文化”群落.在他们的枕头底下和案头,摆放的是弗兰茨·卡夫卡、托马斯·艾略特、莱纳·里尔克、豪尔赫·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布·格里耶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女作家们还要加上玛格丽特·杜拉和西尔维亚·普拉斯.这些是他们的写作“秘籍”,也是他们内部得以进行文学沟通的“江湖”黑话.

先锋文学的辉煌与没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先锋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首先是诗歌.自“”后期起,诗人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仿佛某种秘密教团的教徒一样,依靠信念结成众多的小团体,他们彼此之间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管道,传播着诗的福音.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整个1980年代.整个1980年代是诗歌的“江湖时代”.诗人们似乎拥有了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特权,至少他们自认为是这样.诗歌之于青年学生,就好比《国际歌》之于无产阶级.一个有诗才的青年,不管他来到哪个校园,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故土——他都可以凭一摞子诗稿和抒情的谵语,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无论写作风格如何,也不管派别怎样,只要呈上自己的诗作,报上某个诗人的大名,以及一个还不错的酒量,就可以在任何一个诗歌团体中混吃混喝,直至集体断粮.他们有时也互相争吵,甚至斗殴,大多是因为诗歌和女人.诗歌、醇酒、美人,听上去一切都像是在传说当中,这些也是构成1980年代“文化神话”的要素.这个时代的诗歌把严肃和玩笑、圣徒式的虔敬和浪子式的放纵、锋芒毕露的现实批判和嬉笑怒骂的言辞嬉戏等统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与其时代的文化氛围相呼应的奇异景观.

小说家的情况大致相似,因为不少先锋小说家原本就是诗人,是不怎么成功的和对自己的诗才缺乏信心的诗人.1986年前后,先锋小说家突然奇迹般地崛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们把小说推到了一个至今依然令人晕眩的高度.这些几乎没有任何名分的写作者,他们全新的写作方式和生存方式,不仅是对文学形态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挑战.比起诗人的狂妄自大来,小说家要显得本分、务实得多.因而,他们也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也相当有限,无非是在小圈子内部浪得虚名.倘若没有赢得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的青睐,他们就很难为公众所知晓.并且,倘若不是靠着胡编乱造的电视剧脚本的稿酬补贴,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都难养活自己.这一局面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独立出版商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如今看来,1980年代先锋文学的鼎盛时期,过分膨胀的诗意精神,并非一种正常的文化状况.畸形发展的浪漫诗意,指向的是另一种精神残缺.依靠波西米亚化的精神氛围所建构起来的“诗意乌托邦”,也仅能在校园内部短暂地存在.天堂般的幻觉,一旦触碰到物质化的尘世,往往难以为继.整个时代正在发动奔向物质王国的引擎,物质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才是1990年代的核心内容.罗曼蒂克和诗意,降级为偶尔的精神需要,与之前作为生活的全部的状况,大相径庭.“诗意的栖居”不再要求人们在酒醉般的乌托邦幻觉中吟唱诗歌,而是一则房产广告.诗人们已在商海初试身手并颇有斩获,终于成了“物质的长久夫妻”和“诗歌的短暂情人”.

无论如何,先锋文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代汉语文学的整体格局.此后的相当长的时间,文学写作都在享用他们所带来的收获.先锋文学通过自己笔下的那些坚硬和尖锐的语词和句子,那些不易消化的言辞硬块,哽住时代的喉咙.相比之下,网络时代的消费性的写作,则是一锅文学稀粥,专供那些精神消化功能障碍的人士上班途中,在地铁上享用的.1990年代以来,一场作为文学潮流的先锋文学已经成为过去.先锋作家们也大多功成名就,一些先锋作家的作品得以登堂入室,成为学院讲堂上的催眠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也赢得了文化市场的青睐.先锋文学的孤傲和坚定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他们在文学写作上的“独立精神”,也就是从强有力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大手里拼死争取过来的所谓“纯文学”的权利.然而,一旦拥抱了市场,所谓“纯文学”的也就难以保障.在混乱的文化市场里,先锋派群体抛开他们引以为傲的“纯文学”可疑的,奔向各自利益的摊头.这些曾经捷足善跑的先锋兔子们,如今却顶着“先锋”的桂冠,躺在市场的婚床上呼呼大睡.于是,整个时代的精神也陷于市侩和平庸,至今依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