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建设思路

点赞:10830 浏览:453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陈汝毅(1989.-),男,广西钦州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0级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摘 要:社会主义道德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要求的反映,它广泛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要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下,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客观分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思路;找准社会公德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建设的实效性.

关 键 词:社会公德现状建设

一、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建设思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公德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和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我国广大公民的自觉追求.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公德领域道德失范严重.在对社会公德总体评价中,民众普遍认为目前总体道德水平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所提高,但绝大多数民众认为社会公德领域是我国社会中道德问题最严重的领域.

(2)公德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衣食住行及工作、劳动、交友、娱乐等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人的公民意识、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并未随之加强.在对社会公德内容的评价中,民众认为现代人“缺德”主要缺诚心、公心和爱心,显示了现代社会公德领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是非、善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见利忘义等行为状况.

(3)发展不平衡.由于重视程度、工作力度、资金投入、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各单位的社会公德建设水平和发展也不平衡,公民的个人公德水平也存在差异.由于这些不平衡和从众心理的作用,遵守公德的行为往往会被不遵守公德的行为所同化.

二、分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提出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是坚持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三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四是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五是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一致;六是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在这些方针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传统对社会公德的消极影响

一部中华文明史给后人留下无数智慧的启迪,令人受益无穷.然而,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累积,既可以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沉重包袱.所以,在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时,我们应该在中国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把握其发展、变化轨迹.一旦深入到传统社会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漫长的封建传统社会中,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公德的发育和成长.


(2)现代社会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仁人志士已经意识到了国人公德意识的缺乏,从梁启超提出的:“培公德,育新民”;到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再到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以及蔡元培提出的:“公民道德教育说”等,都对我国的社会公德缺失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后人分析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才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计划经济的片面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又给我国的公德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社会公德建设自身存在的弊端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社会公德建设缺失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公德建设的外部原因进行分析,也需要从分析社会公德建设的自身特点和难点入手,对它存在的现实状况和形成机制进行剖析.

三、找准社会公德建设的着力点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最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既需要利用道德的手段,培养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的内在自觉性;又需要利用法律的手段,培植社会成员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心,形成良性的社会公德建设运行机制,最终促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

(1)培育公民意识,提高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作为一个公民,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是不道德的,但是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常常把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行为也视为不道德,以为这是向国家向社会争私利,这是错误的认识.当你的权利被损害而不去维护,就等于你允许了这种不公正的事情存在,这种不公正的事情有可能再次发生,去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只有每个公民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且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督促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义务,防止和减少不公正的事情发生.人们只有具备了这种权利义务意识,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加强法制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和现代的行为习惯正在发生碰撞,社会公德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形成机制还很不健全,另外,社会公德自身的超功利性、弱监督性和从众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培植人们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心,以形成良性的社会公德建设运行机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广泛运用立法的形式将社会公德的要求固定下来,使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另一方面,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需要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使人们清楚由于不遵守社会公德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经过一个时期的规制与范导之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被动遵守公德的行为就可以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公德精神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在人们的心理素质当中逐渐内化与积淀下来.

(3)培养公德精神,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不仅需要公德规范的确立和完善,更加需要使这些公德规范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内心深处普遍认可、自觉认识的公德精神,并将这种公德精神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习惯.这种公德精神,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践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养成的与之相契合的稳定的道德风貌和精神气质.公德精神是一种稳定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道德力量.在许多西方国家,我们看到,许多人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在公共领域中自然而然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公德精神在发挥作用.

在现代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责任意识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责任意识是衡量现代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概念.所以,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承担起共同的社会责任.(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