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医药简述

点赞:14301 浏览:66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HTSS]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苗族医药的起源、医学理论体系、部分民间验方、苗族医药的特色等,以便让人们对苗族医药可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关 键 词 苗族 医药 简述

1.苗族医药的起源

苗族医药的起源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药王爷是一个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道光《凤凰厅志丧葬篇》记载:“苗地多产药饵等,其药名诡异,非方书所载,或吞或敷,奏效甚捷.” 《兴仁县志》载白苗“喜居高山,常采草药,售于市,转徙不恒.” 云南《马关县志风俗篇》载,“苗人等,有良药接骨生筋,其效如神.”《宋史蛮夷列传》载:“咸平元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马十匹,水银千两来献.上溪州刺史彭文庆来贡水银、黄蜡.”“咸平五年,汉(王旁加尧)(西南夷王龙汉(王旁加尧))又牙校率部蛮千六百人,马四百六十匹并药物布帛等来贡.”历代本草如《本草纲目》菖蒲条引宋代苏颂的记载说:“黔蜀蛮人常将(菖蒲)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这段记载说明了苗族用菖蒲治病的情况,也说明了产地与药品质量的关系.《滇南本草》(于怀清本)有灯盏花主治“左瘫右痪,风湿疼痛”的记载,是据云南邱北县苗医的经验收载的.《植物名实图考》也收载了不少苗药,如白及条有“白及根苗妇取以浣衣,甚洁白,白及为补肺要药”的记载.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虽然苗族生活在植被繁茂、药物丰富的地区,但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苗族的许多有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就是来源于与自然条件的生存斗争.

2.苗族的“巫医合一”

道光《凤凰厅志风俗篇》载:苗族民间“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八人牲牢为请命于神,谓之打十保护.童子病则延巫为之解煞,名曰杨关.”民国《剑河县志》载:“民知尚稚,笃信鬼神,患病者不事医药治疗,惟气灵于巫祝,有跳神走阴诸名色”.民国《兴仁县志》载:“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杀犬而禳,名曰打老魔.”清田雯《黔书》载:“苗人等病不服药,惟祷于鬼,谓巫为鬼师,鬼师乘以愚人”.清梁雪绳《黔苗词》中曰:“寨旁岩屋湄边,手携力弩作嬉嬉,病来不解神农药,杀犬屠牛事鬼师.”可见苗族医药中,巫师治疗疾病是一个历史现象.苗族的巫师,在湘西称“巴对雄”,在黔东南称“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区称“笃能”,女巫又称“迷婆”或“迷那”.苗族在历史上由于苗巫文化的影响而笃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丧、疾病、节日,都要请巫师主持祭祀仪式.许多村寨都有1~3名巫师、巫师必须熟习各种鬼神的名称、性质和祭祀的方法,会背诵咒语.人生病时,苗巫师对病人施行巫术,称“过阴术”或“望鬼术”,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单纯以巫术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疗作用外,一般与医学无关.但巫师是苗族早期社会的一种分工,他们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识分子,由于医药经验的积累,有一部分巫师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施行巫术的同时,还兼用草药和其他方法治病,形成“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局面,“巫医合一”是苗族医学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社会发展缓慢而又极不平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说明了苗族医药的形成过程,脱离巫术的不彻底性和复杂性.

苗族医药简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配方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苗族医学理论体系

3.1 病因.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而这六种因素归根结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产生发冷、口渴、腹痛、出汗、头昏、出血、昏睡、气魄不旺等病征.苗医所讲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风、痧、惊、翻、仆、经等.病候,是病变症候的简称,也就是疾病出现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种,即积毒病候、雄毒病候、恶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热病候、急冷病候、内冷病候、火毒病候、泻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环不和病候、亏损病候、风冷气水毒病候、气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杂病候.

