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药院校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

点赞:5428 浏览:159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针对医药院校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及内容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提出在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目的的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医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关 键 词 :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7-1585-02

关于医药院校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国家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编制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对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2].医药院校的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医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来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因此,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医药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3].笔者总结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对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些思索.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本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是把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程硬搬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常用软件学习,另一部分为VB程序设计,教师授课时只是把计算机的方法和技术交给学生,学生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丧失学习兴趣.尽管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引入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但有时设置的任务存在内容过时、以学生的水平完成不了、与学科专业脱节等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是很好[4].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是太成功.

1.2 学生兴趣不足

目前,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教授内容大同小异,对医学生而言,缺乏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使得课程内容建设与组织方面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目的性不强、方向模糊,从而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不佳,应用水平相对偏低.这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目的性不强,运用计算机技术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使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是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2.实施分层次教学

2.1 按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同安排教学

刚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是由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普及程度存在着地区差异[5].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甚少,几乎没有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经验;但也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接受过计算机教育,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 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一学就会.必须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才能兼顾这两种基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学内容设置过多过深,那么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失去兴趣;反之,如果内容设置过少过浅,那么基础好的学生原地踏步、学习太轻松,没有达到提高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些高校英语教学的做法,举办一场入学后计算机基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两个水平等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等级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经过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均衡.

2.2 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安排教学

按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完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制定的《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2+X”的模式.其中,“2”代表两门必修课,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专业)”和“程序设计”;“X”代表4 门选修课,即“数据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图像成像及处理”及“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5].根据这种指导思想,笔者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认为可将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进行.

第一层次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和实验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讲授内容主要有: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 Point等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常用的压缩解压缩软件和防病毒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操作等知识, 学习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掌握目前实用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质.这部分内容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已有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些技能,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巩固.

第二层次讲授VB编程语言及应用程序设计,因为学生在日后学习、工作、科研中必须具备收集、存储、发布信息和进行数据分析等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工具,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层次可以高年级开设,主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3.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现在的医药类院校招生专业覆盖了与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等各个类别,各专业目标和就业方向有着极大的差别,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直接搬到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上,而不考虑专业特点,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地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特色,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及常用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要给学生灌输计算机技术在临床应用、辅助治疗、电子病历、医院管理、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 1)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侧重点应该不同.对于药学专业可考虑开设VB 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中偏重于讲解VB 编程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这些知识有助于药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学习或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的问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可考虑开设EXCEL的高级应用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偏重于讲解VBScript 应用到EXCEL 数据处理中去.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后期读研和工作中, 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这样就可以学以致用.对于医院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可考虑开设VB 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中既讲授ACCESS数据库的知识,也讲授程序设计的知识,因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遇到大量的数据管理问题,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较好的完成对于数据的管理.


2)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检索和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专业撰写医药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综述性论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又可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

3)每个教师授课的学生专业应该相对固定.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如果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相应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并要及时更新.当授课专业相对固定时,教师备课时更有针对性,才能把大量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结束语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只有加强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在教育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使学生紧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前沿应用[6].该文所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医药院校根据学生层次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与医药类专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具有医药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