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我国大学教育问题

点赞:28421 浏览:1315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法律和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教育的内涵、研究对象、发展价值以及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教育的研究存在内容的不均衡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缺乏实证研究,也相对忽视了对国外大学教育建设经验的深入借鉴.大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应从多学科角度与比较教育角度,强化大学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现实研究,加大理论与实践、区域与整体的结合研究,深化学习领域的研究.

关 键 词:大学教育;文献回顾;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13207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道德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殿堂的神圣形象,并进一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大学教育建设越来越成为大学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大学教育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众多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与对策.笔者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此推进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研究的回顾

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检索,重点选取了2000―2012年期间发表的80篇核心期刊论文及相关专著,对其研究的主要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见图1).

由图1可知,学者们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教育的内涵及研究对象,大学教育问题的研究意义、问题及成因、目标及对策等方面,其中对大学教育问题、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较为丰富.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教育的重构、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思想的发展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

图1我国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研究出发点:教育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教育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教育现实活动及社会活动的鲜活呈现,学者们对于教育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王本陆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教育是一门哲学,是本体、价值、规律和策略研究的统一体,其灵魂是有关教育价值观的探讨,即确立一种教育善恶自觉的追求,或者说是对教育善的追求,即教育崇善[1].陈旭光认为,教育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道德现象,探索完善人格过程中的道德规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完善[2].他主要强调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大学教育的关键则应当注重教育各个主体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的规范.钱焕琦等认为,教育善恶矛盾,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且存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教育是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关系的一门学科[3].教育的善恶矛盾渗透在道德关系中,在学校教育中表现的道德关系包括以人际形式出现的道德关系、以制度形式出现的道德关系以及以精神形态出现的道德关系[4].曹和修从和谐社会角度提出,教育是指人们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道德,教育重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关系.它在人们现实教育活动中产生,是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化反映,涉及到教育的制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结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它既是教育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教育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5].高兆明则从角度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是教育运行在道义和人性上处于一种理想生存状态的条件和精神前提,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就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6].王正平认为,教育主要是研究教师职业劳动领域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7].他认为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教育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彭湃则认为,教育不仅局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探究上,更在于探索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8].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教育学、学和社会学等多重视角,教育包含了人格完善、道德规范、理念、职业道德以及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涵,其中大学教育则主要是上述各种问题在高等院校的集中体现.

(二)研究着眼点:大学教育的发展价值

我国大学教育问题涉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学者从不同角度重点研究了大学教育开展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1.哲学角度.糜海波认为,教育之应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价值表达.道德规范本身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教育之应然在形式上表现为社会对教育者行为的规定和道德要求,实质上这种教育道德具有善恶评价的属性,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是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对教育者的一种价值期待.它作为教育者行为的“指挥棒”和“调节器”,引导着教育者不断趋于社会设定的价值体系.同时,他还认为,教育之应然是教育人伦关系的本质要求.教育人伦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为教育者是行为的主体,受教育者是道德价值主体,教育者必须以人格影响人格,教育表达的是一定教育主体对一定教育活动关系和人们教育行为的一种优化要求[9].另外,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教育主体自觉的实践理性.教育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道德经验,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为教育活动开展所必须的道德真理,它既是教育主体自觉选择的一种价值意识,更是主体自觉把握教育活动方向的一种实践精神.2.教育发展角度.蔡辰梅、刘刚等认为,大学教育发展主要基于教育本身发展的属性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其一,教育既需要一种内部的充满道德色彩的目标和氛围,同时也能外部性地实现对社会的道德影响力,因此,教育的发展应然地具有属性;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影响使人更好地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存在的意义,获得存在价值,因此,教育的发展如何获得更多的理性和方向感,需要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其二,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知识和经济都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维度,然而仅有知识和经济是不够的,大学也是人类精神的圣殿;因此,的力量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世界和人类和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10].

回顾与前瞻:我国大学教育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和谐社会角度.曹和修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教育的发展价值重大.其一,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现代化教育必须以真律教、依法治教、以善律教,要以“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来引导当今的学校教育.其二,加强教育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追求的和谐教育应该具有道德上的先进性、正当性,因此现代教育的制度、思想、活动方式都要合乎先进的道德规范.其三,加强教育建设是教育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客观要求.科学、法律和是教育的三种基本规范力量,三者相互联系.教育是保障教育科学良好社会形象和内部声誉的重要力量[5].

4.生态环境角度.郭明维、何喜刚认为,大学与教育、科学研究有着不解之缘,科技的发展需要大学重新审视教育问题.他们认为开展大学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处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使得生物学和医学遵循社会道德和的有力指挥,是保证物质循环和减少人类文明消极后果的有效途径[11].李英华、翦英红等认为,环境保护需要全民环境意识觉醒,只有当我们出于原则和道德观念而保护环境的时候,环保事业才能走向深入和持久.当前的紧迫任务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人们能在环境问题上以“德行之知”武装自我,而该任务则无可非议地落在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高等教育身上.并且,大学生将成为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环境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步入社会的环境行为,因此,开展大学教育从生态和环境角度来看意义十分重大[12].

