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角度翻译

点赞:24345 浏览:1154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萧净宇,中山大学翻译学院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俄罗斯语言文化

摘 要:本文在探析翻译与哲学的关系和翻译研究的传统哲学范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实践哲学观照下的翻译研究哲学范式,指出,其构建应立足于实践并视翻译为一种生存事件,充分把握其主、客体性、主体间性、社会性、历史性、意识形态性、外位性和开放性等多维原则;它首先应是一种体现了翻译诸多属性的、关于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的最根本的看法,是指导翻译实践及其理论运用的一种智慧.

哲学角度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 : 翻译 哲学范式 实践哲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3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往中一直在广泛地进行着,① 在东西方学界亦始终居有不可或缺的一席.而对翻译,尽管有学者认为“翻译无统一的定义,翻译不可定义”②,“给翻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③ ,但古今中外的不少著名学者和学派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提出了各自的标准.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东汉年间的佛经翻译④,尔后三国年间支谦所著的《句法经序》相传为中国第一篇专论翻译的文字.古代朴素翻译观一般认为,“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⑤ 到了现代,翻译曾被消极地比作“媒婆”(郭沫若,1921)、“临画”(陈西滢,1929和傅雷,1951),但亦被积极地界定为“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⑥

在西方,翻译实践从古罗马的西塞罗、贺拉斯、奥古斯丁、哲罗姆,到中世纪的波伊提乌、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伊拉斯谟、尼采,再到近现代的巴特、莱顿、泰特勒、施莱尔马赫、洪堡特、本雅明、德里达等,一路走来,曾被喻为“变形”(法国贝尔曼)、“征服”(德国尼采)、“临画”(英国德赖登),亦被语文学派视为“将一种语言(原语)的言语产物转用另一种语言(译语)予以再现”;⑦ “在接受语中复制与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等值物”⑧ ;“一种技巧,试图把用一种语言所写成的书面信息/陈述替换为用另一种语言所写成的相同的信息/陈述”;⑨ 等等.文化学派则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其后的解构学派对任何将翻译视为“复制”⑩、“再现”、“传达”的概念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翻译是“延异”的操作器,在展示文本结构的同时又歪曲原文意义,在促成语际交际的同时又阻止语际交际.B11韦努蒂认为,翻译是用译者依靠解释所提供的目的语中的能之链替代构成源语文本的能之链的过程.B12

至于翻译的标准,则是一个自有翻译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译学流派也正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产生的.而且,几乎所有的流派都试图发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哲学,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难之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当然,不同译学流派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是其主要原因,但我们不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探讨翻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翻译研究的几种哲学范式的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作一考察.

二、 翻译是一个哲学问题吗?

哲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运思方式,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最普遍规律的认识,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在古希腊,当各门具体科学还未独立的时候,哲学便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后来,各门具体学科尽管互相之间界限分明,亦各自独立,但仍离不开哲学的理性思辨.翻译作为一项具体的话语实践和具体学科,自然也与哲学有着水融的关系.

由于研究翻译也就是研究语言,所以从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后,不少语言哲学家都谈论过翻译问题.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翻译可以理解为回归到最初的始源,让语言的处女体验出现.等 翻译可以被看做一种行为,一种思维活动,将自己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并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科学地将某种东西翻译成现在.”B13韦努蒂认为“翻译就是某种形式的征服”B14.在他看来,翻译往往带有文化暴力色彩,被翻译的文本往往屈服于目的语文化.伽达默尔指出:“翻译过程本质上包含了人类理解世界和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B15维特根斯坦认为,“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游戏.”B16在奎因和戴维森看来,翻译就是解释,而解释也就是翻译.理解、解释和翻译三者无本质区别.B17德里达认为,“应该用‘转换’来替代翻译的概念: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之间实行有调节的转换.”B18他本人既是哲学家,又是翻译家,他不仅从翻译胡塞尔的作品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而且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解构与重构——某种类似于翻译的诠释学的方法.

而的确,哲学史上,有哪一部哲学能离开对他人哲学的翻译或诠释呢?古罗马哲学诞生于翻译古希腊哲学的磨难;离开了对拉丁语著作的翻译,新欧洲哲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路德教会对《圣经》的翻译,也就不会有德国哲学的发展.显然,任何哲学都充满了他人哲学在场的痕迹与记号,哲学离不开翻译!

所以,翻译不仅是一个具体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对翻译是什么的追问将人引向“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向前探问’,是一种融入思辨的追问或形而上学的发问,这种追问会使我们更接近事物的本质.”B19

翻译表面上看是一种通过语言的转换传递信息的活动,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意义转换的诠释活动.由于意义转换实际上是一个由意义生产者(作者)— 意义(文本)— 诠释者(译者)—读者构成的一个多维一体的主体间互动的对话过程,所以翻译应该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对话实践,首先具有实践性和主体间性.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哲学范式

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主体性的、结构主义的和解构主义的这三种传统哲学范式.

