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主体性

点赞:6001 浏览:206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下,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释,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数学课程应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正是将数学内容置身于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学生主体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主动构建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从而启动内隐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我结合几年来的数学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印度新生在做中学数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和培养.

一、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在做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源于持久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身体心理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而数学学科又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点,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创设丰富而鲜活的故事、问题、活动、生活、游戏、互动等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内心需求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地参与到做中学的学习活动中来.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和度量的经验,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出示一个任意三角形,让学生猜测其三个内角的和.宽松的氛围、放松的心情,学生争相猜测,200°、160°、180°、175°等教师将学生猜测到的各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面对学生没有评价,故作神秘.思起于疑:“到底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有没有谁猜对了呢?”“怎样才能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别的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等谜团和好奇萦绕于心,兴趣和需要由此而生,一系列围绕三角形内角和的思考和研究活动自然而然展开:度量、计算、验证等于无声处学生主动地参与了坐中学的活动,兴趣是那么浓,劲头是那么足.

教学实践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情境之外,还应努力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平等、尊重、鼓励、信任、接纳的氛围中,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从事做数学、学数学的活动,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地在做中学.

学习如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得以主动建构和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前台,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做数学、学数学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自主建构起对知识方法的理解.

《千克和克》的教学,课前布置学生称量体重,上课时汇报体重,教师有意识地将瘦、中、胖等同学的体重板书在黑板上.问:同学们的体重都是X千克,你们知道千克上什么单位吗?(重量单位)板书课题后继续问:关于重量单位你了解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重量单位有哪些?称量重量用什么工具?重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重量单位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最大的重量单位和最小的重量单位是什么?随着问题的增多和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地确立了学习目标,带着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又自主地进行着对知识的建构:(1)自由介绍自己认识的称量工具;(2)观察台秤称的西瓜、磅秤称的水泥、天秤称的5枚2分硬币的放大图,感受不同的称量工具适合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使用不同的重量单位;(3)动手操作,分组利用称量工具称出各种得1千克物品.交流介绍自己称出的是什么物品,有几瓶饮料,有多少个苹果,有几袋盐,相互交换着掂一掂,边掂边闭上眼睛感受1千克有多重;(4)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外形一样,但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用秤称,用手掂,找出重量是1千克的盒子;(5)出示5千克沙拉油,10千克大米等实物,让学生认包装上的千克数,拎一拎它们的重量;(6)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么1克又有多重呢?等(7)课后延伸,去商场、超市等场所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沉浸在探究中的学生释放出自己的全部心智能量,一系列的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而且深刻地感受、自主地建构了1千克和1克的重量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诚心诚意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做中完成了探究新知的过程,知识因之而鲜活充满灵性,学生因之潜能得到发挥,自信心、主体性得以成就和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挖掘探索内容和时空上的开放性因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在做中学.

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的确如此,孩子们并不缺乏创造的潜能,只要给予他们机会,课堂就会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应充分挖掘学习探究内容和时空的开放性因素,打造动态、自主、多元而生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筑建更高、更宽广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内容和方式,让开放的教学唤醒、开放学生创造的潜能.

引导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主体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数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开放、趣味、而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断地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欣喜而自豪自己的创作,充分地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在操作、思考、交流中不仅使学生占有了别人的知识,而且生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在创造中享受着成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能较好地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和谐统一,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