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民电影的春天

点赞:2924 浏览:85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佳绩,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理念“突如一夜春风来”引起了国内的重视.一个陌生的电影类别也应运而生――平民电影.但是关于平民电影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什么是平民电影?是只要采用原生态演员进行本色出演的影片吗?还是百姓自己创作由专业演员来再现的影片?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微博和微电影的出现,使得平民电影应该如何定义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 键 词 ]平民电影;表现形式;现实;温情;《父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上升,作为物质生活的体现和精神消费融为一体的电影也许就是对现在人们生活状态的最佳诠释.看过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商业电影,欣赏过大规模、大制作、强震撼的国外大片,当人们从刺激回归平静,从浮华回归自然,总觉得这些影片无关我们切身的痛痒.同时却有那么一些影片使我们陷入对生活深深的思索和久久的感动.这些影片更加的普及也很朴实,但当人们谈起之时,它们名字却又显得既陌生又醒目――平民电影.


一、什么是平民电影

对于平民电影一直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

从归纳先前的平民化电影来看可理解为:平民电影也可以叫老百姓自己的电影,是指在剧中的角色由非职业演员来出演并反映百姓现实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电影.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讲:由国内专业人士导演或是指导的,小制作却又反映大众生活本来面目的电影可以叫做平民电影.

2.从创作内容来讲:对于草根文化的表现,反应大众的百态人生的电影可以叫做平民电影.

3.从观众角度来讲:能被观众所理解的,能很贴近百姓生活的,让百姓看了不认为自己在做白日梦的电影也可以叫做百姓电影.

但是平民电影是不是就是真实电影?就是将原本的生活照搬到银幕上的?平民电影就一定要专业导演执导非专业演员完成吗?其实平民电影也是电影,只不过是电影的一个类别而已.既然是电影就是要经过人们思想的总结和提炼,就是要是经过二次创作,带有创作人主观思想的再造艺术.这种平民化的再创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的大街小巷,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生活才是平民电影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

笔者认为伴随着科技传播媒体手段的日新月异,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平民电影的外延应该有所扩大,创作者不仅仅应该局限于专业的导演.现在的人们对于自我表现力和个性张扬的不断在各方面涌现,从开始的博客到微博再到微电影,这说明人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现自己,去表达自己,电影也可以是这样一种手段.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技术软件的开发为实现理想提供了保障,于是微电影诞生了,从出身讲微电影虽非出身名门,可是作为平民电影正却也是根正苗红.

电影应该是来源于群众的.能走进电影院的人也都是在精神领域有所追求的人,也就是说人们走进影院是想看见对生活创造和升华.其实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凡是能放映得百姓生活的贴近百姓,怎么写作百姓,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就应该叫做平民电影.电影也应该是大众的,一部平民电影最重要的是百姓能够看懂,能够喜闻乐见.对于那些工人、农民,更多没有走进影院的人们来说,他们想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影片,也是我们应该拍摄什么样的影片,也就是最平民的电影.

二、冷峻的平民电影

在谈到平民电影的创作就不得不谈到导演贾樟柯.多年来,贾樟柯始终保有难能可贵的平民意识,他试图用电影这个媒介,为中国“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去表现主流电影遮蔽的某些中国现实.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使得贾樟柯的名字不仅仅是在本土电影市场就是在国际影坛也是蜚声在外.他曾在《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一文中写道:“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1]23

中国平民电影的春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看贾樟柯的影片就好像再看遍地繁华的另一面,枯藤荒草,让人心疼,莫名感伤.在电影世界中,他的视角从未在底层平民身上移开过,始终是描摹着他们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状况.通过对现实生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用感情和内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细腻,并用最原始的镜头语言和最简单的光影叠加出一部平民化的作品,他的这种的用心和情感率真的表达也正是票房为先导的影视市场上所缺乏的,是值得现在许多追求票房最大利益化导演们思索的.

贾樟柯试图通过的最朴实的方式给人们使他的观众远离虚妄奇幻的神奇世界,返回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他认为“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1]109.他以拍摄电影的方式关注草根生活,给予弱势关怀,赋予人性尊严.他的摄像机直面真实的世界,直面真实的情感,同时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感伤”.在创作方面,贾樟柯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甚至在剧中使用了他们自己真实的名字.在他看来,演员首先是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演员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的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2].他认为专业演员懂得专业的表演知识,了解基本的表演技巧.他们的表演容易陷入矫饰和虚伪.

非职业演员虽有不及职业演员之处,但也有自身天然的优越性.他们的表演经验来自日常生活,而非课堂学习,表演方式贴近日常生活习惯,没有功架十足的表演腔,这些恰好能克服职业演员的弊病.所以他的影片一直沿用非专业演员,甚至有几名是御用的“非专业演员”.但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非专业演员”在经过了数次的电影触电了以后会不会有了专业的痕迹?平民电影就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缩短同观众的距离感,这样就能迈向平民化吗?我看不见得.

