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连体婴

点赞:32470 浏览:1548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尽管中日之间的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捉摸不定,但是中日间的贸易额却有增无减,2006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中国成为进口日本商品最多的国家,但这些进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生产资料,投入了再生产,最终还是出口到了欧美地区.这种近似水平分工的发展模式,比由日本技术和资金带动亚洲四小龙继之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沿海跟进的传统“雁行模式”,看似更能体现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实力,但其实,中国对日本技术的依赖反而更深了.

君不见,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大宗产品主要集中在电脑及周边产品,IT及办公事务机器,以及纤维服装制品上,而这些产品的生成多与日本有关.日本向中国提供了最多的电子元件、机械部件和设备,还是中国纤维服装的最大原料(布料、纱、线、染料)和设备的进口国.如果加上技术贸易的话,中国仰仗日本技术和中间零部件的比例还将更高.

别以为日本出口中间零部件是为中国打工.在全球化价值链中,集成模块技术的零部件,例如电脑组装时用的CPU、CD-ROM等,才是利润的大头和产品的核心.中国更多的时候是日本零部件的组装工厂,认清这一点才不会产生“中国产品行销世界”的矜骄虚妄.当然,日本技术也需要中国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广袤的市场才能维持竞争力.没有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日本正在复苏的岛国经济就将失去支撑点,在与欧美的产业竞争中失去亚洲主场优势.

换个角度看,在尚不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出口领域,中国也只有经历这一作嫁、甚至被盘剥的过程,才能有第二次进口替代(重化学工业)以至反客为主的本钱.而日本在靠中国取暖度过经济冰河期后,也会克服对于中国未来竞争的恐惧,更乐意把销售、量产、组装甚至研发基地部署到中国,并部分地转移一些的关键技术给其在中国的合作方.根据日本的技术贸易白皮书2006年版,日本的IT相关技术对中国出口额是347亿日元,中国为进口日本IT技术最多的国家;汽车相关技术为224亿日元,进口额为世界第五位.反之出口到日本为零.

中国外销或高端产品多采用质量更有保障的日本核心部件,其中尤以汽车和电子产品为最,这跟日本制造的全球市场占有也有关.日本电子零件的销售占全球50%以上,而在液晶板和锂电池的原料、零件方面,日本厂家几乎独占了世界市场.韩国三星的液晶板产量世界第一,原料70%以上来自日本.三星卖得越多,日本原料厂受益越大.同等现象在中国高端彩电产业也是如此.另外,这几年中国的国产汽车发展很快.但是,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日本的三菱汽车.因为国人引以为豪的奇瑞、华晨、吉利、长城、哈飞、比亚迪这类国产品牌车的发动机都采用三菱的.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出口的增长,带动属于价值链中高端的日本企业的出口,同时也改写了世界贸易的三边构造:日本、NIES(新兴工业经济群)、ASEAN(东南亚诸国)零件出口中国,在中国组装后出口欧美.中国对欧美顺差,对日本及整个亚洲逆差.中国依靠进口零部件以达到快速量产出口欧美.而这些出口的主力,其实也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日本对中国出口的65%是为了供给在华日资企业,属于行业内贸易.

中日经济连体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子产品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由于经济上结成了须臾不可分的连体婴状态,彼此的价值体认和经济血管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日本业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特需”帮助了日本的钢铁、石化等各行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同时在今天的日本,人口老化、出生率低下的情形下,与中国在制造领域的分工和利用中国市场,已成产业界的共识.前些年有过的“产业空洞化”的担心,也变得很少人过问了.

而近年来中资在日本的并购案,少而精,且以活用制造业技术为主.据统计,中国(不包括香港)的对日本投资,截至2004有605件,其中制造业35件.投资制造业都是在近年才开始出现的.以并购方式投资的则更少,到2005年为止在制造业只有13家,在商业等非制造业只有9家.其中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秋山印刷厂、三九药业收购日本东亚制药,是较为出名和成功的.另外还有一些是收购日资在中国的子公司,如日本钟纺破产后,其纺织部门由中方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收购.上面二者都是利用日本的制造技术,结合中国公司在中国和世界的销售和市场的强项,达到双赢.这种两国产业间的互补合作方式,有别于TCL、BENQ等在欧洲的失败,或许是一条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