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型工科院系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实践

点赞:24530 浏览:1097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培养研究型工科院系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本科教育的核心之一.本文以浙江大学化工系为例,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教授-学长双导师”培养模式,以期在本科生教育中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学术能力进行有益尝试.

【关 键 词 】学术能力;双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4-02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在中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方面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同时也给人才培养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浙江大学化工系为例,目前化工系系共有学生1100余名,教师150余名.师资力量的发展难以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时,相较研究生的导师(或研究所)责任制,本科生与教师之问的个性化交流较少.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本科生不满足于课堂这种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希望能有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


作为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要求,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被纳入本科教育的核心之一.化工系作为典型的工科院系,担负着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以及具有高质量、高层次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共识.那么,在研究型工科院系中如何助力本科生在科研能力、学术素养上提早起步和全面提升?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潜能,进一步扩充科研人才队伍,促进工科院系办学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富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浙江大学化工系作为传统老牌的工科院系,在几代化工人的努力和积累下,已经形成了多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凭借强劲的科研势头和优厚的师资力量,化工系创新开展了“教授-学长双导师”本科生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双导师模式),旨在提高本科生以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模式”的简要介绍

此模式主要以研究生和教授为主体,通过为本科生配备教授一研究生学长双导师,帮助他们在科研发展的道路上提前起步.该模式意在整合多方面的力量,拓展本科生培养的资源和渠道,尤其是充分激发教授这一科研高端群体在本科生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教授和研究生学长对本科生学术发展的影响力,引领本科生提早在学术上起步;同时从师生交流与本硕交流角度出发,搭建一个集思想教育与学业科研指导为一体的交流平台.通过教授与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专业学习辅导、科研能力指导和生涯规划引导的方式,助力本科生在科研能力、学术素养上提早起步并全面提升;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交流,使教授、研究生党员不仅成为本科生的学涯导师,而且是知心朋友,影响并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自主成长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山来说,“双导师”计划中的导师,既是学术导师,亦是人生导师.

对提高型工科院系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本科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双导师模式”的基本运作

此模式由系党委牵头,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一至三名教授作为联系导师,教授所带的研究生作为该本科生班级的“学长辅导小组”,形成一个由教授和研究生形成的本科生导师组.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教授是顾问,研究生是导师组主力,并作为桥梁,沟通教授与本科生.具体实施分为:①提交计划阶段:各“学长导师小组”以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为中心(主要是专业学习指导、项目研究、毕业论文选题、考研指导等等),结合所辅导班级的具体情况,参考教授导师的意见,提交具体的辅导计划.鼓励辅导形式灵活多样,讲座、沙龙、读书报告会、合作项目、外出参观活动等形式均可;要求活动设计有针对、有侧重,同时力求导师、本科生、研究生同时参与.②实施计划阶段:按拟定的计划具体实施,每次活动需有专人负责记录,形成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定期向系党委提交阶段性工作汇报.若有需要,可向系党委提交经费申请,系党委酌情考虑给予一定经费支持;③调研考核阶段:系党委将定期在本科生中对本科生双导师计划予以调研考核,了解各导师组活动开展情况和本科生反响,以及时帮助各导师组调整辅导计划.④中期交流阶段:安排一次学长导师组座谈,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和成果,即时调整计划,提高时效性.⑤总结评比阶段:根据各教师、研究生在“教授一学长双导师”培养中的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效果给予综合评定,评比出优秀导师组和优秀导师个人.

三、“双导师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以“本科生学术发展”为聚焦点,以化工系科研发展的良好势头和业已建立的出色科研创新团队为依托,彰显化工系学科特色和系所传统.

2、以硕士生导师制为蓝本,构建研究导向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与导师以及导师带领的研究生以及整个科研创新团队的接触与交流,强化对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指导,以研究带动学生的专业成长.在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以科学研究带动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提前对高年级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式”的培养,也能帮助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四、“双导师模式”的效果体现

1、通过实行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教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指导,使化工系本科生在学术发展上提早起步.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对本科生来说,无论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具备一定的研究质素和科研经验,无疑能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加筹码.“双导师模式”通过学术研究的指导,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帮助本科生在学术发展上提早起步.

2、通过扩大教授与本科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增强本科生的专业归属感和专业认同度.伴随当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本科生心理年龄的低龄化,本科生在学业方向的选择上也常常呈现出迷茫的状态.浙江大学大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后,专业选择可以说是本科四年中最为本科生所关注的事项,学长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信息.“教授-学长双导师计划”通过学友问的互助,尤其是信息分享,帮助本科生走好专业选择这一步,增强本科生的专业归属感和专业认同度,为他们一生的生涯发展奠基.

3、在与本科生交流互助的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责任意识、怎么写作意识,同时锻炼研究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其在今后的社交、学术研究和就业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对“学长计划”的一种延续和深入,广大研究生能在帮助学弟学妹的过程中,体验责任,体验使命,同时汲取他们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在付出中收获成长,在互助中一起进步.另一方面,以此为平台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其在今后的社交、学术研究和就业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进一步密切本科生与研究生、本科生与教师,尤其是教授的联系,营造全系上下和

谐共进的良好氛围.“教授一学长双导师计划”这种在正常规定教学任务外的师生互动方式,给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信息共享的机会,也在课堂之外给师生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平台,这对进一步密切本科生与研究生、本科生与教师(尤其是教授)的联系,营造全系上下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有着促进作用.

“教授-学长双导师”本科生学术发展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总结多年学生党建工作经验和的本科生培养经验基础上实施,在院系德育团队牵线搭桥下,以教授、研究生为主体,以助力本科生为宗旨,取一般的“学长计划”与单一的“本科生导师制”所长,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科研指导为一体,可以说,“双导师模式”在工科院系的实践不仅具有人才培养和管理上的开拓性,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成效和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