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民生情怀

点赞:25924 浏览:1188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就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着力研究民生问题,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方略和举措;将民生情怀转化为民生实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付诸“三贴近”的积极行动,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 键 词】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民生情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表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关注研究民生问题,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展示的民生情怀,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民生难题、为民众造福、为政府排忧的“软实力”.

关注民生: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民生情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注民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要求.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并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社会科学研究作为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应当为解决现实社会民生问题提供思路和良策.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否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关注民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几乎都与民生息息相关.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由此引发的通胀、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大量表现出来.可见,民生问题就是当前最大的实际问题,这一问题又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实践.大量的事实证明,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成果都是出自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之中.

关注民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追求.重视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最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利益,关注人的实践.因此,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必须是从实践中来的,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关注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所应有的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追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其中的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社会科学工作者民生情怀的具体体现

要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民生是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必要保证,是搞好民生研究的前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就要时刻关注现实社会民生问题,即要时时想着民生问题,并善于发现和思考民生问题.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突出表现为:食品和住房增长过快,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就业瓶颈尚待;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收入分配改革依然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医疗卫生问题尚未根本改观,医患矛盾呈增加之势;劳资关系不和谐;经济犯罪案件持续攀升;生态环境形势俨然严峻,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

要研究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问题,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民生问题,并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答案.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除了要关注民生问题外,还要着力研究民生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研究课题,而其中民生问题何以凸显为社会焦点问题,其产生有无必然性,从中有哪些教训和启示;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民生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应用对策,有无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等,这些都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要努力使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理念和具体方案.为此,需要积极探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多种途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或发布的重大课题,要主动把重大科研项目尤其是民生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通过会议或专题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到党政部门,或通过人民建议、网上人民论坛,向有关部门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已备观念更新和决策参考;要善于借助权威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国家级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发布或宣传民生色彩浓厚的社科新成果,或通过出版发表引起社会反响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新理念和具体方案;要注重研究成果与政府决策的对接,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使关注民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怎么写作于民生、怎么写作于社会;要充分利用“理论下基层”等活动载体,利用报告会、专题宣讲、集中培训、演讲会等多种途径,精心组织面向基层的理论宣传,不断推动关注民生的研究成果社会化,使广大群众受益于民生研究.


以人为本“三贴近”提高素质

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搞好民生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转化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武器,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代表和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关注和研究民生问题时,一是必须以最大限度为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二是必须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研究的真正目的体现为满足人民需要.三是必须树立济世为民的科研理念,时刻关注民生研究,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言、解群众之所忧、办群众之所盼作为科研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把为人民怎么写作、为社会主义怎么写作落到实处.

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要付诸“三贴近”的积极行动.“百姓利益无小事”,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民生,就应该关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必然涉及到各种民生问题,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联系当前社会、地方的实际,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民生问题解决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不断优化生存发展环境着眼;从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及住房、教育等事关亿万普通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利益问题入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常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锦囊妙计;要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营养,把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为改善民生、怎么写作群众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

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怀,要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关键在人,在于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展示其深切的民生情怀,一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捕捉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的新信息,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特别是民生问题相结合,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二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综合掌握各学科知识,熟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三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进他们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保持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时刻关注民生疾苦,研究民生问题;四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搞科研、做决策,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研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