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子兵法》与《战争》中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比较

点赞:22939 浏览:980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被称为中西方兵学“双璧”,其作者孙子和克劳塞维茨被尊称为中西方兵家“双圣”,分别代表着中西方古典兵学的最高水平.这两部巨著都谈到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本文即通过对二者关于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今后研究、认识、指导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对《孙子兵法》与《战争》中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战争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孙子兵法;战争论;政治;战争;比较

中图分类号:D033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环境和不同文化土壤下产生的两部经久不衰的军事理论名著.2500多年前,作为东方兵圣的孙武,透过对冷兵器时代战争规律的敏锐观察,以独特的视角思维从用兵之道、追求全胜思想、以情带兵、重间用间等,写下了《孙子兵法》这篇历史光辉巨作.而作为19世纪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根据从古代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以及自己亲历战争的体会,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与《战争论》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中西方两位兵圣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也各自在自己军事著作中进行了阐述,两人对政治对战争的影响认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对政治影响的认识异同竟究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从多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说明两者在认识政治对战争影响方面的异同,为今后研究与认识、指导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首位因素,认为政治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所谓的政治就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怎么写作,同时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孙子兵法》里孙子把政治讲成是“道”,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治,讲的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孙子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胜负五个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来论述,并把它位于影响战争进程几个因素之首.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争战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出政治决定战争、产生战争、操纵战争,并贯穿于战争始终.同时战争也会反作用于政治.如果政治向战争提出违背其性质的要求,那么一切作战计划和企图都会招致失败.在分析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时候,孙子始终把所谓的政治“道”贯穿全文,上至全局的安军固国思想,下到将帅带兵之道,把战争中含道(政治)的多少,而决定作战应采取伐谋、伐交、还是伐攻等,从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而克劳塞维茨从唯物辩证法入手,文中多次从事物的绝对性谈到相对性,反复阐明为什么战争不能走向绝对战争,归根结底政治是战争的幕后操纵手,影响战争的进程,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战争.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政治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个观点,虽然克劳塞维茨率先提出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成为经久不灭的话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无非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意思的表述,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然而在具有几千年的《孙子兵法》经典著作里,对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谋攻》篇里经典名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的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阐明了开明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西方两部具有较高成就的兵书,中西方两位兵圣在对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时,也表现出两者在这一认识上截然的不同: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影响战争程度认识不一致,前者把政治因素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后者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的从属因素

《孙子兵法》中孙子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以说把“道”(政治)看作举足轻重的地位,老百姓的政治意愿与帝王的意愿是否一致决定国家的安危和战争的民心士气.接着又把“道”(政治)列为五事之首,以及后续篇章里提到“修到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不言而喻指明了平时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方面对战争胜负均有决定性作用.而克劳塞塞维茨在看待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上,把政治作为战争的从属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认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手段表现形式,当政治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了战争.甚至克劳塞维茨在文中提到“在战争中,任何源于慈悲的错误思想都是有害的.在提到民众战争时,克劳塞茨也把民众战争,即使具有较强政治因素的民众战争,也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怎么写作的辅助作战手段,没有把民众战争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来认识,把民众进行战争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也只是作为影响战争的一个从属因素,没有看到像所说的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间.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决定战争性质认识不一致,前者通过政治来判断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到

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两者都提到了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始终,但两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在《孙子兵法》中,孙子通篇几乎考虑的是对待战争要慎战、备战、重战,考虑较多是以谋取胜,几乎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作战既要符合本国的利益,又要不使敌国生灵涂炭,所以在其作战方式上,考虑的是伐谋、伐交等智慧的运用,最终的结果都要是安国全军(注:安定国家,保全军队),双方百姓都能够正常生活.虽然古代多数战争是为帝王之战,但孙子始终把政治贯穿战争始终,阐明了敌对双方都不要随随便便对一个国家开战,对战争的性质,战争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均有个清醒的认识,认为战争要考虑战争的正义性,才会得到民众支持,否则的话只会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克劳塞维茨在认识政治决定战争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虽然他也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的结局因素来考虑,但只是认为政治影响战争的局部,考虑最多的是政治对战争的胜负的影响,而没有通过对政治的考察去认识一下战争背后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考虑最多的是通过政治怎样去为统治阶段怎么写作.观其《战争论》著作,几乎没有提及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