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规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点赞:30663 浏览:1433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阐述了审计规范的涵义和产生过程,论述了审计规范的基本特征.即:审计规范是国家或者有关部门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形式加以规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或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参与审计活动的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部分审计规范是对审计人员的指引,是审计工作的标准;审计规范的制定主体具有广泛性.


【关 键 词】审计规范;涵义;特征

审计规范是指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工作标准.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我国审计规范可以分为国家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规范和社会审计规范三类.本文主要阐述审计规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审计规范的涵义

“规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规范.前者为名词的解释,后者为动词的解释.

审计规范作为一种“标准”,有学者认为,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包括技术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是指审计职业技术标准.即审计标准或公认审计标准;而审计社会性规范主要是指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即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因此,审计规范主要包括审计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部分.实际上,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样也是行为规范,有些审计职业道德一般是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范,属于广义上的法律.因此可以把审计规范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行为规则,二是工作标准.行为规则包括审计的组织规范、审计工作的行为规范以及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是针对审计行为本身,属于在组织、职责、行为、道德上的要求.工作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有明确、具体要求的规定,如审计工作底稿准则,是基于审计内容、属于具体审计业务上的指引.

现实审计工作中,大多数审计规范是以明文的方式规定下来,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和工作标准,同样也是审计规范,它往往表现为一定的观念、习惯等,有时会用明文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成文的法律规范.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审计规范表述为:审计规范是指在审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工作标准.

二、审计规范的产生

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低级阶段,人们获得的物质仅够维持生存的需要,即使富余,也自己保管,不存在委托、受托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随之产生更多的剩余,并被少数人占有,而拥有者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需要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别人管理,这样就使财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产生受托责任关系,同时也为审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最早出现的审计是国家审计.在奴隶社会里,作为所有者的奴隶主,统治者是委托者,作为管理者的写作技巧人是受托者.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体制中,国王授权各级官吏管理各项国家事务,而各级官吏也只向国王一人负责.官吏对国王的责任基本上可以分成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四种.为了检查各级官吏是否诚实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国家的各项开支、各项税赋收入是否符合国王的意愿,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者就会委派另外一些或者专职的人员代替他们去进行检查工作.这种经济监督行为,就是最初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国古代西周王朝的朝廷(政府)设置的宰夫官职其职能就是中国政府审计的萌芽.

审计规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审计工作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作为财产所有者或者是国家统治者.为了保证所委派的审计人员更好的履行职责,必然对其提出技能、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作出一定的规范.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中提出了“明法审数”这一原则,“明法审数”要求审计人员一是熟悉有关法律,并依法行事;二是了解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并据此进行审计工作.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审计规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个人财产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向社会集资就成为社会化大生产必然的资金来源渠道,于是出现了合伙企业与股份公司,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类的社会需求:财产所有者希望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获利能力,以确定企业是否能获得较高的盈利,特别是不愿意看到企业因为经营无方、破产倒闭而使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财产经营管理者也希望让财产所有者了解其良好的经营成果,以消除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经营能力的疑虑,得到更多的赏赐或报酬.要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唯一的途径就是聘请独立的第三者――执业会计师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鉴证.由此,民间审计(又称社会审计、独立审计)便产生了.

自1845年英国修订的《公司法》规定公司的会计报表可以聘请股东以外的执业会计师进行审计,从而注册会计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审计规范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各行其是.直到1880年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伊始,才制定了道德标准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1882年,还通过了协会章程,旨在保证会员达到较高的专业熟练程度,高质量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1917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公告《统一会计―联邦储备委员会暂定提案》,目的是促进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和资产负债表审计的标准化.从此以后,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有关注册会计师工作方面的审计规范(即业务标准),开始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三、审计规范的基本特征

1、审计规范是国家或者有关部门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形式加以规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在国家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实施的审计监督,其监督的对象、范围、监督的权限、程序的确定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需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加以规定.审计规范的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审计规范的意志性.审计规范是由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意志的体现.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审计规范是由我国自行制定的,直接体现国家或有关部门意志;一些审计规范,如外资审计中适用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审计准则,虽不由我国制定,但是经我国认可的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是审计规范的法定性.审计规范一般是由权力机关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形式加以明确规定的.国家或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具有法定约束力.同时,审计规范也具有相对稳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修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三是审计规范的强制性.审计规范的法定性决定了审计规范必须得到遵守执行,拒不执行的,将由国家或审计组织的强制力保障其执行,并且要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审计规范是国家或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国家审计的职责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规范也是审计组织履行这些监督职责,以及对履行职责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主要明确审计主体在审计活动中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

3、审计规范是参与审计活动的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

审计活动的参加人一般包括国家或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参与审计活动的有关组织或个人.除审计机关应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外,还需要被审计单位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有关组织或个人依法协助、配合审计组织开展工作,审计活动才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因此,审计规范不仅规范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行为,也规范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与审计工作有关的行为,要求参与审计活动的各方当事人都应遵守.

4、某些审计规范是对审计人员的指引,是审计工作的标准

在审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审计目的,规避审计风险,国家或者组织、团体制定出一定的审计标准,用来指引审计人员的工作,通过技术的方式来实现审计目的,同时也防止审计的随意性、无序性.

5、审计规范的制定主体具有广泛性

审计本身不仅仅是国家行为,还包括民间(社会)行为.审计行为的授权或者委托人以及实行审计人都可以制定相应的审计规范.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一般的乡村,从社会组织和团体到公司、企业,应该说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和财务的主体都需要审计,有关的所有权益者也希望如此,从而根据各自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审计规范.

【参考文献】

[1]文硕,洪广林.世界审计史[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2.

[2]李继虹.审计结构与审计规范[J].西南财大论文集,2013.7.

[3]中国社科院编写.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