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点赞:11028 浏览:45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频频出现于大陆的大学、企业高管的讲台和荧屏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研究、解读传统文化的台湾学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傅佩荣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深入浅出的融汇性解读,使传统哲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傅佩荣的著作陆续在大陆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日前.我们从人民出版社了解到,傅佩荣与东方出版社已开展全面合作,由该社出版其作品中的“国学普及读物”和“学术专著”.最近出版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二版.近日,傅佩荣接受本刊的专访,讲述哲学与人生、儒家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中国”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若无研究与教学,一切只是游戏

周绍纲:作为著名的哲学教授,您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主攻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同时对儒家亦有涉猎,后来精研儒家和道家.近年来走向大众,在大陆各大高校和影视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您个人的问学和传道的路径本身具有相当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游学传道的历程.

傅佩荣:这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谈起.我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从小熟读《圣经》,憧憬西方文化.我中学读教会学校,大学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然后到台湾大学读硕士,直到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领悟中国哲学的价值.我在台大当了两年讲师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哲学的博士,在那儿除了学习西方哲学,还听了余英时先生的课,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念完博士之后,我回台大教书.一九八六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请我担任讲座,要我教儒家.我开始深入思考国学的内涵,体认自己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非深入研究国学不可.一九九七年荷兰莱顿大学请我担任“欧洲汉学讲座”,要我讲儒家与中西文化比较.与此同时,台湾许多好学的朋友敦促我在社会上讲课.我讲完西方哲学七十二堂课之后,开始讲儒家、道家与易经.

我先学习西方哲学,懂得哲学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三项条件,亦即任何学问都必须说理清楚、完整、透澈.我以这种心态研究国学,理出很好的头绪.我下的是笨功夫.我年轻时学习西方哲学,认真翻译过二百万字,知道翻译是最扎实的功夫.现在,我以同样方法研究国学,一字不漏地翻译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并为各书做了必要的解读,其中有不少新的看法.我环绕这些经典作了不下千场演讲,出版了深浅不一的书超过五十种.演讲与写作算是我的强项,但是若无研究与教学作为基础,一切只是游戏罢了.

周绍纲:您的《哲学与人生》今年由东方出版社再版,该书将哲学讲解得深入浅出,很容易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您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哲学课程,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成熟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都会经过“通识教育”这个环节,其中有对科层化教育体制的反思,请谈谈哲学经典著作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傅佩荣: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依自己有限的经验取得某些知见心得,随着年龄渐长而增加后悔的材料.然后,他终究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我这一生要成就什么通常他所想到的是“外在的”名与利,而不是“内在的”某种觉悟与修炼.

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主要是想提醒学生不妨从哲学经典的内容去反思人生的问题.所谓“哲学”,原指爱好智慧;所谓“智慧”,必定涉及对人生之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譬如,年轻时要考虑包括“老病死”在内的完整人生;同时,论及根本,则不能错过对“痛苦、罪恶、死亡”的省思与观点.如此双管齐下,才可称为爱智者.

哲学家的作品总是触及上述内容,引人进入深思,并且辅以合乎逻辑的论证,助人得到明确的见解,然后促人积极实践,以改善生命的品质.我常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每个人都有某种哲学念头,譬如使用某些格言金句来表示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只有在阅读哲学著作时才可获得较为系统的说明,有如进入一片森林时先得悉空照图,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导致什么结果.人生有如航海,没有罗盘是不敢贸然启程的.哲学作品的角色即是罗盘.


周绍纲:《哲学与人生》中,苏格拉底占据一章的篇幅,可见苏格拉底在您心目中的分量或者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在街头遇到了色诺芬,问,哪里可以写到市面上的各种生活品色诺芬很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哪里可以写到“幸福生活”色诺芬茫然失措.苏格拉底说,跟我来吧.古典时期哲学与德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傅佩荣:苏格拉底受人推崇,因为他是希腊时代典型的哲学家.所谓“典型”,是兼指知与行而言.先谈“知”,哲学家是爱智者,所探索的是真理,而“真理”一词在希腊文是指“发现”,这种发现是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与其探问宇宙的起源,不如省思自我的本质,从“认识自己”开始.宇宙万物受制于自然律,但是人不同,人有理性与自由,必须自行选择有意义的一生.于是苏格拉底逢人就讨论有关“德行”的难题.他主张“知识即德行”,人若对德行一无所知或所知不深,则不可能实践德行.幸福生活即在于体现人对德行的认知与实践.苏格拉底的探究方法包括反诘法、归纳法与辩证法,启发了西方学术界实事求是的研究心态.

其次,再谈“行”.苏格拉底七十岁时受人诬告,他在法庭上面对五百人的审判团侃侃而谈,强调他一生遵从良心的呼声,服膺神明的指示,只顾追求真理而从不与流俗意见妥协.他不在意众人畏惧的死亡,认为一个人宁死也不可陷于邪恶的陷阱,并且相信死亡对于义人不但不是灾难,反而是解脱.最后他被判处死刑.他以生命作为见证,肯定每个人都有珍贵的灵魂,那才是人的真我.人生是觉悟与修行的过程,他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千古之后仍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先秦哲学有不少普世价值

周绍纲: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大陆影响巨大,您在《哲学与人生》中也花了大幅篇章来介绍这个哲学流派,能谈谈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主要观点以及承续性吗

傅佩荣: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要突显个人的价值,不应埋没于群体社会中.“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万物只是存而不在;“存在”是指个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是充满警觉的动态抉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