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报考热的冷

点赞:4232 浏览:155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公务员的队伍,国家及地方的各类公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考”.然而这种“高烧不退”的现象,却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读研二的小谢报考国家公务员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些微妙变化,每天浏览《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间或看看《半月谈》,有时还做些笔记.“以前她就不爱看报.”小谢的室友说道.

报考公务员,小谢有两个理由,一是公务员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二是在公务员系统,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

小谢说,报考职位需要点儿窍门.为了避免报考热门职位,她一直等到报名截止日前才报了名,这样一来就对报名形势有了大概的了解.“可是毕竟报考的人太多了,热门躲也躲不过啊!”想起自己报考的那个职位的比例,小谢的脑子不禁嗡嗡作响.

像小谢这样积极报考公务员的高校毕业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他们不进企业,不进公司,而是四处参加公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不考到“金饭碗”,绝不停步,被冠以“考碗一族”之称.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据了解,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2009年国家公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突破了百万人.公务员已然成为青年人的择业新宠,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那么,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报考热又藏着怎样的隐忧?

现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09年浙江省公报名再度升温.截至1月4日零时,2009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第一阶段报名结束时,报考总人数达到26.1万人,超过了2008年同期的25.7万人,再创该项考试的新纪录.其中,省民革的招考职位有2个名额,报名人数为1199人;杭州市外办的行政管理岗位只招考1人,却有1770人报考,比例高达1770∶1.这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第一考”.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四毕业生王鹏找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那就是绝不去企业.“我实在不喜欢去企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工作岗位也朝不保夕.”和王鹏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了捧上“金饭碗”,不惜“全国巡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加入“考公”大军的还有些大二大三的在校生.刚上大三的浙江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的小吕已经开始准备公了.“我的性格属于比较稳的那种,专业口径也比较适宜考公务员,加上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也都希望我能跟他们一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问及是否准备得过早,小吕很认真地说,公的内容其实都是需要平时积累的.

在“考公”大军中,也有一些社会在职人员.200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王洋,之前在一家世界500强的日本银行上班,收入不低,竟然也报考了公务员.“现在工资挺高的,可压力也不小,有些企业文化我也适应不了,而且弄不好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王洋这样解释道.

除了这些目标明确的“考碗族”外,许多考生其实是抱着“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路”的心理.一位考生对记者说:“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想碰碰运气,并非志在必得.”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名考生后发现,大多数人报完名后,或是准备考研,或是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有些连公务员辅导书都没看,只等着考试时临场发挥.

鉴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据了解,在国家公成绩公布后,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立即为笔试上线的考生组织了一次公务员面试辅导讲座,还邀请有关专家予以详解.

同时,公务员热还催生出了“公产业”,名目繁多的公辅导书铺天盖地,各类公补习班生意火爆,网络上兴起的公务员辅导网站和讨论专区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解秘:独木桥吸引力何在

有资料显示,尽管不同国家公民的就业观念各不相同,但公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往不相上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举行过500多次公务员录用考试,报考者总计达790多万人,被录取者只有30多万人,平均约在21个报考者中录用1名,其中有些高级职位报考比例达到3‰.各国在公竞争问题上的相似,反映出了公务员这个岗位本身的优越性.

那么,公务员岗位的魅力何在?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又是什么?

2008年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刘华告诉记者:“比起企业来说,公务员压力要小一些,而且工作很稳定,有归属感,各种待遇也很正规.”

准备“裸考”(不备考直接参加考试)的杭州师范大学大四毕业生袁清认为,公务员报考热与公务员招考特点不无关系.公的“准入门槛”相对比较低,初试科目中的申论考的是文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的是智力,两门科目与专业技能关联不大,即使不加准备,分数也可能考得不低.如此低的“机会成本”,不免让众人“跃跃欲试”.

谈及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正在写这方面论文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刘庆分析颇为专业.他认为,报考热源于公共职位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昔日很多公共职位对社会并不开放.而近年来,报考公务员对户口、政治面貌、专业等门槛一再放宽,限制减少.“布衣将相”实现的可能性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此外,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也是个重要的原因.”刘庆接着说道,2008年末的这场金融危机把人们带进了“就业寒冬”,就业竞争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国家机关每年都拿出1万个左右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正处于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林老师则指出,其实公务员报考热也反映了我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城乡差别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务员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城镇,而城镇无论发展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农村要好许多.


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2年的杭州市财政局的文秘小李的想法却有些不同.她认为公务员报考热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资、福利的诱惑和官本位思想.有志青年怎么写作、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热情以及国家机关在青年中的崇高威望也是两个重要原因.“试想,要是对祖国没信心、对国家机关没认同感、对社会建设没责任感,单纯的物质利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吸引近百万的青年人才踊跃争当公务员.”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则指出:“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大家都愿意借助这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的最重要原因.”确实,公务员招考由于其自身的公正、透明性,相对于其他的求职渠道或许更简洁.

争论:如何看待公务员热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公”队伍的现状,对公务员热的褒贬之声也不绝于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一刘姓教授从教学与应用的角度对报考热予以了肯定:“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很多还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工作,有助于这些先进知识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怎么写作水平.否则就成了学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了.”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徐续松教授在中国平安励志大会上也曾提到,我很鼓励我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我觉得公务员这个岗位非常重要,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素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客观上会给国家机关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个政府机关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才队伍日益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

“不管考生的报考动机如何,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和合理的用人机制,那么高素质人才仍然能够为政府所用,这种报考热何尝不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浙江工商大学一位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如是说道.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则呼吁理性看待公务员报考热.

“对大学生来说,考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说,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我所知,很多人在进了政府部门之后就极其不适应,反而不如一些进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发展来得快.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

而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位牛姓教授则更干脆地说道:“工作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有一个是最合适自己的,但最合适自己的那个坑肯定不是非公务员不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都不是理性的想法.”

针对有媒体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是因为公务员工作比较轻松、压力小的原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也表示异议,他说:“当公务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一份报纸一杯清茶那么清闲,而且现在公务员也不好当,不能不作为,不能乱作为,不能越位,不能缺位,出了问题,责任追究力度也越来越大.”

在庞大的“考公”队伍中,记者也发现有一些急流勇退的人.近几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内容难倒了众多考生,很多人发现自己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没有任何积累,选择了弃考.选择放弃并非消极行为,一些退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对公务员的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公务员越来越难当了.同时,为此盲目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不值得.

对此,浙江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主任陈剩勇教授认为,考生的这种急流勇退的态度值得肯定.这表明考生开始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爱好等实际情况,冷静负责地梳理择业观了.

“我赞成理性看待公务员热,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是很难做到理性的.”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林老师直言不讳,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热考公务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就业观上的盲目性.要降低这种竞争的热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就业门路、降低行业差别,让求职者有宽泛的公平的选择机会.公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其“凡进必考”的原则和公平的选拔制度,百姓信任这种机制、愿意借助这种机制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一旦这样公平的出口多了,千军万马混战一团的局面也就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