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木伦断裂带的其意义

点赞:7857 浏览:31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拉木伦深断裂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是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的分区界线,断续出露蛇绿岩带,是一个更深层的断裂带,为了进一步研究断裂带的变形特征与活动历史,笔者通过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及经棚—林西—大阪一带野外工作,对西拉木伦深断裂的地貌形态、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认为西拉木伦深断裂是一条新生代以来的深断裂,主要发育在西拉水伦河河谷,性质为脆性的张性断裂.

【关 键 词】特征;意义;深断裂带;西拉木伦

一、前言

西拉木伦深断裂带主体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的中东部,沿西拉术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的大型断裂构造.该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及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宏观上沿西拉术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即向西经达里诺尔—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北侧而掩没于沙漠戈壁中;沿西拉木伦向东沿通辽市—长春—延吉一线,掩没于松辽盆地内部,被中、新生代沉积覆盖,断裂带宽几十公里,长达一千余公里,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在东段具体位置和空间展布特征的确定对揭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段的构造演化和最终闭合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拉木伦深断裂带特征

西拉木伦深断裂有三分之一被中、新生代沉积物所覆盖,出露较好、特征明显的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一带.

在基岩出露较好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构造现象极为明显.深断裂表现为东西方向延伸的断裂带,挤压破碎现象十分明显,断裂面发育,倾向南或南南东,倾角较大,一般为30—50°,局部地段片理化带或靡棱化带发育,沿断裂带形成东西向紧密的同斜、倒转、平卧褶皱,这些现象显示和说明,该地区发育一条受来自由北向南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西拉木伦深断裂两侧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强烈,主要表现为裂隙式喷发(如上新统赤峰玄武岩)、中心式喷发(如上更新统达里诺尔玄武岩).

西拉木伦断裂带的其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海洋环境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因此新生代以来所表现出来的地质现象说明:西拉木伦深断裂带所受到的力学应力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具有张性或张扭性特征.

三、西拉木伦北东东向韧性变形带特征

该带分布于西拉沐沦河北岸,总体北东东向展布,宽大于5km,长度大于80km.变形岩石为中二叠统哲斯组(P2zs)砾岩、砂砾岩夹砂岩.

韧性变形总体表现为从北向南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糜棱面理走向由北东到北东东到近东西.倾向南北摆动,以向南东—南南东—南为多,倾角多陡立(>50°),个别较缓(30~50°),在倾向南东—南的糜棱面理上发育拉伸线理,倾伏向北东东—东,倾伏角平缓(<30°,多为5~20°),根据不对称眼球状构造等指向构造等判断,该变形带为略南倾的右行压扭韧性变形带.

根据韧性变形的强度和变形类型从北到南可划分为三个带,分别称弱韧性变形带、韧性右行走滑带和韧性压扁带.

弱韧性变形带从北到南韧性变形逐渐增强,强干岩层及砾石基本不见韧性变形,而较软岩层及砾石则发生较弱的塑性变形,如灰岩砾石呈弱压扁、弱拉长的椭球状.压扁面陡立,走向60~70°,与地层层面斜交,倾向主体南东—南南东东,拉伸线理水平到东倾,倾伏角一般小于15°.

四、深断裂是南北两大陆的重要分界线

西拉木伦深断裂两侧,古生代的沉积岩相、建造类型、古生物特征自古生代以来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断裂带南侧内蒙地槽范围内最早的沉积记录为白云鄂博群,主要分布在内蒙的白云鄂博至温都尔庙一带,为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代表当时这一地区为广阔的浅海环境.之后,该地区又发育了温都尔庙群,唐克东等认为温都尔庙群是震旦—寒武纪形成的洋壳.奥陶纪该地区出现了火山孤岛堆积.说明自晚元古界至奥陶纪以来,白云鄂博至温都尔庙一带为海洋环境,并随着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板块的相向运动,海域不断缩小,在温都尔庙一带出现火山活动.深大断裂带北侧,奥陶纪(包括奥陶纪)以前的沉积环境、岩相及古生物特征与深断裂南侧基本一致,反映两侧同属一个构造环境.

志留纪以后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沉积岩相、建造类型、古生物特征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异.南侧西部白云鄂博至温都尔庙一带,志留系称巴特敖包组(S2—S3)、西别河组(S3).总体为一套碎屑碳酸盐建造,富含珊瑚、腕足化石.在中西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志留系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两岸及解放营子至下石碑一线.地层总体呈东西向展布,普通遭受高—低级区域变质作用.最大厚度6km,原岩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组合.纵观西拉木伦深断裂带南侧的志留纪建造和古生物特征,总体反映当时这一地区的沉积环境为浅海—滨海环境.在局部地带也存在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建造.深断裂北侧志留系仅见于东乌珠穆沁旗准查干乌拉和宝力格庙一带,岩性为斑点板岩、含粉砂质硅质板岩、结晶灰岩等,含腕足类化石,原岩为海相细碎屑岩建造.

