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创作

点赞:6995 浏览:30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将艺术作品创作好,需要生活观察和社会体验.当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掌握必要的艺术技能是前提.意大利电影先驱者卡努杜在《第七艺术宣言》中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而自贝尔德发明电视以来,电视已被世人认可为第八艺术.笔者结合电视编导工作实践,谈一下对电视艺术创作的感受.

电视艺术创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浓缩生活的艺术作品更易引起共鸣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对一部成功的作品来讲,它往往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个人会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前些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能在士兵许三多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个笨拙、基础很差的年轻人,靠自己的执著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应该说,许三多的奋斗过程,是很多电视观众奋斗的缩影.人们看电视剧,不光是看剧中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在感受自己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命运.

能引起共鸣,被大多数人喜爱的艺术作品,就是好的艺术作品.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接地气,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会讲故事是电视专题片成功的关键

我所在的栏目是一档时长40分钟的节目,长度基本相当于一集电视剧.在这样的节目中做编导,必须学习讲故事.故事讲得精彩,40分钟的节目看起来才显得不那么冗长.

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就看编导会不会挖掘.就电视专题片而言,编导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记者.与电影编剧不同的是,电视编导写的内容都是事实,不能夸大,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不乏推动故事发展的悬念和包袱.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笔者做电视编导近十年,能在事发现场做到头脑清晰、判断准确、条理清楚地做事情,不过是近两年的事.这需要经验的积累.

出门采访前,编导拿到手的资料通常不是完整的信息.如果事先闭门造车,完成对节目内容的设计,到达现场后,编导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这种情况下采访的内容,很难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

通常情况下,编导出发前,只需对要采访事件有基本了解.到达现场后,再对事件进行深入核实,在准确掌握内容后,开始采访当事人.对几个当事人的采访结束后,节目内容的基本架构就大体形成.随后,编导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对节目主题进行提炼,捋出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并找到节目需要的情节支撑点.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充分调动被采访对象和摄像师的积极性,对这个故事进行有效的情节捕捉.

处理好现实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

电视专题片,虽然在艺术表现力上需要向电影学习和借鉴,但是,它的基本内核仍然跟新闻一样.也就是说,专题片讲述的内容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除了在时效性上逊色新闻外,其余的基本特性,电视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专题片该如何进行艺术表达呢?

例如,在采访构图方面.电影画面构图有一种叫景深构图.后来,在工作当中,我们就将这种构图方式借用过来,应用到对被采访对象的采访上.被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应该在画面的最前面,而他的背后会有一个空间.我们通常会布置一个与被采访对象身份相匹配的景物做背景,应该注意的是,被采访对象和背景之间要有主次之分,通常情况下会采用前实后虚的方式.如果被采访对象需要隐匿样貌,那么,就将主次颠倒过来.

这种做法,既不违背电视专题片的真实本质,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又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画面要想拍得有美感,光线的运用也不容忽视.不同的光线下,同样的景物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同,美丑也就不尽相同.如何运用光线,需要根据节目的情节推进、采访内容、人物情绪变化等决定.

电视叙事中的瓶颈:情节取舍

一部电视专题片能否成功,取决于内容.要想将内容清楚、准确地传递给观众,需要会讲故事.而一个故事的成败,关键在于节目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技巧.


在采访当中,我们的拍摄片比至少是1:10,即如果采用一分钟的内容,通常要拍摄十分钟的素材.这样,在节目后期编辑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取舍,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选一弃九,选谁,为什么要丢弃其它的,编导常常纠结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取舍不当,就会影响节目的叙事,会让人产生断裂感,看不明白.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必须做到通俗易懂,不能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部成功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叙述,故事结构严谨,其次,在影视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符合审美习惯.

大多数影视剧在开拍之前,摆在导演面前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剧本,或是小说.将文字故事视觉化,是导演和演员共同来完成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看有些电影远没有看原著过瘾?是因为电影在将剧本视觉化的过程中没有表达出原作的精髓.将一个故事在90分钟内讲清楚,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取舍很见导演的功力.如果取了不该取的,会让人产生狗尾续貂的感觉;删了不该删的,会让电影叙事出现断裂,让人看不明白了.

一部片子,导演拍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在海量的叙事情节中取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那些曾经被导演精心设计过的段落,在后期编辑时,导演会出现选择盲区.

在谈到如何做电视节目时,已故电视新闻人陈虻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了,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很多人在做节目时,讲着讲着故事,常常把自己讲糊涂了.

所以,电视专题片在进入后期制作时,编导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还要心狠,别管采访拍摄到的内容多精彩,如果就节目整体叙事而言,它可有可无,一定要狠下心来删掉.

剪辑技巧、后期包装对电视专题片的作用

7年前,笔者看过一部纪录片《剪辑的魔力》,是好莱坞剪辑师讲如何剪辑美国大片的.在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上,有时,一两帧画面之差,呈现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镜头短了,意犹未尽;长了,则显得拖沓,有赘肉太多之感.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也是这样.静止镜头组接,原则上不超过3秒,可现实工作中,很少有真正剪到3秒的时候,除非节目开篇的大全景,通常都会控制在2秒之内.

要想让节目叙事节奏快,除解说词要言简意赅外,与之相匹配的画面,也要有运动感.否则,会影响节目的叙事节奏.

除剪辑技巧,节目后期包装时特技的使用、音乐音效的烘托,对一个专题片来说也很重要.后期包装对电视片来说,犹如的衣服.衣服穿着得体,恰到好处,会为加分,反之,则会减分.在电视专题片中,不当的包装,会让人产生节目粗制滥造之感,编导之前所有的辛勤劳动,虽说不会付诸东流,至少会让节目质量大打折扣.

一个聪明的电视人,在做节目时,通常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全.从前期采访、构架故事,到后期剪辑、包装,必须一一处置妥当.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位,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如何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需要毕生探究的.只有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作者单位: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