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文化建筑设计的未来

点赞:5851 浏览:209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久前,在美国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公司成立的酒会上,我有幸对刘晓光先生进行了采访.刘晓光成长于北京,1987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南加外州加利福尼亚大学,之后一直工作生活在美国,到目前为止已近20年的时间,所以国内对他的报道并不多.不过由他主持设计的在国内的几个作品:中国科技馆新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科技博物馆等,这些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公共建筑估计与很多人的生活都产生过交集.

刘晓光目前的身份是RYKU公司副总裁,RTKL国内大部分博物馆项目以及美国洛杉矶办事处负责的诸多国际项目的总设计师.这次,因工作的需要,他携家人将工作生活的重心转回了阔别以久的故乡北京.对比在洛杉矶和北京两个城市生活的异同,他表示“虽然现在每个城市同质化很明显,但人们的生活还是大不相同.在洛杉矶,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放松,特别在阳光明媚的加州海滩,人们经常处在一种休闲的状态.工作当然也紧张,但基本上有节奏.对于豪宅大宅的态度也不同,在加州,人们更倾向于自然、轻松的环境,宜人,舒适是居住的前提.而国内的豪宅,关注点还多集中在昂贵的建造材料,豪华讲究的装饰、建筑的永久性上等等,呈现出一种竭力端着的刻板与距离感.所以,建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他擅长设计各种文化项目,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他认为公共建筑设计应该促进和维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希望自己的设计可以吸引和启发社会的信心与大众意识.由此,采访中谈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了他所热衷的文化建筑的设计上.

刘晓光:文化建筑设计的未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师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是未来文化建筑设计的趋势.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美术馆、艺术馆、文化中心陆续投入使用,但其设计和营运多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即使实行了开放,免费的政策,参观的人多了,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公共性就加强了.真正的公共性要从空间的内涵上挖掘,人本关怀才是最重要的,要能够具有吸引大众参与其中的魅力.然而现实是,如今大多的公共(文化)建筑都高高在上,让人难以接近,更别说融入其中了.”他指出,“建筑应该是作为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媒介而存在的,在建筑设计中,人才是建筑的最终目的,而处理建筑与人的关系正是商业建筑所擅长的.”

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作为阳春白雪的文化建筑不能与商业建筑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对大众影响最大的还是商业建筑,比如城市中越来越多的ShoppingMall刘晓光的观点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未必都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在于能否因势利导,加以转化和利用.在文化建筑中主动吸收一些商业建筑的元素,为文化建筑注入一些世俗的活力,使其既能保持文化的高度,又能放下身段,真正的贴近和怎么写作于社会大众,这才是当今城市需要的文化建筑.

“将城市空间,街道、社会化、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设施融入到文化建筑中,构建出一种开放的社交空间,通过空间更加多元化的使用,以此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场所中.”谈到具体的设计方法,他举例说.“也许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去欣赏艺术,但是置身于那种氛围和环境中,教育,知识和美学的传播与情操的陶淘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这也能让文化机构更容易进入良性的市场化运作中.”他的这一设计理念在中国科技馆项目中得到了很好地实践:开放的底层空间设计以贯穿建筑内部街道的形式出现,犹如内化的城市空间.“街道”两侧聚集着各种商店、电影院、多功能厅礼品店,儿童活动场所和一些展示空间等等,置身其中,看看展览,与朋友畅谈,或只是发发呆,不一定要有什么目的性,这种状态才真正把文化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刘晓光表示:“这种街道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主观设想的,前提是与城市建立关系.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一侧是城市环境,另一侧是奥运中心的开放空间,开放的设计,不仅保持了城市环境与奥运中心的整体性,而且还能引入更多人,充分发挥科技馆教育普及的作用.”


这篇论文url:{$getarticleurl}

刘晓光说话语调平和,清新儒雅中,带有一些书卷气.整场的谈话中,他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嫉俗愤世.对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中出现的问题与现状,皆都客观平实的予以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中国建筑发展的状态,不是建筑师主观造成的.在未来10年内,中国建筑师的能力就会赶上国外的设计师.归根结底,中国建筑的真正差距在于,中国的建筑界或知识界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价值观.中国文化环境的不成熟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最大困难.西方与日本的建筑师,他们都处在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化环境里,在设计一个作品时,不用探讨宏观的题目与文化的关系,只要选择一种态度,然后去处理就可以.而中国建筑师不知道自己的文化环境是什么,所以通常需要去界定,去寻找,去思考建筑与文化是什么关系,这确实容易形成一种没有目标且茫然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如果中国的价值观可以传播到世界上,我相信,建筑、艺术也会跟着传播出去.否则,在这之前建筑师也只能做些个体,局部上的探讨以及自我对于文化某个片段的理解.”

刘晓光希望自己设计的每个建筑都能带有一定激进探索的成分.他表示,建筑师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有前瞻性.建筑设计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需要提出问题.每一项目都犹如一篇命题作文,刺激着你去思考然后在下一项目中去检验.这是他喜欢做建筑设计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