上述西拉木伦深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沉积环境均为浅海—滨海环境,属被动大陆边缘性质.两侧志留系中所含古生物化石经原长春地质学院研究,认为断裂带南侧以含条纹石燕贝(Striispirifer)、独雕贝(Idioglyptus)及珊瑚、三叶虫动物群为特征;其北侧以含图瓦贝(Tuvaella)动物群为特征.

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南侧泥盆—石炭系出露齐全,下部为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向上过度为陆相碎屑岩及火山岩,海相层中含珊瑚和腕足化石,陆相层中含瓣鳃和植物化石.代表沉积环境已经开始从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转变,局部地带伴随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深断裂北侧泥盆—石炭系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孤岛型火山岩.于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中含腕足、珊瑚及瓣鳃化石.代表当时深断裂北侧主要是滨海—陆地环境,相对火山活动强烈,局部地段仍存在温暖的浅海环境.

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二叠系十分发育,南侧早二叠世早期称三面井组(呼和浩特*)或青凤山组,下部为陆源磨拉石建造,向上过渡为碳酸盐建造,含丰富的蜓、腕足及海相双壳化石,发育华夏型植物.断裂带北侧早二叠世早期称大石寨组或盐池北沟组,为长英质硬砂岩、板岩、灰岩及火山岩,发育冷水性动物群.早二叠世晚期称黄岗梁组,为海相碎屑岩、灰岩及火山岩,发育冷水型动物群.晚二叠世无论南北均为陆相碎屑岩建造.但南侧含华夏植物群分子,北侧含安加拉植物群分子,两植物群的混生现象仍然不够明显,而只限于一般种属的混生.五、深大断裂带两侧的蛇绿岩套及其蓝闪片岩、混杂堆积

与蛇绿岩套密切共生

据近年来有关对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发现的蛇绿岩套的研究,大致将其划分为南北两个带蛇绿岩南带:主要分布于温都尔庙和西拉木伦河上游北岸,温都尔庙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是震旦—寒武纪形成的洋壳,于早奥陶世同中期板块发生俯冲作用的产物.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北岸柯单山、五道石门及杏树洼一带的志留系和二叠系地层,何国琪等学者[8]研究认为应属蛇绿岩套,此蛇绿岩套与温都尔庙地区的蛇绿岩套一起构成了南蛇绿岩带.南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均属早古生代.

蛇绿岩北带:主要分布在索伦敖包和贺根山地区,该地区蛇绿岩套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基性火山熔岩组合;另一种为变质橄榄岩系、超基性、基性堆积杂岩系、基性熔岩系,形成时代均为晚古生代中—晚期.

在上述蛇绿岩套分布的地区,已发现多处存在蓝山片岩,该地区蓝闪片岩赋存在温都尔庙群或“含铁变质岩系”的变质基性熔岩、凝灰岩和铁硅质岩中,与蛇绿岩套共生.但在西拉木伦河上游两岸还没有发现蛇绿岩套与蓝闪片岩共生的现象.

在蛇绿岩套分布的区域,也发育有混杂堆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地层或岩块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如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柯单山、五道石门、杏树洼一带的混杂堆积,石炭系、下二叠统的灰岩透镜体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岩块之间为疏松的碎屑物充填,岩块与充填物普遍遭受剪切作用,形成一些菱形体和楔形体,与下伏志留系地层呈断层接触;另外在温都尔庙地区、苏尼特左旗也有这种混杂堆积,它们与西拉木伦河上游柯单山、五道石门、杏树洼,天山镇东的混杂堆积均与南蛇绿岩带共生,同属早古生代洋壳向中朝板块俯冲所形成的产物.另一种混杂堆积的类型是呈带状侵位于温都尔庙群的超基性岩块、细碧岩建造及铁硅质岩建造的混杂堆积体,其中发现有蓝闪片岩存在,并与蛇绿岩套共生.

六、西拉木伦深断裂及其两侧的航磁特征

在区域航磁特征,林西—林东—突泉一线的北西侧,航磁异常曲线呈明显向南东突出的弧形负异常带.据原内蒙古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综合研究资料显示,上延10km、20km仍有清晰显示.

七、结论

根据上述论述表明,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的构造现象非常明显,其活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它不仅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相、建造类型、古生物及古地理区划的分界线,同时也控制着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及火山喷发类型.研究和探讨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本身的构造现象及其两侧的岩相、古生物区划、蛇绿岩套、混杂堆积、蓝闪片岩及航磁特征,及其在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板块之间的位置以及这两大板块之间广大区域的构造发展简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