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点赞:3246 浏览:10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更替不断加快等因素,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却逐渐被一部分大学生忽略甚至遗忘.本文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感恩思想现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其学会感恩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一、感恩的起源及含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感恩,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古今中外,感恩情愫、感恩教育无不显得重要.

“感恩”一词的初步了解源于西方的“感恩节”.在西方基督教徒都要感恩,吃饭前他们要祷告,感谢上帝赐予食物;有人生病时,他们也要祷告,祈求上帝保健康;有人做了错事,也要向神父忏悔,以求心灵上的慰藉.在中国,感恩的思想源远流长,“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恩戴德”之意.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名人诗词等中,《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篇.在中国历史上感恩的例子也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三百多年.这些都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更替不断加快等因素,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却逐渐被一部分大学生忽略甚至遗忘.

二、感恩教育国内外现状分析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在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感恩被列入与乐观、热情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否能经常觉察别人的好意,是否心中常存感激,是否常向人表示谢意,不仅仅是出于礼节,而且是品德的组成部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彼得森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把人的品格分为24种,感恩便是其中一种.他们建立了网站,让来访者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和性格品质,通过研究几千名来访者的数据,最后发现,与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三种品质是乐观、热情和感恩.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个对周围充满感激、对曾经的经历觉得幸运的人,与对周围的人满怀抱怨、唉声叹气的人相比,两者的幸福感大相径庭.

2010年感恩节前《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概括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感恩的研究,他们发现:1.感恩的人更健康.2.感恩的人更幸福.3.感恩的人更乐观.4.感恩的人朋友更多.5.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贪婪和酗酒.6.感恩的人赚钱更多.7.感恩的孩子成绩更好.8.感恩的孩子较少头疼、胃疼.

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阿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然而,在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称卢的家人同样是受害者,希望以宽容的态度分担彼此的哀伤.有评论指出,信中的人性美让整个世界感动.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击案,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击案,但是在4月21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操场的旁边,遇难者悼念仪式上,这种人性美再一次出现:赵承熙的墓碑与遇难者的墓碑在一起,接受着一样的悼念.一些学生对凶手及其家人表现出的宽容和大度,再一次感动了世界.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此举不可理解,因为在中国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凶手恨都来不及,更不用说谅解和宽容了.

这两次感动世界的“宽容”都发生在美国,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美国文化和教育息息相关.从“赎罪说”中派生出来的宽恕、忏悔、博爱的精神深入美国人心;在美国教育中,最为宝贵的一个侧面便是宽容和爱的教育.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一些学校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这是感恩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对传统感恩思想的新的发展.日本人将与别人的相遇、相知称作“一期一会”,重视和他人的缘分与感情.之所以日本人会这样对待他人,是因为他们一生都将感恩放在重要位置,感恩父母、同事、朋友,感恩身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日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感恩教育.首先从感恩父母开始,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父母要心怀感恩.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感恩、尊重生命,长大后会很少做出越轨的行为.

日本人即使毕业走向社会后,也会对身边的前辈、同事、友人报以感恩之情.若一个人不知道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谢,就会被同事们所排斥、边缘化,这样的人往往被大家认为是失败者,并可能失去升职和加薪的机会.正是因为人人怀有感恩之心,日本社会显得非常和谐,互敬互爱的氛围充满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感恩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感恩传统.如《孝经》、《诗经》、《论语》等都有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更替加快等因素,感恩教育在我国越来越被忽视.而在西方由于有浓厚的感恩文化背景,感恩教育和感恩思想早已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和道德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中国的感恩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近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严重.警方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检出毒物成分,初步认定其同寝室同学为嫌疑人.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甚至父母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学习好、工作好,压倒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社会不需要感动和感恩.以上事例,无不证明我国大学生当前感恩意识的现状,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其为掌上明珠,在500份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言谢.“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在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发现,近80%的大学生与父母的是,其主要动机是要钱;有22%的人从未在节检测日主动问候父母;有56.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0%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机、写电脑、打游戏、下饭馆,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原则.2011年4月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大厅,23岁赴日留学生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事发之后,舆论纷纷对这个只认钱不认人的不孝子进行声讨,但在悲剧的背后,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感恩教育的深深担忧和反省.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不知何时被贴了两页纸,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为了多要钱物更是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父亲质问这样的大学生儿子:在大学里,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长一丁点儿良心没有.这虽然只是个例,但它却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情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封建中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给老师起外号,甚至辱骂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在2008年11月南开大学学生会所做的一项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最不文明行为的评选调查中,“对待老师没有礼貌”的得票数居然排在第四位.

2010年7月26日,在咸阳市三原县新中医院家属楼5层,35岁的中学老师刘长青和她年仅8岁的女儿被两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凶残的杀死在家中,最让人没想到的是凶手尽然是她曾经的学生.