3.2 诊断.[1]苗医的诊法也十分独特,诊断病情常用望、号、问、触,也就是看望、号脉、问诊、摸触四诊.苗医的望诊丰富多采,除望形态、面色外,还有指甲诊、耳壳诊、指纹诊、头发诊、毫毛诊、鬓角诊、掌面诊或其他特定部位的望诊.问诊是间病情和病史.号脉主要是切足脉或手脉,切脉的手法和部位同中医很不一样,如有三关脉、上马脉、下马脉、指间脉、肘脉、昆仑脉、五指脉等,但多凭自己的经验,各地并非一样,松桃等地的苗医,对五指脉掌握得较好.触就是对病人有关的部位,特别是胸腹部用触诊较多.苗医的诊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却简便实用,利于传授,苗医还有许多诊法的歌诀,可以说是苗医多年的经验总结.

3.3 治疗.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简、便、廉、效的治疗方法20余种,其中外治法别具特色.最著名的有薰蒸疗法、滚蛋疗法、糖药针疗法、化水疗法、挑筋疗法、发泡疗法、佩戴疗法、火针疗法、酒火灸疗法、烧药火疗法、放血疗法、药热敷疗法等,均很有特色,其他如妇产科方面的“坐产分娩法”,治骨折方面的“背椅法、“悬梯移凳法”、“双胳膀悬吊法”,治劳损风湿的“踩铧口疗法”,治脓肿方面的“打火针疗法”、治小伤小病的“桐油点烧法”,以及劳武结合的“体育疗法”等,无一不是广大苗医和苗族人民的创造,而且临床效果都还很好.苗医的治疗方法也可归为十六大法,即赶毒法,败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疗法,热疗法,提火法,退火法,止泻法,健胃法,帮交环法,补体法,表毒法,退气法,止塞法,解危法.这苗医治病的十六大法,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

3.4 对疾病的命名及分类.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膝关节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猫头证”,双上肢抽搐象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证”,色泽如铜、铁的“铜疗”、“铁疗”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或互为结合命名的,如“雪皮风证”、“米黄证”、“寒风经”、“白口菌”、“月家乐证”、“男色证”,等. 在苗族医生中流行着“病有一百单八证”的说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将一百单八证分解为“三十六经、七十二证”、有叫“三十六证、七十二疾”、或称“四十九证、四十九翻、十丹毒”,这些数字只是为了应一百单八的概念,并非确切的定数.一般来说,苗医是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疾病进行归类,分为经、证、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疔、癀、花、疮等类.

3.5 对药物的采制.苗药对采制有一定要求.植物药在有效成分富足时采集.如根类药宜在植株茂盛至翌年抽苗前采集,茎叶宜在生长旺期,花类宜在待放时,果实在初熟间,芽力求娇嫩鲜美,皮类以浆汁富足为好,鱼、虾、虫、兽要辨别真检测,腐败者不能入药;矿物、金属宜剔净杂质.药物制作包括一般加工、炮制、提炼、合成及剂型改革等.因此,在选药配方时,在选药上、用药分量上、制作方法上以及服药方式、禁忌事项等方面,都要注意发扬事物之间的良性关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6 保健.[2](1)饮食疗法.根据不同季节食用某种食物或饮料达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清明节前后采摘清明菜洗净,加入糯米饭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热解毒或治劳伤筋骨疼痛;夏日则常以酸菜、酸汤为菜肴或饮料,可生津解暑、开胃止泻;冬腊月则酿制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补体御寒.另外还有“热羊冷狗”之说,认为羊肉尤其是羊肝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夏天适当食之可泻热清暑,冬季则食狗肉能补虚御寒、强筋健骨.(2)体育疗法.苗族人民很喜爱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苗胞常利用节日或农闲时间,以家具或农具作体育运动器材,举行拳、棍、刀、弩、叉术及板凳舞、猴儿鼓等项目比赛或表演,既娱乐了情志又锻炼了身体,起到了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3.7 部分民间验方

3.7.1 开脑煎:

配方:樟木叶、白蒿、香大血藤、薄荷、地党参各式各样10g.功效:提神开脑.

3.7.2 秒气蠲毒煎

配方:三针刺、大青叶、穿心莲、蒲公英、龙胆草、瓜蒌、广豆根、大黄、厚朴各15g.功效:败毒赶毒,退火散结.治肠伤寒及各种炎肿火毒症.

3.7.3三隶虚火蠲毒

配方:野菊花、黄花蒿、蜂窠草、毛毛蒿、叶下红、大刺刺菜、地胡椒、紫薇、生老虎姜各15g.功效:退全身虚火,兼退肚架、身架盛火.

