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办高校思政“概”课程教学效果方法探析

点赞:27092 浏览:1208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江宏,男,浙江树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本课题研究是在对本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分层互动教学”的方法,本文阐述了该方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及该教学方法在“概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总体分析,重点开展学生“新闻评述”等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民办高校“概论”课;教学效果;总体分层互动教学

一、《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困境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5门必修课之一.从2005年7月初经批准成立“概论”编写课题组着手教材编写以来,根据中国自身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以及对高校思政教学的要求,教材一直在与时俱进地修改当中.高度的工作使命要求,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新式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及学习主体的复杂性都给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现状和期望,收集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议,笔者曾在2012、2013年度两次分别对本校大二、大三的20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思政理论课的开设“有必要”;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校本课程《思政实践理论教学》;对目前“概论”课老师所持的教学观点“部分认同”的占70%以上;在一学期的“概论”课堂上,学生们“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数占到了50%以上;对2010年修订版“概论”教材编写情况学生感觉“编写的一般”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对老师在课堂上组织的互动活动,学生们“有兴趣的,积极参与的人”并不是很多.对“概论”课考核采取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75%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好,希望开卷考试”.虽然很多学生认为本校“概论”课老师的优点是: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但普遍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一般”;大部分同学对于改进“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建议是:希望老师能多采用些案例,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结合点与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讲课,等等.由此可见,本校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总体认可度还不是太高.

二、“总体分层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以往“概论”课程不甚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抓住学生们意见最为集中的“教学参与问题”作为突破口.“总体分层互动教学”是把“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看做是一个由教师主导、学生等要素积极参与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通过坚持教学的整体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进程中优化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形成良性的互动,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1.整体性原则

“总体分层互动教学”方法首先要坚持整体性思维.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是关系要素组成的集合体,即形成为系统.系统中各要素非孤立存在,各有其位置,起着特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在考察对象的时候,要始终立足于整体,通过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考察达到对象的整体把握.“概论”课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由教师、教学媒介、学生、社会环境四个要素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序列,产生了备课讲授,预习复习听讲,课堂管理考核,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等具体活动.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明确各种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使各部分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互动性原则

“总体分层互动教学”方法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需要坚持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把教学工作看做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或指导下,以个体和团队合作的形式主动去探寻感兴趣的知识点,或去研究现象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培养起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成优质的教学结果.互动的内容可以是书本理论知识,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某一事例或时事新闻等.互动的具体形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等.互动的平台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在线,微信等方式开展交流.

三、“总体分层互动教学”的实践操作

教学内容的总体分析

要上好“概论”课程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新教材.“概论”教材是一本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教材,充分体现了关于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教材2007年出版后,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进行了五次修订,其中当前各大高校所使用的2013年修订版的“概论”新教材根据新的精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对教材体例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如由原来的十五章变为十二章),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和精简.但纵观全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丰富全面,时间跨度大,既包括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更覆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同阶段,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探索过程的理论成果.①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不分轻重难易点均衡用力,不仅学时将会不够用,而且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区分,灵活采用教学互动的形式.首先对整本书列出重点的章节,每个学期多安排些课时把重点内容讲透,把难点疑点讲清.对于常识类的知识点,老师不用讲太多,可以安排学生看书自学,也可以设计学生自己来讲.其次可以尝试多种教学互动丰富教学形式.对于那些理论性特别强的章节,譬如“第一章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内容如按教材上讲,学生会感觉很枯燥.因而老师可以用一个鲜活的案例开展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实事求是精神”的实用价值.对理论界有争议的“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社会主义改造到底有没有必要?”对于学生非常熟悉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以采取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谈谈家乡的变化”,进而让全班同学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的关键抉择,是必由之路.对于当前社会最新的关注点“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布置课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机会开展家乡生态环境现状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对于学生们比较想了解的“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内容可以组织公开的专题讲座,如讲“中美关系”、“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由来及解决对策前瞻”,“南海问题”等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除了善用教材,教师还需利用好其它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据调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有针对性的知识,理论能跟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心时事、关心学生身边的事,还要和教材内容有机地挂钩,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有机、内在的统一,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战斗力和说服力.②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师和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这一方面给日常理论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另一方面由于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助力了教学工作.对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老师可以精心选择使之成为案例,或作为讨论的话题,或为理论讲解提供有力的证据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产生知识和情感的共鸣.

