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字》“宀”部字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点赞:9239 浏览:341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汉字是记录古人生活、观念和心态的活化石,《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宀”部记载了许多与建筑有关的词,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相关文化.

【关 键 词】说文解字;宀部字;建筑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形义的专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其中宀部共收72字,16个重文,与建筑有关的词共42个字,通过研究这些字的本义及词源义来探求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人类不竭余力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通过建造居宅,先民们有效地对付自然界风雨严寒的变化和野兽蛇虫的侵害,从而保障了人身的生存安全.《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1]P150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2]“宀”部描绘的是这样一种建筑,在圆形基础上建墙,墙上覆圆锥形屋顶,屋顶开有通窗孔,下有门,此类建筑的出现为后来建筑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技术进步,居住条件日益改善,房屋形制也在不断地繁复,“宀”字已经不能详尽地描述建筑的规模和样式,逐渐被“家、宅、宋、宣”等字所替代.

《说文》:“宋,居也,从木从宀.”[1]P151先民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直接围绕着树木来建造房屋,因而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来支撑房顶,四周是用木桩涂泥构成的墙壁,犹如现在的蒙古包.“宋”字这类居室建筑的出现,表明穴居已经发展到地面建筑.

“家”字反映了一种建筑类型,许慎训为“家,居也,从宀,省声”,他认为“家”是“人之居”.从出土的秦汉陶器模型就能看出,“家”是在“宀”部的基础上改建,增加了内部的堂、室、庭,以及外部的围墙,并把猪养在自家院落中的住房.[3]而且当时氏族群民已经过渡到定居性畜牧农耕生活,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猪逐渐被驯化豢养,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私人财产.这表明“家”本义为人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反映了人猪同居的原始居住习俗.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存在着此类建筑.

另一种建筑类型是宫殿类建筑,《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1]152相对于穴居或半穴居的建筑类型,“宫”这种建筑类型是有墙体的,包括多间居室.与“宫”异名同实的建筑类型是“室”,《说文》:“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1]P150它的本义是房屋,主要指建筑内部的居室.《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4]宫室互训,而“宫”是从建筑体量大小角度造的字,“室”是从建筑使用情况角度造的字.在上古时期“宫”指一般建筑,到了秦汉才专指帝王居所.

此外还有一种建筑类型是宗庙性建筑.“宗”,《说文》:“宗,尊也,祖庙也.从宀从示.”[1]P151古代人们崇拜神灵,把“宗”建在埋葬祖先的坟墓上,作为纪念、奉祀祖先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又是遮风避雨的祭坛.

建筑自建成之时,就具有了一定的空间状态,古人对室内空间进行了划分,屋内四角各有专称,西南角称“”,《说文》:“,宛也.室之西南隅.”[1]P150是室内四角中最为尊贵的地方,《尔雅?释宫》疏云:“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5]因为门在室的东南角,所以西南角最为深隐,自然也成为室内最尊贵的地方.东北角称“”,《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1]P150《尔雅释宫》郝懿行疏“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6]在古人看来,东北角是阳气始生之处,阳气养育万物,所以把厨房设在房屋的东北角,可得养气.东南角称为“”,《尔雅释宫室》:“东南隅曰.,幽也,亦取幽冥也.”[6]本义是幽深.室之西北角在《说文》中并未出现,但在《尔雅释宫》中称“屋漏”,由于古人门户常开在房间的东南角,一开门阳光就会射入房屋的西北角,所以房屋的西北角又称为“屋漏”.

除了对屋内空间进行划分外,古人对屋边及庭院也有一定的涉及.

为抵挡风雨侵蚀,后世房屋便增添了“宇”,《说文》:“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1]P150宇即屋檐,后来引申为上下四方整个空间.宸,《说文》:“屋宇也.从宀,辰声.”[1]P150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指屋边,屋檐.同时古人建屋时也不忘庭院,《说文》:“,周垣也.从宀,奂声.”[1]P150本义指围墙,后来指用围墙围起来的空间,即庭院.

文字是沟通古今的桥梁,从文字的创造性思维中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古代文明.自从有了建筑,人们的活动也就围绕着建筑展开,可以说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部分历史,从表示建筑的字体字义中,可以揣测出中国古人心理和文化特征.

1.以屋舍为宇宙的观念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扩大到宇宙范围,在古人看来,“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7]这样宇宙观的形成和古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宗白华说:“中国古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们的世界.”[8]P209所以谈到宇宙观,我们须从“宇宙”二字谈起.