(三)研究聚焦点:大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对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2000―2012年期间有关大学教育问题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见图2),发现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学习、科研、管理等方面,其中学者们对教学和科研中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

图2大学教育问题分类归纳聚焦点之一: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我国大学教育教学问题.邹之坤、李洋认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仍然存在偏差.首先,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能力有待加强.“重视业务水平,轻视思想道德”,“重科研,轻教学”,“育人责任感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教育腐败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在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存在“学与钱”、“学与权”的交易.随着物欲的膨胀,一些教师不再恪守职业道德,不再甘愿寂寞清贫而陷入教育腐败泥潭[13].

刘红英认为,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其核心就是教育权威问题.但是,中国教育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期的失序状态,表现为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败、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和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传统教育权威失败,是指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是指用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树立起来的教育权威与教育化的现代社会进程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是指主流的理想沾染了短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弊端[14].

王黎祥、王恩华认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出现了一系列教学失范问题.滥用教学自由,教师责任失范,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大学考试随意性较大;师生关系异化,互相指责、互相攻击、互为利益,尊师重教、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破坏;教学评价道德失范,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教学评价问题很多[15].

2.我国大学教育学习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教师学习和学生学习分析我国大学教育学习出现的问题.邹之坤、李洋认为,一部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首先,他们在价值观念上较为迷茫.重真才实学与重功利、重物质享受与重道德、讲究实用与追求理想、重个人发展与重团体协作等矛盾突出,部分意志不坚定者难免会在社会与个人、奉献与功利的取向中偏向后者.其次,急功近利对学生影响日渐深入,勤俭、诚信被轻视,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送礼、等现象突出.最后,人际关系出现功利色彩,学生把师生友谊、同学关系看作当干部、入党、评优的捷径[13].

王宝国认为,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应当具备自我保全、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素养.自我保全,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为了履行一定责任必须拥有的体能素质和技艺素质;自我发展,是指教师能够自主培育和扩展知识体系,渴求知识更新,崇尚和追求真理;自我创造,是指大学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奋斗,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职业形象[16].目前,我国许多大学教师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素养,教师疲于学习、怠于创造,不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等问题成为大学教育学习发展的一大瓶颈.

闫建霞认为,在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社会,大学已经不再是与世隔绝、潜心于学问研究的“塔”,而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的运转,部分大学教师未能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身的学术价值,“专业化”意识淡薄,对学习轻视,进而影响了整个大学教育的发展[17].

3.我国大学教育科研问题.曾天山认为,科研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伪造、篡改数据;第二,剽窃,剽窃他人的数据或者文字而未给予说明;第三,个人偏见,表现为研究者对其研究进行扭曲或者撒谎;第四,侵犯被试的身心健康和利益[18].郭明维、何喜刚认为,当前科研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科技忽视环境的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在理工类高等院校.第二,大学教育科研与社会道德分裂,例如医学科研中的克隆技术等,这些技术必须要考虑社会道德,不能只顾科研利益.第三,科研忽视人的感受,即生产的技术产品引起人的厌恶[11].4.我国大学教育管理问题.金保华认为,过于推崇以物为基础的理性管理范式,而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本管理范式,使得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价值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状况.第一,人道之残缺,主要表现为对人权的漠视和对自由的困束.对人权的漠视,一方面指学生的人权受到学校、老师的漠视,另一方面指教师的人权受到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的侵犯.另外,许多教育管理者认为规范与管理是约束人的,把管理与人的自由对立,使教育管理束缚人的自由发展.第二,之遮蔽,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决策缺失、教职工管理缺失、学术缺失等,这就使得一些高校缺乏自由的气氛.第三,公平之戕害,宏观方面表现为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例如区域招生的不平等;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职工管理不公平、学生管理不公平.第四,公益之褪隐,这主要表现在教育产业化,即把学校演化为“创收”的“企业”,视学生、家长为“致富”的对象[19].

聚焦点之二: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成因

肖文认为,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师德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的功利主义冲击,使师德面临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斗争更复杂,引发的矛盾冲突为教育带来挑战[20].宋润霞、曾伦武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认为教育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冲击产生的社会普遍浮躁心理:教师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的反差导致浮躁追利;学术政治化、官僚化导致方向迷失;不合理的考评机制与自律缺失助长学术不端;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自我道德要求的隐性放弃[21].

李菲认为,大学教育问题产生是由于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变化带来的挑战.其一,教学规模扩大带来挑战.学生数量增加使教学工作变得繁重,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忽视了教学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其二,教学目标改变带来挑战.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精英人才即掌握高深知识并崇尚知识“真理性”的人.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求真”转向“求用”.职业取向逐渐凸显,谋职所需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知识素养的提高已退居其次.其三,教学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教师以传授高深知识为目标,因此教师成为高深知识的权威者或代言人.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的学术活动从追求知识的认识价值转向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知识的圣洁性开始弱化,教师的角色出现“去圣化”[22].