教学对象的总体分析

如今高校在校生已进入了“90后”学生时代,学者于冬梅认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点是:关注现实,但缺乏理性思考;强调自我选择,但意志力薄弱;新事物接受能力及适应性强,但叛逆心理较重;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③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据笔者观察,本校(民办三本院校)很多学生求知欲不太强,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有很浓的厌学情绪,每天无所事事,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尤其是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它如学生上课时打瞌睡、听MP3,看课外书籍,讲小话的现象也是长期存在的教学窘状.

学生对“概论”课教学过程的消极反应,既有学生素质的原因,也有老师自身的原因.对于主导教学进程的老师而言,首先得了解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必须因材施教,最好能因专业而设计互动教学的形式.在大班制(本校通常将两个小班合成一个大班,有些三个小班合成一个大班,一个课堂授课学生人数在80――150人左右;有些高校采取网络选课的形式,学生专业来源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中,不同专业的每个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点会有差异.授课教师平时可以通过课间休息,或者课后用、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多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群体中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在建立互信的基础上,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指导学生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

往常为了搞好教学工作,笔者一般会在学期初对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根据掌握的情况对教学班级进行一个粗略的学习群体分层.大体说来,将院系班级的学生干部列为一个学习群;本校理论性社团(如由本人担任指导老师的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读书会”,人事组织处主管的校“党员之家”)的成员列为一个学习群;富有爱国主义热情特别关心社会发展的学生列为一个学习群.这三个学习群体有时人员是重叠的,把它笼统归于政治学习的积极者阶层,其它学生可以划分为普通者阶层和消极者阶层.积极者阶层是笔者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为老师的“教学助理团”.课堂上的问答交流,每周一次的新闻评述活动,以及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工作(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基本上是由这部分同学承担.实践证明,他们能起到很好的学习带动作用.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老师的目标是努力壮大学习积极者阶层的阵营,尽可能地减少政治理论学习消极者阶层的人数.

3.分层互动教学的组织――新闻评述法

分层互动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限于篇幅,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新闻评述法的实施.

提高民办高校思政“概”课程教学效果方法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理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把网络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开展新闻评述,一直是笔者在实践的一种分层互动方式.除了笔者有时把历时性新闻做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新闻评述法主要是开展学生的即时性新闻评述活动,每次上课随堂开展.在学期之初,老师首先为学生确定新闻评述的范围,笔者将网络新闻分为三大主题:一是国际的形势观察;二是国内的改革发展思考;三是社会的大众生活剖析.网络新闻以一周内发生的要闻为佳,具体的议题由学生根据三大主题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一个小的关注点.另外在开学之初,学生一般以寝室为单位自由组建一个个学习小组.以抓阄的方式,确定担任新闻评述主讲小组的次序.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收集资料,做好课件或者视频,准备相应的材料,并自荐一个发言人.

学习小组在课前将“新闻评述”的主题报给老师备案,做好一切准备后,其相关材料事先要经过“教学助理团”同学的审核,再到课堂上汇报.发言人“新闻评述”完毕后指导教师和其它同学对之提问,学习小组必须应答.每一次的交流时间设计为15分钟,其中学生汇报5分钟,10分钟问答探讨.“教学助理团”根据老师设计的“概论”课互动交流评分细则和评分表对“新闻评述”的小组进行打分.此项教学互动活动一周开展一次,一学期累计大概15次左右,这样意味着有15位同学上台发言,全体同学不同程度地参与该项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课后笔者还通过、微博与学生即时互动,通过对典型重大事件的共同关注与交流,及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本课题为浙江树人大学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0ZML201):《增强民办高校思政“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解:

①周淑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J].2010年第6期.

②蒋红军,于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体系理论探究,世纪桥[J].2009年第11期.

③于冬梅:“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论略――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经济师》[J].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