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的批判艺术观

点赞:20282 浏览:933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艺术上倡导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传统意识形态进行批评,指出艺术的本质是自律的,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中.同时,他对现代社会条件下,艺术逐渐大众化的趋势予以批判,倡导艺术发挥反抗和拯救现实的功能.

关 键 词 :霍克海默;批判;艺术观

“批判”是霍克海默独特的哲学范畴,也体现在其艺术观念中.他认为,批判是以社会为对象的人类活动,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1]即不是去自动化地接受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各种观点,而是协调在社会生活中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其“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2]传统理论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中管理同一化的要求,以同一性取代个体性.霍克海默认为,艺术应该批判这种同一性,在社会中保持个体独特的审美,并对现实社会中的艺术商品化和大众化趋势进行反抗.

第一节 艺术的自律性

霍克海默的艺术观源于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上,他认为艺术本质是自律的,个体在自律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意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在西方文学史上,关于艺术的存在一直是争执不下的话题,有人认为艺术与现实不可分,将艺术看作是现实社会生活的附庸,也有人将艺术看成完全独立的存在.霍克海默从批判理论出发,提出对艺术存在的独特看法.他指出,艺术是自律的,是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首先,他认为美是自由的,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愉悦存在.在人类历史中,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造型艺术被用于世俗的生活,现代,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缩小,雕刻和绘画开始被用于各种室内装饰.在此过程中,“美感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已同恐怖、畏惧、、威严和愉悦等情感分离开来,变为纯粹的东西.”[3]在艺术活动中,个人摆脱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职责,不再以社会的统一标准来限定个体的审美原则.个性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真正要素,它“不仅存在于特有的风格和奇特的构想中,而且存在于能经得起对现行经济制度的整形外科手术的力量中”.[4]个性对总体性压抑人性的反抗,正是艺术自律的表现.

同时,个体也正是在此反抗中,自由地实现自身.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高度赞扬贝多芬的艺术创作态度,指出“贝多芬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他对臭铜钱的愤怒,他把必须出卖艺术品的做法看作世界对美学的强制”,[5]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活动应该体现个体自由的审美原则,真正的艺术作品总带着不可重复的个人体验,这种独特性在本质上正是自由的表征.霍克海默十分赞成杜威对艺术的理解,“对欣赏者直接的反应漠不关心是所有有新鲜的东西去说的艺术家所必备的特点”,[6]艺术家即使会陷入孤独和被遗弃的地步,也要保持独特的审美感受.艺术作品遭到困难并不是源于作品本身,而是那些已经被同一化了的大众意识.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个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比社会用于控制自然的那个有组织的经验要更有审美上的效力.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霍克海默对个体审美体验和社会总体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看法和康德有很大不同.在康德看来,个体的审美情感不能超越社会普遍的“共同的美感”,这种“共同的美感”是一种思想方式,是对“他人观点的包容”,[7]即每个具体个体的审美判断都要包含在其他所有的人性中.霍克海默则认为,个体正是在对同一审美标准的反抗中才能实现自由,使艺术的自律性保存.所以,个体在面对现实时,应采取一种远距离的观赏姿态,而这正是个体在同一社会压抑对自由存在的探求.

这里,霍克海默指出了艺术自律性的另一个体现,即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在他看来,艺术的自律性使其具有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可能.艺术的自由呈现虽然具有内在性,但往往表现为独体个性的内在的自由审美体验和自由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不具有现实性.实际上,在艺术和审美的活动所展开的自由创作和体验过程展开之日起,艺术和现实之间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张力,即对异化社会现实的超越和否定.霍克海默指出,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审美体验不同,艺术作品首先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也必然离不开社会内容的规定,所以,艺术“不能被诸如争议、道德这样的超现实原则和观念所限制”.[8]但同时,真正的艺术创造又是一种变革现存的力量,因为“反抗的要素内在地存在于最超然的艺术中”.[9]正是通过自由的艺术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个体摆脱了现实存在之物的束缚,它能够唤醒人的自由,成为人的一个自由的领域.因此,艺术成为了具有超越和否定性的革命的力量,真正的艺术本身是超越异化现实的.