宇,《说文》:“屋边也.”[1]P150即屋檐,是一个离人较近的区域范围,古人的日常起居活动大部分都在房子内进行,房屋就是古人活动的中心,这样就很容易使他们认为生活的房子就是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宇宙,而广大的自然空间是他们生活房屋的扩大化,“宇”也就被称作宇宙这所大房子的屋边,因此“宇”由建筑的“屋边”引申为空间的无限性,古人“四方上下”的观念至此也就形成了.宙,《说文》:“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1]P151“宙”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等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7]则“宙”的本义是房屋的栋梁,在木构架的建筑体系中,栋梁是整个房屋的关键部件,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它寿命的长短决定着一座建筑在宇宙中存在时间的久暂,这样“宙”就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具有了时间的无限性,表示往古来今,《段注》:“覆者,反也.与同,往来也.舟舆所极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还此,如循环然.”[3]在段玉裁看来,“宙”是由舟车的自此至彼循环往复义引申到时间的无限性.总之,古人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的“宇宙观”就形成了.同时古人在建筑中注重内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所以为了有效地与自然进行沟通,古人又发明了庭院,如“”,它的出现突破了建筑封闭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是有限的人工空间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相通互融,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崇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认为肉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灵魂,尤其是在氏族社会,人们对氏族首领和家族长老无限敬畏顺从,臆想着祖先的灵魂会保护子孙后代,因而为表示对先逝祖先的格外恭敬,除了建筑墓室使死者入土为安外,古人还建造宗庙等对其进行祭祀.

宀部中的“宗”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文化气息,《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1]P151“宗”是个会意字,“宀”象房屋,表示庙宇,“示”象神主,即祖宗牌位,两形结合表示祖庙供奉保存祖先的神主之所.由于宗庙在古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城时必不可少,在这里不仅要祭祀祖先,还要册命典礼,出师授兵,祝捷献俘,告诉听政,举行外交盟会等,一是为了听听祖先神灵的声音,二是求得祖先的荫庇福佑和精神支柱.

3.严格的礼制和森严的等级观念

“礼”作为一种人间秩序和社会规范,是对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关系的界定,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人间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来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礼制”最突出的表现即人与人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建筑中也有此反映,遵礼守法,尊卑有序,即是中国先民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形态.[9]

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屋类型不一样,《说文》:“宣,天子宣室也.”这样的“宣”是高居众人之上的天子居住的大房子,而一般人只能住“室”,贫苦人民只能是“宋”的居所了,折射出当时的等级差别.随着私有制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建筑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建筑里工作的人也就应运而生了.《说文》:“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1]P151“守”是专门为奴隶主执掌法度的人,掌握着奴隶们的生杀大权,对奴隶主他们要忠心不二.《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1]P150即在屋内学习本领的奴隶制官僚基层,还有一种人本为带罪之人.“宰,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也.”[1]P151他们在奴隶主房间里从事一些具体劳动,便与奴隶主经常接触,慢慢受到宠信,后来就成为奴隶主的官僚.关于“守、官、宰”这些人都是奴隶社会里官僚阶层,表明了当时等级制度的存在.

《文解字》“宀”部字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注重亲疏血缘的观念

中国古代常常是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所谓“四世同堂”就是同祖旁系亲属“同堂而居”,堂,《说文》:“从土从尚”[1],“堂”字从尚,充分表明了其在建筑中的中心,尊崇地位,因此人们自然把家庭中处于最高位置的父母称为“高堂、令堂”,后来也用“堂”来表示同堂而居的兄弟间所生子女的关系了,以建筑物“堂”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称谓关系,反映了古人重视血缘关系.

“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活动者是妇女,因而“室”引申为妻子,我国古代婚姻状态时“一夫多妻制”,正妻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多个,但地位低于室.因为“室”处于房屋的中心位置,所以嫡妻又被称为“室”,妾自然也就成为位于“室”两旁的“房”了,这种用不同的房屋建筑代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体现了人们重视血缘关系,聚族而居.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时代最初的穴居,到以后历代的干栏式、宫殿类、宗庙类等各式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时代性特征,印证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陈磊.《说文》“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

[4]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胡婧.《说文解字》房屋建筑类词形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谢建防.从《说文解字》古代居室的结构布局[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刘艳华.《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任凭.《遵纪守法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形态》[J].南方建筑,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