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社会适应

点赞:32960 浏览:1546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独生子女居多,又形成了中国大学生独有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合理构建大学生文化心理,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 键 词】大学生文化心理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社会适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国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文化心理是指在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大学生对一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适应、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方式.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时期.

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的转型期,各种文化共存又产生激烈碰撞,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文化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摆脱肤浅的、表面的对外界文化的认识,自我文化心理意识不断完善;对外界文化开始独立思考,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的不断形成;辩证的、实用的、创造性的思维逐步形成,大学生文化心理不断优化和发展;对文化的归属感日益强烈,形成文化心理的自我统一.

影响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因素分析

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总是始终伴随着人的知识、情感、需求等因素,当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的需求发生改变时,人的文化心理也会发生改变.①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主要是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影响.所谓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文化,即国际文化、国内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家庭文化;内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即文化适应、自我核心价值和认知方式.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又遵循各自秩序,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文化.

外部因素.国际文化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国外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伴随着外国的影视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大众文化的涌人而进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近几年哈韩、哈日族这些新名词不断涌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益胜过传统节日;国外影视作品较国内影视作品更受大学生喜爱.

笔者对河北省某高校的1026名在校大学生和699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就“你喜欢哪个地区的影视作品?”这个问题,日韩影视以53%的比例占到了大学生的多数,欧美影视以74.25%占到了研究生的多数,而国内影视本科生只有2.92%,研究生只有3%.

东西方文化在中国这块热土上互相激荡和融合,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利益关系以及利益结构等类属社会存在层面上的东西快速调整,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社会秩序也在随之改变,学生文化理想不成熟、认知水平尚有限,因此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必然受到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大学生文化心理的重要外部因素.除此之外,家庭对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内部因素.个体内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合理建构,内部因素主要有文化适应、自我核心价值、认知方式三方面:

文化适应.由于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大学之前的这个氛围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地域、民族、宗教、家庭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大家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沟通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这种差异,具有高文化适应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校园的多元文化,低文化适应则相反,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我核心价值.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的个体文化心理也不同,1996年尼斯贝特(RichardNisbett)和他的助手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可以主导自我核心价值,同时自我核心价值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的文化心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核心价值主要分为个体化和集体化两个方向的价值取向,如果过于强调个体化则会造成大学生的文化心理不能适应主流,造成自私、偏激、认知失调;反之过于强调集体化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等文化心理品质的培养.只有个体化和集体化有机结合,相符相承才有利于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合理建构.

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文化价值、观念层次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同,文化心理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主体通过不同认知方式对外界文化积极有效地加工可能会产生积极文化心理,反之则会导致消极的文化心理.

合理构建大学生文化心理

中国如今拥有超过1900所高等院校,几乎是2000年时的两倍,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1900万,是10年前的6倍.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构建合理大学生文化心理对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加强民族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大学生文化心理评判水平.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我国独有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充分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经济突飞猛进,并且国际分裂主义和反社会主义者,利用宗教、信仰等手段,想尽办法从心理和思想上颠覆我国主权.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也是国外势力抢夺的主要对象.因此,我国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在国际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互融合的文化整体,以增强大学生文化心理的评判水平.

加强高校自身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课程设置、注重新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贫困生的文化心理的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校园独有的文化沉淀,这种沉淀可以转化为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文化心理可产生深远的影响.充满内涵、向心力强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形成和提升,使大学生适应社会规范和发展的需求.

第二,开设文化心理学课程,尤其是跨文化心理学课程.各高校应该重视文化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起到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解放军语言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课程.开设文化心理学的课程可以系统地通过心理学角度对文化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同一性、自我效能感、亲社会行为、调节大学生从众、归因、自我价值等文化心理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第三,注重新生的文化适应.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长期远离亲人、朋友,独自一人开始全新的生活,离开了以往所熟悉的文化氛围,将要面对他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旧文化环境的变化与冲突,势必引起个体文化心理表层或深层的文化迁移,从而造成大学生文化心理的短期失衡.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新生的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快速进行文化心理适应的调适;实施定期的心理测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对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文化环境而表现出心理应激方式偏差或其他心理问题表现的学生,应该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找方法,走出困境,并定期开展以提高大学生文化心理为目的团体活动.


第四,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的关注.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生活背景和享受的资源不及城市的原因,使得很多农村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负性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对此应加以重视,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阅读大量书籍和多听各种学术讲座以提高文化修养.并且,老师对农村大学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走进学生内心,给予正确引导,树立合理正确的文化心理.

强化家庭文化功能,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遗传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还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努力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的文化功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沟通而不是强制或溺爱,要让子女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多与孩子进行交流,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第一,大学生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文化心理的重要性,主动参加文化心理学类的课程和讲座,多向同学学习,注重与任课教师、心理导师和思想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学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找到提升自我文化心理的途径.第二,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大学校园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学习活动、科研学术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增强才干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活动团体,不但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心理,而且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心理研究》和2011年度河北省社科规划办《合理建构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大学生文化心理》课题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104009和HB11J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