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书法教育

点赞:2823 浏览:78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明清书法教育内容以晋唐名帖为主.通过科举书判与铨选制度实际规定了当时书法教育的教学目的与风格指向.晚清碑学.的产生与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为书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刻帖的发展、清代碑拓的流传都为当时书法学习拓宽了取法范围,同时书法教育著述的出新和教学方法的演进亦推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字书法的域外教育尤其是对日本的传教成果影响深远.

关 键 词:明清书法;书法教育;组织形态;书法教学内容

书法以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文化,又以视觉艺术的呈现形式传承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还以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物质文明的历史传承,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书法教育就是传承文化核心的方式与手段.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在目前书法教育史研究尚显薄弱之时,进行明清时期的断代研究尤具意义:这一时期集历代书法教育之大成,上承古代书法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下启现代书法教育的新兴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总结时期,又是现代书法教育的滥觞时期.对此一时期书法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将有助于复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亦有益于揭示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当代书法的教育、传承提供历史借鉴.

一、明代的书法教育

在明朝立国之前,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就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学,创建了最高学府,又于明洪武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鸡鸣山下,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另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明正式迁都北京,将原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为京师国子监.明朝便有南北二个国子监,由此,逐渐形成了明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制度.除学校以外,明代具有书法教育功能的机构还有内阁中书科和翰林院.至明中叶,书法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由此可见丰坊对两种书风提出直接批评,一是以当朝沈度、姜立纲为代表的毫无生气的台阁楷书,一是以张弼、李东阳为代表的毫无古法类于野狐禅的草书.类似上述客观而精辟的论述,正是明中叶以后对书坛时弊拨乱反正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教育著述当中则更具有深远影响,难能可贵.

刊书与刻帖的昌隆嘉靖、万历年间,图书刊刻尤为昌隆.据分析明人刻书总数应逾万种,其中明人著述过半,当时江南市井文学繁荣,万历以后刊印了大量小说、戏曲等书籍,福建建阳、江苏金陵、安徽徽州、浙江武林等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坊.明代修书事业兴盛,字版书刻工作繁重,对书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在客观上也成为刺激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刻帖对明代书法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初期,刻帖渐旺,中期之后更盛.明代刻帖以私帖为主,刻帖,远不及宋代.时人得见了许多秘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为当时书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范本,在法帖教育发展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了有明一代许多著名书法家.

二、清代的书法教育

(一)教学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清代的书法教育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太学、县学校及书院虽然对书法教育仅停留在实用所需的层面上,民间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家学庭训、私塾课徒及书院教学三种模式展开.海宁陈氏家族甚富,董其昌曾在陈家教书多年,并留下了许多墨宝.此外,钱大昕在苏州紫阳学院、何绍基在济南泺源书院及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讲授书法名极一时.

(二)馆阁体、碑派书法和篆隶复兴

科举考试及馆阁体的流行、碑学兴盛及崇碑书风的兴起,正是由于科举重书,所以清代学书之风极盛,促进了书法普及教育的广泛展开,同时,由于清代以科举应试为目的的书法基础教育广泛施教,到康熙时期西学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缘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了思想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同时又禁止了西方传教活动.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了转向,学者们把研究的范围集中到了文字学.

(三)教学的演进和誊录的刺激


由于当时出版业的相对落后,抄书、写经成为民间获取、保存图书的主要手段,加之政府及各省督巡抚、学政、布政司等需要大量擅楷书者.所以文人即使科举落第,倘若擅书,就可以抄书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代书法教育的发展.

综上可知,对明清时期书法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度,乃至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的规定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有制约作用.

第二,包括科举、铨选等在内的任官考核制度对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有导向作用.

第三,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风尚对书法教育的取法范畴、风格特点、评判标准等具有规范作用.

第四,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对书法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学效果等都有推动作用.

第五,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的传拓、以及图书刊刻的隆兴等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六,域外别传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书法教育的推广亦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书法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基本特点,诸如学校教育等师徒授受方式的授课教育即为具有显性特征的书法教育;由书法教育著述及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等的流通、、传习而产生的法帖教育即为具有隐性特征的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