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感恩教育的现代借鉴价值

点赞:3219 浏览:78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是世界大多数民族文化所认同的道德原则.感恩教育也是当今社会推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西方感恩教育的分析,提出西方感恩教育的现代借鉴价值,旨在学习西方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更好地促进我国感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西方感恩教育内涵内容方法与途径借鉴价值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意欲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促使人们具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受教育者对某些事件有更深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中西方文化历来重视感恩教育.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环境、理论基础不同,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都存在着差异,学习西方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感恩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西方感恩教育的现代借鉴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西方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受基督教影响深厚的感恩教育

西方的感恩,最初源于基督教的教义,是一个宗教味比较浓厚的概念,原意是信徒感谢上帝的儿子耶稣为了拯救世人所做的牺牲——被钉在十字架和感谢上帝的慈爱与宽容.所以基督教的感恩思想来源主要是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人的幸福完全源于上帝的恩典和慈爱,因而要听从上帝的旨意“凡事谢恩”.基督教认为我们拥有的生命、健康、家庭、父母、亲人等都是上帝所赐予的,不论是挫折还是顺利,蒙福还是遭难,平安还是危险等,都是上帝的旨意,人要在这个经历中心存感激.这种通过基督教教义对人们进行的感恩教育在西方已经根深蒂固.


1.博爱.博爱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广泛的爱,不仅是上帝对人们的爱,而且是人们对上帝的爱的回报.基督教所倡导的爱是指不仅要爱邻居、爱他人,而且要爱罪人,这种博爱是无差别无条件的爱.《圣经》认为,做善事是与神接近,进而获得灵魂的拯救.

2.平等.在基督教中感恩思想的本质是对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感激,从而将这种感恩延伸到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所以受恩者对施恩者不是一对一的酬谢,而更多地体现为互助,在这种感恩思想中倡导的是一种平等互助思想.

(二)西方感恩教育的内容

西方感恩教育内容受基督教影响,主要强调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

1.因生命而感恩.感恩是生命中的支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这一次生命的历程而珍重、珍爱和珍惜是西方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1986年,美国品德教育学会编制《品德教育教程》,使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更加系统化.

2.为爱而感恩.感恩是因为爱,感恩即成为表达爱的主要形式,且人们需要博爱.爱是什么?西方人受宗教的影响,不仅要爱上帝、陌生人和自然,还要爱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是西方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联邦教育局编写的《对美国的热忱》一书,教育学生作为公民应具有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感激,有了这种感恩之情,就能真诚地遵守法律、维护正义、热爱国家并为之牺牲.这样的西方文化培养了西方人乐善好施的品质,造就了众多慈善家和发达的慈善事业.

3.以行而感谢.感谢不仅用于言更要施于行,人与人之间由于感谢的行动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感谢是基于尊重,尊重是换得他人对自己认可和接纳的途径,而感谢则是它的表达形式.以行为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动,便使感谢富有了浓厚的情意.这种尽心、尽力、尽意的行为虽然细微却能温暖人心.如美国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中,倡导按照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意识的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知行脱节的传统灌输,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理论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

三、西方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与需要之人.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感恩教育的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与途径才能最终实现.

(一)宗教生活的渗透

西方社会中,感恩教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厚的感恩教育思想蕴藏在宗教感化中、节日氛围里.在英国,教堂里的墙上都写着感恩和思考这两个词时刻提醒着人们.在美国,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周四的感恩节都会举行活动来纪念耶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感恩,在一些仪式中也会有感恩活动,如结婚、丧葬、聚会等活动中都有感恩仪式.大家会朗诵或念感恩辞来祈祷,感恩的大致内容为感谢上帝赐予人们丰富的食物、相遇的机缘、幸福的生活等.美国人最常说的话就是“Thankyou”,在家人或夫妻之间也最常说这句话.

(二)情感教育和心灵体验

西方注重从心理影响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很注重通过心灵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注重孩子的个人情感并且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学校教育中,倡导按照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反对与社会脱离的、知行脱节的传统灌输,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理论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政府斥资建有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渗透着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感恩观念和爱国之情,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因而感恩教育的时效性较强.

四、西方感恩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尊重受教育者主体的平等性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西方的感恩思想是围绕着“神”的感恩,本质是对上帝感恩,通过感激世界感激上帝.其中蕴含着以上帝为中心的集体主义,倡导着平等和博爱的感恩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协调了社会矛盾,而且增加了融洽度,也体现出西方感恩注重主体人格的平等性和内发性的特点.比如说,在美国的感恩教育传输的是一种以上帝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对象,他们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一般很少有图报的心理,他们更强调我帮你,你帮他,他再帮助其他人.在这个环节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感恩应具有人格平等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在家庭内部,父子、夫妻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地位平等.同时也要尊老爱幼,没有所谓的位尊者和位卑者,施恩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受恩者也不应该俯首帖耳,这种平等性是感恩教育得以施行的重要基础.(二)注重感恩教育从特定的情境向日常生活中过渡

在注重人格平等地位的同时,还要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在西方,感恩是宗教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的感恩已经从特定的宗教活动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文化和社会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很多感恩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时活动形式大于内容,与现实生活是相脱节的,受教育者不容易将这种体验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在今后的感恩教育中,要注重实践的时效性和实践环境的营造.通过环境的营造,为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使感恩自然而然地变成一种大家自愿遵守的规则和秩序.

(三)注重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方法以正面灌输的显性教育为主.过多的灌输,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受到思想上的排斥和抵制.近年来,高校虽十分强调社会实践,也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了志愿者、勤工助学、支教等活动,但有学生的检测期社会实践则多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未收到良好的感恩教育成效.

借助体验性教育启发受教育者,使他们养成感恩的德性,是西方感恩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经过两次德育改革,形成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而又突出隐性教育的美式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美国感恩教育模式,考察具体实践方法,借鉴其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感恩教育实践方法的优化和提高.如借鉴美国人过“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的经验,把感恩的内涵渗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同时,我们也要摒弃传统中国重知识而轻感情的教育模式,注重情感的交流,使感恩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不断拓展感恩教育的途径,寻求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

为有效开展感恩教育,要建立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托马斯·里克纳认为:“主流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于学校之外的力量,通过学校、家庭与社区共同协作,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的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家庭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学校在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宣传和指导,制造积极的感恩舆论和树立感恩楷模,以强化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