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点赞:17754 浏览:808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课堂教学语言是基本功,也是艺术和学问,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的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还能产生美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使之不仅符合科学性,还具备生动性、条理性和启发性.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语言 科学性 生动性 条理性 启发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语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高水平的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产生美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是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不善于使用课堂语言,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对一名语文教师尤甚.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师都是在国内遴选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最终能广为人知,天下闻名的易中天、于丹均是口语才能出众之辈,这说明教师的课堂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使之不仅符合科学性,还具备生动性和条理性,同时还应富有启发性.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明确、精当,符合科学性.

准确、精当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否则,一是问题讲不清,二是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鲁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不讲套话,不说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背离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简明扼要的语句,使人听起来舒服,言简意赅,使人深得要领.如果课堂教学总在不停的“增”、“删”,或者颠三倒四,含混不清,那么学生就无法明白教师要表达的完整的意思,注意力也将被分散.洪宗礼老师说过:“讲授语文知识要能‘一语道破’,要言不烦.”也就是说,语文课讲到关键处能够以浅显的语言揭示课文的精髓和事物的本质,做到深意浅解,长话短说.有位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用“有钱眉开眼笑,没钱六亲不认”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位教师在讲《紫藤萝瀑布》时用“看花”——“忆花”——“思花”来揭示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通俗、形象,具有生动性.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青少年学生精力集中一般只能维持15-25分钟,而一堂50分钟左右的必须有不少于5个的兴奋点,才能使学生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师指导下有兴趣地学习.典型的符合学生体验感知的生活事例,往往可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也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具体.高效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生动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能扣人心弦.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教师本身语言贫乏,反过来复过去总是那么几句话,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哪里还有多少教学效果?我在讲关于“通过等使等”的病句修改时,除了必要的病理分析以外,让学生记住:这类病句“去使(死)就活,死去活来”,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类病句的修改办法.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等”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再联想引申到李白的《静夜思》为代表的乡愁名篇诗词.因此,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智慧的言辞,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动手去操作,并从中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语言要层次井然,具有条理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文章有篇章结构,知识有内在联系,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条不紊.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也一定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出色的教师其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黑格尔)”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应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如果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要有板有眼、有条有理、脉络清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需环环相扣,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进行教学.教师讲课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那教学效果一定很糟.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条分缕析,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把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重点突出.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范围,在这一范围内要有一定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内容,要能精确地阐述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其内在联系.不能海阔天空,随意发挥,更不想一句说一句,东拉西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总是想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统统的讲给学生,却没有分析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语言结构,怎么开始,怎么分析、概括、解释,怎样提出问题等,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听了有理有据、有论有证、脉络清楚、环环相扣的课,会感到充实,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有位教师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节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有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课堂教学语言还要引人深思,富有启发性.

有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该是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有位教师在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将这次的南极探险称为“悲剧”?又为什么将这悲剧定义为“伟大”?由这两个问题切入,学生对事件的发生、事件的意义、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又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有位教师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等,与木兰作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独具个性的一面.再如《丑小鸭》是一篇学生极其熟悉的童话,教学时老师请学生看了迪士尼拍摄的同名动画,然后提了个问题:影片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你认为这些改动有助于表现丑小鸭这一形象吗?通过比较,对作家塑造的这一形象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如此几问之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该“不动声色”的讲课,更应该在准确、精当的基础上,力争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等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课堂教学语言是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书目: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

:《教学环节与方法》

张峻岭:《中学语文教学法概论》

张雪岩:《德育教学论》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