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培养技校学生的品德素养

点赞:5891 浏览:191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技工学校学生品德素养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品德素养对于当代技校学生的重要性.在以“素质冰山模型”为理论依据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塑造和强化技校学生的品德素养.

[关 键 词]技工学校;品德素养;“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4006804

近年来,技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技工教育以其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特色获得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由于长期以来对技工教育的定位过于狭隘,不少技工学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是,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品德素养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技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品德能力培养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却又不能仅局限于就业教育,而更应关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技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当技工教育探究自身的定位时,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标准如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成为解决技工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

“做中学”培养技校学生的品德素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技工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做中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理解

“做中学”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杜威认为,如果学生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方法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与前两者不同,当代的“做中学”是指教师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有的感官“摸、尝、看、闻、听”,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通过探讨、感悟、分享、总结来构架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做中学”对技校学生品德培养的现实必要性和作用的客观依据

1.“做中学”在技校学生品德素养培养中的现实必要性

对技校学生品德素养的高低最具发言权的就是用人单位.通过我们近一年时间对企业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到企业对技校毕业生品德素养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技校毕业生存在心态浮躁,依赖性强,服从性差,只对感兴趣的事情关注;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低下,缺少自律、自觉、自重;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而个性较强,团队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此,笔者通过两个具体的调查数据来直观感受在品德素养方面,用人单位需求与技校毕业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一是企业对技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或品质的需求情况:①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②是否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③是否带着去工作,有上进心;④能否在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⑤专业技术能力;⑥团队神和协作能力(见图1).二是技校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①解决问题能力不够;②心理素质不够;③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够;④时间观念不强,经常迟到、早退;⑤没有工作责任感;⑥没有工作状态,做事非常散漫;⑦独立性欠缺,依赖性很大;⑧工作不积极主动;⑨社交能力不够;⑩缺乏诚信(见图2).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企业界普遍认同与一般中专学校的学生相比,技校学生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品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技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品德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技校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缺乏可持续发展力,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要求.

2.“做中学”在技校学生品德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见图3).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属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冰山理论”,“技能知识”属于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而“角色定位”“品质”“价值观”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技能知识”必然由“角色定位”“品质”“价值观”来决定.具体地讲,一个人的“技能”来自于对知识的应用(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书本知识),所以知识决定技能.而行为范式(习惯)则主要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方式(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只不过知识来源不同),所以说“行为范式”决定了“知识来源”.而思考模式(思维)则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范式,简单地讲,就是思维决定行为.继续向深处探寻,那么我们则发现一个人的思维其实是由他的“信念系统”(依据神经语言程式学,信念系统主要由信念、价值观、规条构成)来指引的,我们的“信念系统”画了个框,而我们的思维只能在这个框架里运行.总结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信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知识、知识决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