劳凯声认为,我国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源自几种观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第一,市场竞争,即引入市场机制,取代或部分取代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为基础的传统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第二,学校自主,即在政府与公立学校之间重新进行权力的配置,赋予学校以办学的自主权利,使学校能够进行市场竞争.第三,法人化管理,即建立公立学校的法人制度,借鉴工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第四,经济效益,即强调“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原则,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取代线性的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第五,成本分担,即通过学习者付费,把机制引入到公立学校的教育怎么写作中来,缓和政府的财政负担.第六,教育怎么写作,即强调怎么写作意识,把教育怎么写作的接受者视为消费者或“顾客”,赋予他们选择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23].


(四)研究落脚点:大学教育建设的目标及对策

所谓教育建设的目标,一些学者认为即教育的价值.李春秋提到,教育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教育对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二是教育对人的生存和自身发展的满足[24].刘云林、糜海波认为,教育的价值目标根本上在于使教育本身的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人类对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中及其在教育影响后得以真正展开和提升[25].因而,提升教育者的德行及完善教育者的德行就构成教育的两大价值取向[26].蔡辰梅、刘刚等认为,自由和责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目标.第一,自由包括过程的自由和结果的自由,包括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生在大学各方面的选择自由等.第二,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学的学术责任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另一方面是对知识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道德意义进行自觉的反思并承担相应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指大学承担和发挥的特殊社会影响力,指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能够以自身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和公平[10].

对于我国大学教育建设的对策,郅庭瑾将教育管理制度化和教育管理制度化相结合,教育管理制度化要求教育管理制度要合论理性、合道德性,教育管理中任何制度选择都应体现正义、公平、公正等基本的价值.教育管理制度化,则是把一定的原则或道德标准转化为明确、具体的道德要求,并制定成为教育管理中的刚性规则制度,强制相关的成员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27].李菲从大众化进程角度提出,教育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并坚定人道主义与理性的教学精神.第二,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观、职业性向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教学观和平等互学的师生观.第三,践行敬业、尽责和关爱的道德规范[22].

蔡辰梅认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大学文化的重建.要超越官本位文化,超越对权力的过度迷恋,超越功利主义,超越对金钱的一味贪求.其次,需要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关大学的制度应当内含对人的尊重,对学术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尊重.最后,需要教师知识分子意识的觉醒.大学社会责任的担当最终要通过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意识的觉醒.教师应当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对知识和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10].曹和修从和谐社会角度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建设.第二,加强对基础的研究,确立教育建设的科学和价值基础.第三,树立教育崇善观念,形成和完善教育规范体系.第四,在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重视教育整体道德状况的改善,努力创建教育制度.第五,努力提高教育系统的道德实践能力[5].二、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研究的不足

大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规范力量,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学术界重点分析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研究对象、现状以及大学教育建设的深刻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大学教育建设的目标和实现策略.但是在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疏忽了不同问题之间的均衡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章主要集中在教育内涵及研究对象、研究意义、问题及成因、对策等方面,大学教育的重构、对教育腐败的监管、教育主体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不丰富.并且研究针对性不强,许多文献都是关于教育或者高校教师道德的,例如,樊浩、田海平编著的《教育》,钱焕琦的《教育学》,宋润霞、曾伦武的《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师德失范的归因与师德建设》等.直接检索大学教育,得到的相关内容并不多.

第二,相对模糊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在大部分有关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文献中,普遍分析了我国大学教育现状及其问题,尽管我国主导文化相同,但是各地区的差异明显,因此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改革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国外大学教育建设经验的深入借鉴.美日等作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强国,在大学教育建设方面均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和风格.不能因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忽略对西方国家教育建设经验的借鉴,我们应该多对外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进行详细分析,去粗取精,结合中国国情,寻找更适合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论.

第四,缺乏丰富的实证研究.分析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大学教育的某些问题与现状更多地停留在描述说明层面,涉及各高校乃至各省市地区的数据相当少,缺乏丰富的实证案例分析,更缺少实证方法研究.进行详细数据调查和分析,不仅能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有利于我国大学教育建设方针的制定.三、对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研究的展望(一)今后研究的重点

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笔者分析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认为研究重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继续强化大学教育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研究,注重均衡.只有深入了解现状并且分析问题,才能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改革与建设的方案.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大学教育的重构、教育腐败的监管和教育主体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要注重研究的均衡性.

第二,进一步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价值对我国高等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对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结合国外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改善我国教育中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实证研究力度,进行更为丰富的调查实践,并对调查数据认真分析,从而得出更适合我国大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第三,加强区域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具体分析各地区各层次高等院校中的大学教育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差异性和普遍性,但要避免同质化研究的严重现象.

第四,不断深化对学习领域的研究.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中,缺少对学习的深度研究,这必然会使得学习受到轻视.事实上,大学教育者疲于学习政治理论,缺乏追求创新精神的现象也很普遍.只有加大学习的研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大力构建科学的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今后研究的难点

第一,注重对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不仅包括对国外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主导道德的分析以及实践考察,更重要的是寻找外国独特的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第二,加强对大学教育问题的多学科及其均衡研究.大学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到多个学科,对每一方面问题的研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注重对各地区大学教育差异的研究.不同地区有各自迥异的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在大学教育建设上也将面临不同问题,这需要研究者对不同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便为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更科学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