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点赞:32560 浏览:1542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语文老师的提问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好的提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变换角度,新颖激趣

提问要尽量避免模式化、一般化,不能总是问一些大而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我抓住课文最后一笔“他哆嗦得像雨中的树叶”提问:“文中多次写到了柳树,我发现祥子的命运似乎和柳树有着某种联系,你能谈谈有着怎样的联系吗?”这样显然比直接问“‘他哆嗦得像雨中的树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祥子什么”更新颖、更深刻,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由浅入深,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通过回答问题充分展示他们自己,让他们体味成功的快感,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为学生搭设阶梯.如,讲授课文《故乡》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这篇小说想表现什么?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阶梯式的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1)记忆中的闰土与现在的闰土在肖像、动作、语言上有何不同?(2)记忆中的杨二嫂与现在的杨二嫂又有何不同?(3)他们和我的关系又有怎样的变化?(4)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请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串连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低.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直题曲问,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说:“文章作为一篇传记,内容涉及较多,你认为‘斜塔上的实验’这个标题合适吗?检测如用‘追求真理的道路’‘学习大自然这本书’为题,可以吗?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标题?”这样一问就激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斜塔上的实验”突出了伽利略一生最重大的发现,“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提示读者注意伽利略一生是怎样不断地追求真理的,“学习大自然这本书”是直接点明伽利略发现真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这就能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人们碰到互相矛盾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鲁迅《社戏》一文中最后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等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戏好看吗?“想看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场了,并不停地唱.”孩子们的神态:“喃喃地骂”“打起呵欠来”.前文写戏一点都不好看,最后却说好戏,这不是矛盾吗?学生探究的兴趣被调动了上来,通过深入读课文,找理由,学生终于悟出了难忘社戏的真正原因:作者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有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个问题,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应该特别重视提问的多角度性,要富有启发性,最终达到培养大胆标新、敢于求异的现代化的人的目的.


总之,教师精当的提问,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只要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性、过程性,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