3.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

对于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一些大学生从来不愿谈及受过的资助,甚至觉得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件难以启齿、丢脸的事情.并且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还不予偿还.2007年,原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季鹏飞等人因为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而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提起诉讼.对于社会和好心人的善举,一些受助大学生表现得更多的是冷漠.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2006年,耗资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自己却无钱医治胃癌的歌手丛飞感动了无数人,然而,他的一些受助者的冷漠态度却发人深思.面对这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和整个社会感恩情怀的缺失.因此,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郑州大学一学院曾经布置寒检测作业:回家给父母磕头.在社会上引起一番争议.此事对错姑且不论,但是感恩教育缺失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

在十八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虽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但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显得更为迫切.

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一个全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氛围日渐形成.因此,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和基础,而大学生恰恰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推进“美丽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让大学生学会奉献,学会感恩,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才能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在我国,现代社会俨然已成为“独生子女时代”,“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已成为现在家庭教育孩子一致的理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一味的迁就、娇惯、溺爱,从过去的“小主人”直接转变为现代的“一家之主”,处处“以孩子为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认为“学习好才是真的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大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不会对父母产生任何感激之情,不懂得“知恩图报”,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是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很多家长认为,今天孩子的父辈年轻时受过苦,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一切努力为子女去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着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更多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正如卢梭所说:“当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这是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让家长往往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更多的让家长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业上,而忽略了对于孩子精神领域、道德品质、感恩意识的培养.部分家长个人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树立感恩的好榜样.居家生活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对孩子的长辈要关心、体贴、尽孝道.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谦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2、学校教育的缺失,重智育轻德育.

在现实社会中,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学校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注重教学成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却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当下学校教学工作中显得极为迫切.

首先,一些高校受“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日常考核中,包括对学生的评优、入党、资助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也存在以学生成绩好坏为唯一尺度的现象,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的.其次,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受各类教学评估影响,高校教育过多地把重心放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而淡化了德育工作.最后,近年来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后,学生就业率高低成了关系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毕业推荐工作及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大多以成绩来衡量,而忽视了考察学生道德的好坏,从而加剧了学生的畸形发展.高校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被不同程度的淡化,忽视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不少学生成为不懂感恩、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的一代”.

3、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不仅在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出现了盲目、没有责任感、随心所欲的倾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种种丑恶社会现象,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大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对于真善美的判断与选择.同时,在部分网络、报刊杂志、娱乐节目中呈现出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美化丑恶及宣扬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的现象.例如很多网络、报刊上充斥着暴力、低俗的娱乐新闻和对真善美的“恶搞”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家庭影响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父母是子女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以及教育对于子女将来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感恩意思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父母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感恩实例,以身作则来教育、影响学生,从小事做起.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克服对子女的溺爱,培养感恩情结.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改变“学习比天高”的观念,在重视子女智力、学习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其情感的教育、感恩意识的培养,要让子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爱心、懂感恩,有健全品格的人,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感恩之心.其次,重视对子女的关爱与理解.充分尊重他们,经常保持交流与沟通,进行平等对话,这样才有机会让子女了解家长工作、生活的艰辛,从而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调查发现,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认为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关爱,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父母应从精神上充满爱心,多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心灵深处萌发感恩的情怀.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感恩的好榜样.和家人相处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对长辈要关心、体贴、尽孝道.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谦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因此,家长对子女成长过程所起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

2、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体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知恩图报.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让感恩回归校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工商大学的班主任、辅导员每年都要让大一新生算算自己每天的花费,由此来感受父母挣钱的艰辛.华中科大能源学院在2004年的寒检测,给大一新生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寒检测“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洗脚看似一件小事,但对同学们都有很大启发和激励.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并使之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高校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通过校园广播、文娱表演、标语、宣传栏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在实施感恩教育时,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所有的教师都应是德育的实施者.实施感恩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德育部门要把感恩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教育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祖国和亲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朱学义教授在给学生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增设了“智力投资分析”内容,引导大学生每人算了三笔账:一是父母对学生本人的智力投资;二是国家社会对学生的生均教育投资;三是学生由于学习而失去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教育机会成本.学生感慨地说:“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更应感谢国家和社会,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投入比我们父母的投入更多.”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有实际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很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实施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率先垂范,深怀感恩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情感的传递者与沟通者.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同情、激励,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践行感恩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怎么写作、社会调查、暑检测“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体会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他人、社会怎么写作的实际行动.

3、社会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后盾

社会文化大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后盾.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感恩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在社会上要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加强宣传和指导,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制造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大环境,如“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刘丽等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的感恩价值观宣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为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写照,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的人.大学生作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人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处处心存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的美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说:“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