第二节 艺术的大众化

然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与艺术有关的个人自由不断受到现代社会的压抑.启蒙之后,人们从被压迫的社会制度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身之中.但这也同时将人分成了个体和社会两个部分,并且个体更加受到总体社会的压抑――“办公室和工作室以外的生活被认为是为了工作而恢复一个人的精力;因而它是纯粹的附属物,即作为一种劳动的彗星的尾巴,象劳动一样,可以用时间来度量,而且把它称作‘自由的时间’”.[10]个人生活的市场化,最终导致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艺术作为人自由的创作物,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和技术理性的不断侵袭,沦落为供人们闲暇时间消费和娱乐的商品.在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可悲地走向异化.

对此,霍克海默在和阿多诺的合著《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指出艺术商品化的趋势:“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新奇的事,但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成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11]在此,艺术纯粹用于交换,成为商品,并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标准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艺术不再属于超现实的纯粹个人领域,转而成为统治阶级对大众进行操纵的工具,批判功能消失.霍克海默在对美国艺术家阿德勒的电影艺术观念分析时指出,在经济环境中,电影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已经失去自由的内在本质,“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可观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组织着对每件艺术作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工业所刺激和操纵以及悄悄腐蚀着的需要.因此,它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装作与艺术相处的很好.”[12]电影的拍摄以金钱投入为始,以利润收益为终,利益取代质量,电影的风格和个性消失,变成粗制滥造的商品. 霍克海默认为,艺术堕落为商品,陷入异化境地,失去自由和超越的自律性,与艺术大众性本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他指出,从社会的变化来看,大众性是量变和质变共同的结果.从大众性的规定来看,艺术的大众性标准从来就不是由大众决定,而是由统治阶层的代表决定.从伊丽莎白时始,个体的代言人是受教育的人,后来随着受教育的个体与逐步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利益发生冲突,个体与社会开始分离.到了现代工业时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社会生活出现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时,个体为生存必然以各种变形来应变.此时,大众化艺术的目的转向将个体纳入到社会普遍的总体中.在现代工业时代,艺术的自律性已经被破坏,“对理想的追求的前提不仅是对普遍苦难漠不关心,而是对理想的反面,即被扭曲的个性的认可”.[13]此处的“扭曲的个性”就是被同一化的“个性”.艺术对社会的批判变成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顺从,个体与社会的对立消失,艺术的严肃性变得过时,“已取代艺术遗产而产生的所谓的消遣,在今天不过像游泳和踢足球一样流行的刺激”.[15]乐趣取代文化,大众化艺术让人们在娱乐中得到安慰,丢掉对现实苦难生活的思考和批判.艺术的大众化不再与艺术的真理性相关,而是无限制地将自由的个体调和成为娱乐和消遣而存在的大众.人们在大众化的艺术产品的洗礼下逃避现实,开始丧失内在本质和对虚检测现实的批判,习惯于无思想的平面化生存模式.

霍克海默的批判艺术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从对艺术自律性的强调,到批判大众文化对同一社会现实的认同,在霍克海默那,最终都引向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他从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开始,否认理性和观念思维可以通向真理的观点,指出理性不能够变成真理,启蒙将理性变成工具,变成用于控制人的意识形态.因此,只有个体的自由体验和超越现实的自由创造,才能真正进入一个反抗现实和拯救现实的乌托邦的世界.但遗憾的是,霍克海默对乌托邦世界总是表现出一种无可避免的悲伤语调,他对现代社会艺术无法保持自身的悲观期待和仅仅想要依靠艺术就达到批判和拯救社会的目,表现出了乌托邦的空想,并最终走向了神秘主义,这也是霍克海默艺术观中的不足之处.

注释:

[1][2][3][4][6][7][8][9][10][12][13][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55、232、258、258、275、259、268、259、260、274、274.

[5][1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和泰奥多W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