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美学的生成

点赞:3232 浏览:99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代建筑技术美学是在人文基点上研究人、技术和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并非美学简单地应用于技术,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关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非人性化的遏制,将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审美感悟合二为一,以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为其终极目标的学科.然而,建筑技术美学的生成发展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人文的缺失到人们对技术人文价值不断探索和反思的漫长的过程,本文将对建筑技术美学的生成及人文主义转向进行论述.

关 键 词:技术美学;人文;自然

所谓技术美学,就是技术和美学原理的具体结合和有机统一.它是以人文为基点,运用美学原理研究技术领域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以及人、技术和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的实用性学科,它并非将美学简单的运用于技术,而是着重于更为根本的人类技术活动的审美化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1]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美学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本论文将讨论研究的是建筑领域的技术美学.

一、建筑技术美学的生成

1.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转向技术表现――技术的觉醒

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这一思想逐渐发展演变为西方建筑的三大要素,即“形式、结构、功能”三位一体的理念.但实际上西方传统把形式定为了建筑的本质.从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基本上是一部风格史,它更多注重的是形式风格的变化,风格成为建筑视觉经验的中心,技术只作为一种手段隐藏在传统建筑华美的外衣下.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技术只作为了一种隐性的事实存在.

到了现代主义时期,作为在传统建筑中的首要目的的形式,开始让位于基于新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已经无法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虚检测无用的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抛弃,形式风格开始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新建筑呼唤着新形式,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依据理性主义原则,认为建筑物应该是构造的,即认为视觉词汇应当从建筑物的结构框架中产生,或与结构框架有直接的联系.

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技术哲学.技术作为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从存在建筑中的隐性事实浮现出来,技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开始觉醒.

2.建筑技术美学的确立及意义

密斯曾说过:“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19世纪中叶,英国的政论家和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在《建筑七盏灯》《威尼斯之石》等著作中,首先提出了美学应该与技术结合的思想.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一些建筑师、设计师和工艺美术家创建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组织和领导的“包豪斯”,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利用,注重将艺术和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相结合,他们的实践为技术美学最终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了奠基的作用.1957年,在瑞士召开“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成立会议上,与会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了“技术美学”这个概念,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下,技术的美学属性已经确立.

在建筑中,实现技术美学独立,使建筑的表现手段转变成了审美对象.建筑技术不再是仅仅具有建筑实现手段和方法的物质化属性,而是具备了审美属性,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技术升华为新的艺术.

二、建筑技术美学的人文主义转向

建筑技术美学生成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建筑史从20世纪进入具有深刻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再到当代纷繁错杂的建筑流派经历了多次的阶段性发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们经历了从理性思维在社会生活的独断化,迷失于技术,遮蔽人和自然的价值到技术人文主义不断探索和反思,逐渐朝人文的回归,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以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的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的转变.因而建筑史从一个显性的层面展示了技术美学的人文主义转向和理论的完善.

1.现代主义建筑

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现代主义大力地推崇理性和技术,提倡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割裂了历史、文脉等非理性的因素.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进行了全面地渗透.这时期建筑的美学风格表现为“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它的审美特征突出表现为:形式服从功能,把功能作为建筑美的基础甚至全部,追求新材料的表现力.它影响并试图改变人们传统的艺术和审美观念,引起人们对建筑技术的关注,偏重于立足科学技术,着眼于建筑的物质方面,这是现代建筑胜利发展的关键之一.现代主义把艺术引入了技术领域,把技术转变成了审美对象,实现了建筑技术美学的独立.

然而,现代主义建筑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功能主义和效用原则的基础上的.“功能主义”把适用与美等同起来甚至代替了美;而机器美学把美屈从于机械,技术逐渐超越其工具的角色并在与人文,以人为本的共存中占据了上风,人文思想中的自由与人权渐渐被科技理性所主导的标准化、统一性,整体性所侵蚀,这样人类创造出的科学技术反过来控制了人的思想行为,人和自然在技术中逐渐被异化.

现代主义对技术乐观崇拜和片面的追求技术带来的对世界强大的征服力,必然带来副作用,对技术极端崇拜注定了现代主义本身不能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必然会出现反抗和修正现代主义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和主义.

2.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面对现代主义带来的理性的冷酷,千篇一律和毫无人情味,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与《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出一套针对现代主义的理论,认为建筑功能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捉摸不定的模糊性是建筑存在的必然,建筑师必须在建筑创作中不断地对这一方面加以探索,开启了现代主义技术的人文主义的思索.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更多地根据文丘里提出的利用传统元素和或者是用新的方法来组合传统元素的方法来建造他们的建筑,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3].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同时带来了对技术不自觉的反叛,显示出对技术悲观看法,建筑设计中也对新技术新材料产生了抵触情绪,要求在建筑中还原历史的记忆.这对于技术的批判带来了人们对技术极端崇拜和片面的强化的追求反思,虽然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发展出建设性的建筑新内容,却把基于人文主义的反思机制带入了科学技术体系中.