一)主体性范式 该范式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学层面探讨翻译问题.如我国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傅雷的“神似”说(译文一定要传神达意,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20和钱钟书的“化境”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初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B21;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划分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翻译类型;伦敦学派纽马克将格语法、功能语法、符号学和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还有西塞罗的“直译”与“意译”之分.该流派强调语言的共性和语言规律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但由于重作者(源文本)的主体地位而视译者(源文本)为前者的仆人,故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作者与译者之间、源文本与源文本之间一一对应的二元对立的主体性哲学.

二) 结构主义范式

该范式受笛卡尔理性哲学影响,试图用科学主义的方法瓦解语文学流派中的主观依赖经验的办法,显得客观、系统、具有科学性.它从对主体性的诉求转向对客体,即转向对源文本的诉求,从而导致译学的语言学转向.由于索绪尔创立的“重共时、轻历时;中内部、轻外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长期以来占据语言学的主导地位,故受它影响,译学亦走上了结构主义之路.

1953年,苏联学者费奥多洛夫首先提出等价思想,强调翻译就是完全准确地表达原文思想,并在功能、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随后,等价理论蓬勃兴起,一大批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等价翻译观.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翻译的“对等”概念,认为“在不同的语符中求得对等是语言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的主要问题.”B22伦敦学派卡特福德则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B23交际学派奈达还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概念,指出,译者“旨在完成表达的自然性,并试图将接受者与自己的文化语境中相关联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B24总之,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语言不过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而翻译在本质上就是在不同语言间寻找等值的过程.

在这一思维影响下,人们强调在语言结构中发掘翻译规律,力求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等值转换.这种研究范式虽把翻译研究引向了科学世界,克服了早期翻译过分以来主观直觉的缺点,却是走向过分依赖语言规律的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因素.所以完全是一种客体性哲学,而且仍未走出主、客体机械对应的二元对立的阴影.

三)解构主义范式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德国思想家和翻译家本雅明.他关于翻译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著名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首先消解了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认为,与原作相比,翻译是一种形式.在他看来,“译作虽然来源于原作,但它与其说来自于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说来自其来世的生命.等通过翻译,原作在更高级、更纯青的语言境界中得以发展.”B25即翻译标志着原作的生命得以持续,恰恰是译者通过自己富于创造性的翻译为原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的确,有些作品是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中的产物,只能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中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欣赏,一旦译成另一种语言,则或者本身变味或者可能成为另一些与之等值的作品.所以,本雅明并不强调译作对原作的语言文字上的忠实.按照本雅明的看法,翻译是介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阅读和理解,优秀的译者首先是一位读者和阐释者,他必定在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才能着手翻译.而正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产生了共鸣或互动,最终产生出译作.在这里,本雅明彻底解构了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那种主仆关系,大大提升了长期以来一直受压抑的译者的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最终消解了以往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直译与意译、忠实与自由等译学概念一一对应的二元对立.

这种突显意义的差异、强调原作与译作互补、译作是原作的后世生命的观点受到法国著名哲学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青睐.他发展了本雅明的思想,提出“延异”概念,指出,译者翻译原作就是对原作进行能动的理解和阐释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能够获得超越原作的新意,即译者通过对原作的翻译而使得原作的价值得以延缓和存活.由此揭示了语言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揭示了译者的创造性.其实,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亦是对“翻译即解释”的西方诠释学传统的继承.狄尔泰开创了西方诠释学,视文本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并把整个人类历史和人文现象纳入“文本”.在他那里,诠释学是一门精神科学.后来,随着“存在论”的兴起,马克思、海德格尔先后开始了本体论诠释学的构建.从此,诠释学的对象不再单纯是文本或人的其他精神客体,而是人的“此在”本身,理解不再是对文本外的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伽达默尔则秉承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转向,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哲学.它有三大核心原则——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德里达将这三大原则引入翻译研究,从而使翻译成为这样一种解释活动,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视域与原语文本的视域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在新视域的观照下形成新的文本.当然,在视域融合过程中,译者永远居于主动地位,具有历史性.其后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完全秉承了这一思想,使翻译成为一种能动的文化阐释和创造性再现.

解构主义颠覆了以往二元对立的翻译研究范式,强调了译者的能动作用.从哲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强调主体间性的典型的哲学诠释学范式.

三、实践哲学观照下的翻译哲学范式

鉴于以往翻译研究的哲学范式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学界正探索新的翻译研究哲学范式,并尝试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哲学”.

