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学

点赞:10512 浏览:445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做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中国传统美学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关 键 词】古典园林;传统;美学;文化

1.中国园林发展轨迹

秦代园林发展质的飞跃,秦始皇自六国统一后集天下宫室于大成,且在渭水之南兴修上林苑,苑中千花万树,离宫巍巍.始皇求长生,好神仙方术,故有始皇多次遣人前往渤海湾中有蓬莱、方丈、流洲三神山求不老之药之说.而在咸阳城中“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以反映这种对神幻境界的向往.在将建筑物引进园景这种广义建筑环境之时,使某些迷信崇拜观念渗透到园林文化中来,首开入工掘土堆山之举,聊作神仙之想,这就开拓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构思.不过,此时的园林文化主题,还并不是崇尚无为的道家之“道”.

园林发展至汉武帝国力强盛之时,皇家将南山以北,渭水之南,长杨、五柞以东,蓝田之西大片土地辟为帝苑,修复且拓建秦时遗园上林苑,广植奇花异树,以供采集观游.并新建宫殿楼观,如观象观、远望观之类曾名噪一时.汉武帝亦好方道之说,故于都城长安西部建章宫内建太液池,堆筑蓬莱、方丈、壶梁及赢洲诸山景于池水之际,而这种借崇神以自娱的园事活动,亦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模山范水的基本构思和造园方法.

魏晋南北朝至战乱迭起,造成了一方面老百姓苦难深重,另一方面统治者横征暴敛、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抑儒扬道的玄学之风大炽.于是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多变的时代情绪四处弥漫,“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的时代悲歌响彻云霄,“避世”成为此时的主旋律,人们开始向往以自然为精神依托,放浪形骸,醉心山林,隐逸田园的生活,与这一时期文学领域中崛起的山水田园诗相媲美,开池筑山养花树村一时竞为时尚.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于记述众多伽蓝之余,附记当时北魏洛阳贵族名园多处,同时,东晋南朝的官僚园林办不逊色.苏州顾辟疆园为当时吴地第一私园.在一系列耗资巨大、近乎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园事活动中,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时代精神,进一步催醒了人对自然美的领悟与欣赏,成了园林文化的主旋律.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园林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隋唐园林文化不仅以宏大的规模见长,且以“水”取胜.如隋炀帝之西苑以水景为主,湖面周长十多里,碧波荡漾,象征蓬莱诸神山的土台山景似浮于烟波之中,山上台观楼阁依稀可辨.同时,官园与文人私园亦曾大量营建,最著称于世的是长安东南的辋川别业,这里本为宋之问蓝田别墅,后经王维苦心经营而成远近著闻、范围最大的文人园.唐代是儒、道、释三家并存互长、相契融合的时代,园林的基本主题依然具有颇为鲜明的“道”的精神.唐代皇家园林具有宫与苑相互结合、渗透的特征,其形制是苑林进入宫城空间而外拥禁苑,以示对宫城的烘托,这是唐长安宫苑的美学特色.如据《西京大明宫图》,大明宫苑以水景为主,在其东西两内苑之空间中,突出了龙首池与太液池的景观.同时,唐长安城除皇家园林比较发达外,还有些属民间共游的园林,如城东南隅的曲江池、乐游原,可谓风流调镜,不拘一格.这时的园林,虽然带有浓重的炫耀权势、功名利禄的思想,然而依然具有庄子“逍遥游”的文化特质,其基本内核仍在于“道”.

宋代园林随市民商品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而大盛,大量私家园林涌现,据说几使京城左近百里之内并无隙地.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录洛阳一地名园三十余例,可略窥当时盛况.北宋园林承唐宋之遗风,许多均在庸旧园基础上筑成.南宋都于临安,气候混润,山川形胜,园林涤尽了汉唐一代雄风,向风格秀逸方向发展.当时临安建有皇家园苑玉津园、聚景园与集芳园等,南京建有御园、养种园与八仙园等,官商私园以杭州附近地区为著名,如环碧园、隐秀园、择胜园、云洞园等不可胜数.《吴兴园林记》记有名园三十多例.同时,南宋还开始了对湖石的钟爱.米芾《相石法》称园石具有秀、绝,瘦、透的性格,太湖石成了一种表现力相当强的建筑语汇,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封建文人孤芳自赏、傲骨嶙峋或雅好空灵、于淡泊中见深沉的精神气质.

元代园林建筑成绩寥寥,虽曾营建宫苑与一些贵族林苑,并有倪瓒这样的造园家出现,然而毕竟是园林史上的一个低潮期.

直到明代中叶,农业经济恢复,手工业、商业发展,一些达官贵人的造园热情才再度高涨.尤其江南私家园林,据地理之胜、倚文化之富,蔚蔚然邀人瞻目.南京、苏州、太仓之地的园林,与其现存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名园闻名于一世.明代园林在以往以水景为主、池中堆山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叠石文化.园内危峰深洞、山石峥嵘,或孤峰独特,或犬牙连绵,渗融着一种推崇“洞天福地”的道家情思.明代计成《园冶》的出现,从文化与园事匠艺角度总结了历代园事实践的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最完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论著.计成的“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精神内涵便是“道”的境界.道家重自然、抑人工.中国园林本为“人作”,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园林与宫殿、坛庙建筑相比,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一主功名进取,灼华热衷;一在出世,一在入世:其哲学一为道,一为儒是很显然的.离弃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心理上的“无为”.


清代为中国古代园林史上集大成的时代,以圆明园与承德避暑山庄及后起的颐和园为代表.尤其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傲与稀世珍宝,被赞为“东方的凡尔赛宫”,“其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丽,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2.中国园林山水艺术及美学价值

计成在《园冶》中详细论述了园林叠山艺术的创作原则:‘‘岩、峦、洞、穴之余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峋;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等有真为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景,举头自有深情.等深意画图,检测,作检测成真”1.也就是说要用真山的意境来堆检测山,那么堆的山就极像真山,使人获得“咫尺山林”的意境.这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检测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终极根源是客观中的真山,检测山虽然是检测的,却贵在检测中有真,叠山艺术家胸中要有从自然得来的真山意象,然后掇石叠山,才能“做检测成真”,使检测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并不感到山的检测,而感到似有野致、浑然天成.清代的美学叶燮发展了计成“有真为检测,做检测成真”的理论,从“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的美学原则出发,在《检测山说》一文中说到:“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天地之前,吾不知其何所仿.自有天地,即有此山为天地自然之真山而已.等盖自有画而后之人遂忘其有天地之山,止知有画家之山等乃今之为石垒山者,不求天地之真,而求画家之检测,故已惑矣,而又不能自然以吻合画之检测也.等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也,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在叶燮的美学体系中,天地自然是“真”,而绘画、园林等艺术是“检测”他主张“为石垒山”要学“天地之山之真山”,因为“天地之真山”本身是美的.但却不是机械的模拟,而是去符合和体现“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这“自然之理”便是规律性,便是自然真山之所以美的本质所在.这样的美学观点,其实就是道家“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哲学思想的体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说:“圣人法天贵真”,这“自然”和“真”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本性,人们只要顺应而不是去违背它,就能达到与道合一的自有状态.在园林叠山艺术中,人们只有掌握了自然山川之美的精髓、本质,并遵循其形态特征的规律,将胸中丘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