3.7.4 抗血癌煎

配方:深绿卷柏50克,芮孝帑20克,广豆根10克,人参10克,蜈蚣粉3克.功效:主治血癌及其它癌,肝硬化.

3.7.5 退气宁耳煎

配方:皂角刺10克,臭牡丹根30克,柑子叶、汇精草、水莲蓬、酱草叶各10、猪耳一对.功效:治耳鸣昏蒙.

3.7.6 九架内冷蠲毒煎

配方:野菽油根50g,酱草叶后下30g,侧耳根50g,弹匠棰50g,生老虎50g.功效:温内败毒,活血止痛.治冷毒病症.

3.7.7 三味赶表煎

配方:桂枝、荆芥、黄芪各15克.功效:赶退毒气散郁,治风冷水毒症.

3.7.8 配方:车前草、枇杷花,蜂糖.功效:可治阵发性呛咳.

3.7.9 配方:奶浆藤根、骚羊古根、仔鸡.功效:可治人体瘦弱乏力、食欲不振.

3.7.10 配方:阳雀花根、猪脚.功效:可治肾炎.

3.7.11 配方:犁头草、见血飞根、樟脑粉、药.功效:可治坐骨神经痛.

3.7.12 配方:花椒树上寄生茶、岩上红刺柴、地星宿、柳叶过山龙.功效:可治肝炎.

3.7.13 配方:天泡果全草.功效:可治肺痨.

3.7.14 配方:马钱子、岩棕、水狗牙瓣、苦参、见血飞.功效:可治柴刺感染.

3.7.15 配方:酸浆草、岩马桑、小冬瓜根、见血飞、草乌.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3.7.16 配方:地苦胆、百味莲、岩马桑、见血飞、五香大血藤、青香.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3.7.17 配方:白花地丁.功效:可治蛇咬伤.

3.7.18 配方:水葫芦、黑竹子.功效:可治狂犬咬伤.

3.7.19 配方:麝香、八月瓜根、岩黄连.功效:可治水火烫伤.

3.7.20 配方:苍耳子全草.功效:可治麻风病.

3.7.21 配方:雷公丹.功效:可治肾囊风.

3.7.22 配方:岩上红刺柴叶.功效:可治牛皮癣.

3.7.23 配方:地牯牛、桐油、蓖麻子.功效:可治弹伤.

3.7.24 配方:千脚虫、紫菜根、菜油.功效:可治头癣.

3.7.25 配方:箭杆草、地星宿.功效:可治尿结石.

3.7.26 配方:大血藤、小血藤、八角枫、岩马桑、钩藤.功效:可治关节炎.

3.7.27 配方:紫苏、水菖蒲、大风藤、三角风、八角枫.功效:可治关节炎.

3.7.28 配方:雄黄、菜油、地瓜子.功效:可治乳疮.

3.7.29 配方:山慈姑、八爪金龙.功效:可治白口疮.

3.7.30 配方:鹅不食草、地鳖子.功效:可治白口疮.

4.苗族医药的特色

总的说来,苗族医药具有以下特色.[3](1)医药结合.苗族医药不分家,苗族医既懂医又懂药.(2)防治结合.苗族医不但重治而且重防,具有很丰富的卫生防疫知识,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套极其简易而实用的防病方法,做到无病先防,防重于治.(3)巫医结合.“巫医合一”、“巫医不分,神药两解”是苗族医药长期存在及其医药状况的真实写照.(4)医护结合.苗族医注重医德,治疗细心,护理周到,亲自护理,亲自调配药剂,亲自上药和观察病情.(5)医商结合.苗族医历来有赶场行医写药习惯.不少苗族地区形成了繁荣的“场期药市”,苗族医将自采、自种、自制的苗药上市销售,一边为山民治病,一边卖药.(6)医武结合.苗族医大都有一身武功,在苗族地区有不少医武结合的典型.表现在独特的“化水疗法”(与心理暗示、气功疗法及药物的综合作用等因素相关)、“体育疗法”等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科闵主编,《苗族药物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包骏、冉懋雄主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 包骏、冉懋雄主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年3月版.

(收稿日期:2007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