关于“翻译哲学”的界定,目前国内学界尚无定论.最早提出“翻译哲学”的张泽乾先生认为,“翻译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论与认识论(物质观、运动馆和时空观)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观与方法论,它们是翻译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B26杨自俭认为,“翻译哲学是用哲学思想研究人类翻译活动本质属性的翻译学的最高理论层面,等,具体来说,翻译哲学就是关于翻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学问.”B27张金也认为,“研究一般翻译和文学翻译所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翻译哲学.”B28但刘邦凡先生认为,“翻译哲学不是简单的翻译加上哲学,翻译哲学有两个研究对象:一是翻译,二是翻译理论.”B29与国内翻译研究相比,国外学界尽管有不少哲人谈论过翻译问题,但尚极少见“翻译哲学”(无论是“the 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还是“translation philosophy”)这一术语的专门运用,关于它的论述亦是寥若晨星. 本文倾向于刘邦凡先生的观点,认为翻译哲学是关于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显然,翻译哲学的两个研究对象——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分属伽达默尔称之为“实践事务”的一种生活形式B30和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实践智慧”的一种指导实践的理性,亦与伽达默尔和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所指向的实践行为和“对理论的运用”B31相呼应,并且具有“一体性”,统一于一个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既然如此,翻译哲学就应当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应以实践为本来研究翻译问题.

这种思维路径与哲学的第三次转向即实践转向是遥相呼应的.而早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的提出和阐发,阐述了实践概念和实践原则.这里,马克思把人类的本质归于实践(《巴黎手稿》中他称为“感性的活动”或“劳动”),指出一切理解或解释活动的出发点只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而且人们的理解或解释活动也只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宣布了自己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就哲学的分水岭在于,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与之相反,唯心主义则从“抽象发展”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B32而马克思新哲学与这两者不同,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B33这已把实践观提升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综观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可以发现,其目的不外乎在于不断进行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恰恰是著名学者巴赫金所大力弘扬的.用巴赫金的话来说,任何话语“都具有内在对话性”B34,而“生存,就意味着对话式的交际.”B35所以,翻译是话语,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因而无论如何,翻译都具有对话性.这引申到哲学上来,就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对话了,而是一种作者(原作)——读者(诠释者)——译者(译作)——读者(诠释者)之间的多维互动的主体间性了.

既然翻译是指一种实践,即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所以,翻译首先具有对象性,即客体性.由于翻译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其主体是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所以翻译作为一种实践,又具有历史性、主体性和社会性.巴赫金指出,“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B36作为话语的一种形式,翻译无疑也就具有了意识形态性.

诠释学认为,翻译是诠释,但用巴赫金的诠释学观点来看,理解者,即我们所说的译者或者诠释者,应该能动地保持相对于被理解者的“外位性”,即在对话式的双向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B37可见,翻译应具有外位性.

而且,“翻译是一种形式”,它“不同于艺术,不能声称其具有永恒性.等在翻译中,原作似乎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级、更纯洁的语言境地.当然,它不能永远地生活在那里,它也肯定不能在整体上达到那一境地.”B38也就是说,原作经由翻译,彰显出其原本未能展示的价值.而每一次翻译,又都是对原作价值的一次新的发掘.因此,翻译始终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过程.

由此看来,实践哲学关照下的翻译哲学应立足于实践,并把翻译视为一种生存事件,充分把握其主、客体性、主体间性、社会性、历史性、意识形态性、外位性和开放性等多维原则.它首先应该是一种体现了翻译诸多属性的、关于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的最根本的看法,是指导翻译实践及其理论运用的一种智慧.

注解

① 俞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

② 陈大亮:翻译的形而上反思[A],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7(1):25

③ 司显柱:译作一定要忠实原作吗?——翻译本质的再认识[A],载《上海科技翻译》[J],2002(4):46

④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

⑤ 同上:51.

⑥ 为郭沫若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言.

⑦ 蔡毅、段京华编著.《当代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

⑧ Nida &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Netherlands: Brill E J,1969:12

⑨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

⑩ 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

B11 Gentzler,Edwin.Contempe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163

B12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17.

B13 Gentzler,Edwin.Contempe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155-156.

B14 Venuti,Lawrence(ed.).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61. B15 伽达默尔,H-G.《伽达默尔集》[C],曾晓平 等译,严平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82.

B16 张志平:试论维特根斯坦语言思想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关系[A].载《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6) .

B17 Martinich,A.P.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443.

B18 Derrida,Jacque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20.

B19 崔永禄、李静滢:翻译本质与译者任务的一些思考[A],载《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B20 傅雷:《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5.

B21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6.

B2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7.


B2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00.

B24 Eugene nida,Towards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Leiden,1964:159.

B25 Benjiamin W.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A],In Jerem yM unday(ed).2001.Introducing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C].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23:16.

B26 张泽乾:现代系统科学与翻译学[J].载《外语研究》1987(3).

B27 见喻锋平.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载《江西社会科学》[J].2011(2):62.

B28 同上:62.

B29 刘邦凡:试论翻译哲学[J],载《探索》1999(6).

B30 伽达默尔 杜特著,金惠敏译:《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M],商务印书馆,2005:68.

B31 同上:67.

B32 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上册)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89.

B33 同上:221.

B34 Бочаров С.Г.,Гоготишвили Л.А.,М.М.Бахтин//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семи томах,М.,1997,т.5,с.224.

B35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五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0.

B36 Шеглогурова Г.Н.М.М.Бахтин(под маской),Москва,2000,с.362.这里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没有阶级性的,泛指一切人类社会中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B37 萧净宇:《 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7.

B38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A] , 见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