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点赞:17598 浏览:811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屈海珍(1989.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2012级民商法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摘 要:法律和道德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但是,二者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具有实在性,是一种他律;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意识性,是一种自律.二者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在适用上有时会发生冲突,因此,正确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对我国的立法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法律;道德;冲突;协调

法律与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两种社会规则.人们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围绕着两者之间的关系,西方法学诞生了许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的观点.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主张“恶法非法”;实证法学派则认为,道德与法律二分,主张“恶法亦法”.但是,法律和道德是不同的上层建筑,其存在着必然的冲突,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对于立法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怎么写作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法律和道德具有以下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共性.第一,二者都具有规范性.即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规则,其都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必须做,使人们分清真善美与检测丑恶.第二,二者都具有确定性.即法律与道德作为一种规则,其都是依据确定的标准.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感觉,其是为统治阶级怎么写作的,其所规定的一切都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其所指定的规章制度都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的.而道德则是以善恶为标准,以此来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情理.第三,在产生上看,二者都是由原始习惯转变而来,二者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大多数近现代法学家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笔者同意此观点.

法律与道德的博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法律与道德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二者的作用方式不同,道德是一种自律,是约定俗成的,是以内部意识实现其规范作用;法律则是一种他律,由专门机关制定的,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是以外部力量实现其规范作用.

第一,在形成方式方面,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是理性自觉的结果;而道德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而成的,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

第二,行为标准方面,法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有肯定、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被任意解释和滥用的余地相对较小;而道德并非如此.

第三,在运作机制和争端解决方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因此,法律具有程序性,法的实体内容通过程序选择和决定,法的产生与实施也与程序相关;而道德则是由人们的意识自发形成的,其具有的强制性属于内在强制,道德是以主体内省和自觉的方式形成和实现,与程序无关.

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与道德虽然有一定的联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法律和道德有时会发生冲突.如2001年的四川泸州遗赠案就是一个法与情交织的难题.此案中黄某与蒋某结婚三十多年,有一养子.1996年起,黄某与张某公开同居.2001年2月,黄某病重住院.4月,黄某立下遗嘱,将其某部分财产遗赠给张某并作了公证.黄某去世后,张某根据遗嘱向蒋某索要财产,遭到拒绝.张某遂诉至法院,请求依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某履行遗嘱.法院引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认定黄某的遗嘱行为因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而无效,故判决驳回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①此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法与道德冲突的例子.因此,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是至关重要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法律效力的实在性.法律具有实在性.首先,法律的实在性是区别于意识的物质性的,它是现实的、物质性的规范手段;其次,法律的认知方式具有物质性,它是对客观确定性认识的明晰性和确定性.例如,法条、法学和法院,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可以清楚的看到的,感知到的,我们可以去书店写法条,在高等学校开设有法学专业,设立了不同层级的法院等;最后,法律的作用方式的物质性.法律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启动一定会实现一定的规范效果,并且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如:法院、等,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二)道德效力的意识性.与法律的实在性相对,道德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规则,道德是一种自律,具有自发性和自律性.②自律性使得道德的规范力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支持,其只需要行为者的内在约束,即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的实现依靠的是行为者内心的道德观念,即意识性.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的约束力来自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对真善美与检测丑恶的认识.

在我国,法律是以权利本位,而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传统的道德观主要关注人们义务和责任的承担,往往把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作为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准,而且,这种义务与责任的履行并不以取得一定的权利为前提.而在法律面前,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人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③

三、如何正确协调法律与道德

法律和道德虽然存在着一些冲突,但是,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支撑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若破坏了二者的协调统一更会使社会滋生各种矛盾,产生动荡和混乱.因此,协调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加强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有利于思想道德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确认某些道德标准为法律标准.

把法律和道德的精神统一起来,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让法律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的信念,使法律精神同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规范的内在引导和自律约束作用.继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法律和道德成为人们心中衡量善恶的一把尺,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内在引导和自律约束作用.

四、结语

法律和道德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像车之轮,鸟之翼,缺一不可.若只有道德,而道德不能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则道德自律之必然不足,徒德不足以自行;若只有法律,而法律缺少自发性和自觉性.因此,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意识性的自律不可缺少,物质性的他律更不可替代,法律是道德自律之后的社会维持.因此,我们要同时重视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的建设,在面对法律和道德时,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二者,二者应该并驾齐驱,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么写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