建筑技术美学的生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建筑师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主义哲学为背景、在“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解构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进行否定和批判.它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并试图在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标准的对抗之中,使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个人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显出意义,哪怕这种意义只存在于建筑的片段中,以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的固定形式,反对形式与功能等的因果联系.

解构主义建筑师并没有像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样拒绝新技术表现能力,他们把技术带入了他们的新的建筑语言形式中.然而,解构主义建筑追求了技术形式对意义的表达,但对形式的过分关注却忽略的建筑功能的需要,而这种怪异的建筑形式也只能作为几个建筑师的个人作品.

和后现代主义一样,解构主义也仅仅是在纯粹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层面上对建筑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吉迪翁在《空间时间建筑》一书就对当时建筑发展状况进行了描绘:“像在绘画领域一样,当代建筑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存在着一种停顿,甚至一种枯竭.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4]同时,他认为建筑的发展需要找到“对于我们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5]的建筑模式.

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想对建筑和技术旧有体系的否定与瓦解后,建筑师意识到单纯地批判与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除了对技术的人文主义的批判外,正视技术的积极作用和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新建筑才是最好的出路.生态建筑,高技派建筑,新乡土主义等新思潮对历史、文脉、环境、人文、技术的进行了各自的关注,开始用新的理念解决新的问题和发展新的建筑形式.


4.生态主义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社会种种矛盾的不断加剧,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现象使人类感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深刻的危机.20世纪60年代美籍建筑师鲍罗索勒里把生态学和建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概念.而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1969年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为创造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建筑师根据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建立起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同时地域主义建筑对建筑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乡土化的反馈.他们积极地从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出发,运用地方特有的经验和传统技术,利用低技术的方式创造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与地域主义着重发掘与改良传统技术,倾向于以“继承”方式为主的创造策略不同,另外一些建筑师则更多的借用新技术、新材料,针对当地气候在创作中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适应手段.生态主义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它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文主义基点上人们通过技术对自然的关照.

5.高技派建筑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技术重要性的凸显,在建筑艺术多元化思潮的促进下,以诺曼福斯特、皮阿诺、罗杰斯为代表的高技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高技派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手段,采用预制装配化构件的建筑,极力表现新材料及新结构的特性.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高技派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意义,重新回到冷淡了许久的人类人文价值,越来越多地关注技术、物质以外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纳人活动的容器,更应该是一个能供人们诗意栖息的场所.高技派的主要代表诺曼福斯特曾说过:“建筑就是关系人类及其生活质量,这些才是真正的推动力,而风格和形式都是外在、第二位的.”[6]在今天高技派建筑师眼中,早期的极端强调技术理性的高技派建筑已成为旧的设计观的象征.

在高技派建筑中,“功能与表现”就像科林-戴维斯在《高技派建筑》中描写的那样,达到了一种“精致的平衡”[7],某种意义上说,高技派继承了现代主义对技术和理性的积极态度,同时却逐渐修正了技术超越其工具理性凌驾于人和自然之上的技术本质的异化,把技术带回到了人文主义的起点.高技派脱离了现代主义建筑从功能中寻找建筑美的抽象理性的美,而把艺术美还原到建筑中,并成功地实现了技术艺术美.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在全球产生深刻影响时,高技派建筑开始引入生态理念,并利用技术优势将建筑的生态性能大大提高,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地区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自觉抵抗以及由后现代主义复兴的历史意识的深入,高技派建筑越来越从对技术的艺术表现走向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的重视,现今的高技派建筑除了仍旧对技术的发展保持着强烈的敏感性之外,还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来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建筑呈现出生态性、艺术性、情感性以及地域性等,展现出全面而成熟的技术美.

三、建筑技术美学人文主义基点的复归

建筑的发展从现代主义到如今纷繁复杂,多元并存的建筑流派的局面,人们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实证主义的非人性化唯理性进行批判和反思,对技术的本质认识从实证主义转到以人文为基点的超越论到客观的看待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以推动建筑朝着展现了人类饱满的生命活力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理想栖居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美学也从忽略其美学本质对揭示技术因素对人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世界的作用机制,片面地把技术美学中技术理性提高到了技术美学本体的层面,混淆了技术的人文价值的本质的这样一种认识转向了技术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认识的回归,并真正地实现了建筑技术美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