三、温情的平民电影 数字化时代手机、数码相机普及率较高,影像拍摄操作简单,影像的制作和编排以及输出端口门槛低,这是电影语言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成为大众表达工具的前提.另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对个体的精神、情感诉求的满足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微电影创作者有专业人士,更多的则是非专业人士,拍摄动机各异,题材自由、开放,制作个性化强,人情味浓.随着影像数字化、DV技术和影像解码技术的发展,电影从高高在上的仪式化体验变成室内的日常生活体验平民电影表现的是百姓的故事,那么有百姓来拍摄是最合适不过的.筷子兄弟,不算是完全的和媒体这个行业脱钩的人,他们也不是专业的电影人.但是他们拍摄的作品却得到了电影人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正如筷子兄弟的其中一人导演肖央说:“我们的作品还是依然坚持来源于生活,反映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可能没有大场面的震撼,但是总有一处情节能扎进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筷子兄弟的电影是一种“擅长使用病毒式的”自身带入方式,将一种情绪带到你的内心深处.同样是平民化的创作的,但是他们的作品相对于贾樟柯的作品显得更加的贴心,更加的正面.如果说贾樟柯的作品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看到世界上每一个真实的角落,毫不留情.那么筷子兄弟的作品就是在镜子外面装了一片毛玻璃,从镜子中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现实,但是同时又觉得这样的世界很美好,很温馨,就连苦难也变得可爱.筷子兄弟《父亲》与很多同题材的电影相比,每一个细节都很平民化的,仿佛拍的是每个观众自己的生活,这让观众自发的陷入自身的回忆和感动中.

2010年筷子兄弟的作品《老男孩》在网上一出现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男孩》表现出80一代对青春逝去的伤怀,以及他们心中关于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纠结,触动了当代年轻人最柔软的心弦,赢得了一边倒的好评局面.斩获无数短片及传媒奖项.在电影《老男孩》中筷子兄弟采用的也是非职业化的演员来扮演,他们虽然也没有通过专业的表演培训,但是较比贾樟柯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被现代人接受,他们的表现来源于生活,特别是作为80后的他们更加理解现在的生活.这里导演无需同演员做过多的交流和专业的指导.因为片里片外他们扮演就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人.这样反而留给演员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很多时候只向演员交代“表演的基本要求”和“情节的走向”,甚至具体台词在实拍时让演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剧情的需要进行创作.《老男孩》是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片尾曲《老男孩》更成为时代金曲.

筷子兄弟的作品《父亲》与很多同题材的电影相比,每一个细节都是平民化的,仿佛拍的是每个观众自己的生活,这让观众自发地陷入自身的回忆和感动中.《父亲》中有趣的细节把握.在如今社会、工作压力很大的生活中,老百姓很难坚持观看完一部只有感动,没有搞笑的电影.“筷子兄弟”一如既往的“笑中带泪”风格,正满足了观众的胃口.电影中这回启用了专业的演员霍思燕来出演主角,但是这并没有因为星光的璀璨而使得这部影片脱离了平民化.其实专业演员也是百姓中的一员,他们虽然受过专业的训练,的那是他们的表演也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要在表现题材和真我的表演,这种平民化的影片观众一样愿意写单.电影播出之后,很多网友把个人签名都改成了“你几个意思啊?”“叔叔,我是来复习功课的.”这些片中的搞笑台词.甚至还有网友开始分析和讨论那个年代肖央喝的酸奶是什么牌子之类的搞笑问题.网友的改变无疑说明了《父亲》在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一直以来,国内电影的市场票房以及好评率,和纯粹的正面题材仿佛天平的两端,往往很难调和,无法达到双赢.而在2011年的冬天,“筷子兄弟”却用一个讲述亲情、推崇感恩的纯正面题材影片打破了这个僵局,不但点击如潮,更收获了无数的好评.“到1周的时间,电影《父亲》的网上就突破了1 000万,按最保守的估计这相当于1 000万观影人次,如果换算成电影票房,按中国平均票价40元计算,将高达4亿.”[3]从影响力来讲,《父亲》不输于任何大品牌大制作,从性价比来讲,电影《父亲》无疑是大赢家.而且从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力来看,也许许多年以后你记不得海盗的海战景象,但是一提到《父亲》一定会有一股暖流在心中隐隐一现.

其实平民电影可以是专业的,平民电影也可以是百姓的,平民电影可以是现实的,平民电影也可以是温情的.其实这也符合生活最原始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论你看到了哪一面,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这些都是没有严格定义的.但是有一条是放任四海皆准的――无论怎样,最人性的,最能触动的人们心中真情的作品,才是最能得到观众认可的,才是最平民的.

[参考文献]

[1] 林旭东,张亚璇.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之《小武》[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2] 王宗峰.人民美学与角落书写――作为文艺事件的贾樟柯电影[J].电影艺术,2007(05).

[3] 筷子兄弟《父亲》走红 正面题材电影如何赢票房[EB/OL].http://yule.sohu./20111230/n330777430.s,2011-12-30.

[作者简介] 邓颖(1990―),女,江西南昌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传播示范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评论.汪少明(1969―),男,湖北黄冈人,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