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体会

点赞:10326 浏览:436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发现美,否则不会得到社会长久的普遍的赞美.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通过学习梁一儒先生的《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我将通过中国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审美倾向, 做出几点总结.

关 键 词 :审美 心理 气韵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25-01

我们在研究中国人审美心理时,经常借鉴中国文人留下的诗词、笔墨字画、歌曲、雕塑、石刻等文化遗产,我们知道,各门艺术传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从美术的角度上来讲,中国人审美心理最独特的表征是民族审美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常有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为代表的,表达爱国情怀的古典诗词.而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把玩笔墨时,常会字画不分离,在几句诗词旁,总有那么几笔或潇洒浓彩,或淡雅勾勒的配画.逐渐字画走到今日,继承传统与创新已是经久不衰的课题.对于中国画,我们没有如同对西画的极端判断,甚至有架上绘画死亡的论术,我们仍坚持保留中国画的艺术本质,“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在无条件限制下始终不能成立.中国画凝聚了中国千年传统精粹,是东方思想的综合体现,在美术格局开放的当今,虽极为重视艺术家的创造性,独特性,但总脱离不了“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画作画法则.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作品和贾又福先生的中国画都极度且典型地展示了中国画的风韵.他们突出了特殊的画面构图,用笔奔放、随性,画面具有极强的当代感.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西方引进的绘画方式,还是历经久远的中国画当代绘画,中国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拥有着水墨情结,画面具有明显的书写性,这是中国绘画的突出特点.我们经常讨论一个话题,如何让中国的画家在发展许久的西画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发展路线,让我们可以同西方画家站在同一高度谈艺术.那则必须避免“日本人学毛笔字到中国来参赛引起的尴尬”.所以,我们融入自己的文化,仅仅利用西画的材料媒介,表现国人思想.

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绘画艺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中西绘画的对照中,我们看出,西画在引进至中国后,能较快且较好地被中国艺术家吸收借鉴的画派,当属印象派.细细剖之,我们发现,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审美倾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得益于印象派的主要是逆光描写,他结合从伦勃朗绘画中吸收暗中透亮法的同时,又用逆光法使自己的山水画面貌为之一新.

气与韵的渲染,讲究直觉感悟之美.先秦哲学上的元气论把“气”看作统摄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一种原始力量.“气”是一种没有规定性的物质.“韵”即“神”,是艺术品的灵魂,是艺术品带给观者的感受.“气与韵”告诉观者艺术品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在中国,艺术的主导方向是写意.中国的写意并不脱离写实,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写意艺术体系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格,重视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语言表现上讲究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以至以神写形,不拘泥于形似和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写意体系的艺术在情与理之间更重视情,甚至常常刻意追求似有非有,将错就错的特殊效果.


中国画家赵无极的作品与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作品都透露出艺术家用“气”书写“韵”的特点.作品不拘小节,却在细节处精益求精,画面松弛有度,对光色的渲染,让人体会到如中国的太极般柔中带刚的魅力,一些不经意的留白或笔触充满了写意性,令人赞叹.

学习梁一儒先生的《审美心理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轨迹.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式审美引导着中国式艺术发展,不求刻意的描摹,但求直觉带给艺术品的随性之美.中国式的绘画亦渗露出“虚”胜于“实”,空白处更有意味.令人神往.好的艺术品,无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出自哪个人种的人之手,总有它成功的必然性.我们强调绘画的民族性,这是我们审美情感的根,所以我们倾向于展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从文明的诞生之时,中国的绘画艺术就开始了它的轨迹,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此又怎会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