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余:尘埃中的光芒

点赞:15000 浏览:676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他的人生,历经三大转折,但每一次选择,他都无怨无悔;他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探讨中国保险前进方向;他名不见经传,但历史遮掩不住他的光芒.

“保险界痛失了一位泰斗.”3月28日,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对本刊记者证实,原中国保险公司理赔科科长、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特约研究员林增余去世,享年90岁(虚岁).

3月28日上午,离开西安殡仪馆之后,在众亲朋好友的泪雨下,林老化作一黄土,永世长眠.

对于新一代保险从业人员来说,“林增余”这个名字,或许很陌生.但对保险界的元老们来说,他的名字如同一盏明灯,在心中熠熠生辉.

大学肄业从事保险

1942年,时年18岁的林增余考取了南京大学.他本可以圆梦求学,但1942年是比较特殊的年份,这是河南大饥荒最惨烈的一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林增余:尘埃中的光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保险业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经过深思熟虑,林增余放弃了大学梦,选择到陪都重庆支援大后方.他的这个决定,拉开了其保险生涯的序幕.

1943年,中国保险公司在重庆设总管理处,履行总公司职权, 统管大后方各分支机构.珍珠港事变后,届时的中国保险公司重庆总部吸纳了一大批海外保险精英,包括来自新加坡的王化南(解放初期财经学院首任保险教师),南亚的潘华典( 1951年参加中国保险公司第一届董监事联席会议,出任设计室主任),曼谷的余恭坡(火险室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泰国),香港的张俊卿和张俊成(抗日战争胜利后回香港,曾任澳门支公司经理),以及曾国葆(上世纪80年代四川保险学会理事)等.

在同一年,林增余在好友的推荐下,进入中国保险公司成为练习生.当时虽然食不果腹,但他仍坚持每天学习保险知识.好学的林增余,在众多实力派师兄的指点下,迅速地成长起来.

期间,他经历了一幕幕的重大赔案.如江亚轮船舶险赔案,“飞剪Flying Allow号”轮炸沉案,重庆“九二”火灾赔案,“海后轮”赔案等.从业3年,他从练习生升为赔款室办事员、领组.

中国保险公司总管理处迁京后,购置南长街44号(原为清王府)办公,林增余出任理赔科科长.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中国保险公司归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

林增余认为,保险是个雪中送炭的行业, 要将保户利益放第一位.“在我从事赔款工作的10年中, 出险后力争减少保户损失, 以公估为准绳处理赔款,遇争议平等协商,交付双方认同的仲裁人仲裁, 不与保户对簿法庭, 这是中保公司‘保户第一’的传统所决定.”2006年,林增余在自述时如此说道.

响应号召西北拓荒

1956年,林增余经历了人生第二大转折.时年32岁的林增余正值事业上升的高峰期.当时国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从保险公司抽调干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外语特长和金融从业经历的林增余被国家“相中”,前往大西北拓荒.

一纸调令,林增余一家7口都需要迁到西安.因为担心西部医疗卫生条件差,林增余和妻子在临行前,狠下决定带着正在换牙的小女儿到医院里把所有牙齿都拔光了.

在西北生活和工作很艰辛,林增余在回忆时总是说“没什么,国家命令高于一切,祖国需要我,我就前往,时刻准备着.”

林增余在大西北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国家测绘总局第一分局财务科长,而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配合来华的前苏联专家开展工作.

当时,大批像林增余一样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干部被组织输送到大西北,协助开展测绘勘探工作.从保险业转行到测绘,林增余一切从零开始.

为了勘察石油和矿藏储备,他们需要前往一线画地图.有一次,他参与找到一条从甘肃通到青海的路,其间费尽周折,甚至是用骆驼储水保证最基本的生存.

“我们去的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车子开到哪里,就下车辨认地形地貌.有时候,我们分头行动,如果走失了,没有粮食,就饿死在里边,没有水,就渴死在里边,每年都要走掉几个等”他后来回忆道,1972年国家测绘总局撤销,他在16年的测绘生涯里,用脚步和车轮丈量祖国山水,东至新疆喀什,南到贵州凤凰山区,“这份经历,我终生难忘”.

“在这16年间,他虽然已经转行,但他仍不忘钻研保险,包括农业险等.”郝演苏告诉本刊记者,林增余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他有着坚韧不拔的好学精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学问家.

淡泊名利桃李满园

1980年,中国恢复停办已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当时已经56岁的林增余即将退休,根据国家“老保险归队”的政策,林增余回到了18岁时从业的起点,归队中国人保.这也便是他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

回归保险界后,凭着过硬的保险知识和理赔经验,林增余将余热贡献给了保险业.除了对保险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他还走进塔当起客座教授,为高校和业界培养了无数人才.

与林增余有着30年交情的郝演苏告诉本刊记者,包括马明哲等国内知名险企董事长,都曾是他学生.除此外,他的学生还遍布保险监管层,其中不少是位高的领导者,包括保监会副主席等.

郝演苏于3月24日得之这一噩耗,并在3月27日前往陕西西安参加林老的追悼会.“国内几乎所有出名点的保险公司的老总都发来唁电和送来花篮.”郝演苏透露,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等还派专员前往“送上一程”,“一个人去世,险企老总都发来唁电这种场面,在保险界来说很少见.”

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瑶珉表示哀悼,他说:“林老也是我进入行业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郝演苏评价林老时说道,他是一个很认真很和气的人,他很淡泊名利,没有坐到很高的“位置”,但他为保险界做的贡献却不小.

“他是中国恢复保险业后的第一个研究员,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津贴获得者.”郝演苏将林增余称为“泰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财产保险》教材就是他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保险从业人员也是他培训的.他拿下了很多个第一,称之泰斗,当之无愧!” 耋耄之年笔耕不辍

年近七旬,林增余退休后仍笔耕不止.

林增余著书方面成绩显著.著有《财产保险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1990年获陕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保险大辞典》(副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财产保险岗位培训教材》(合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等.

1985年,担任电大财产保险课程主讲教师后,他编著的教材《财产保险》曾影响一代保险从业人员.

本刊记者在著名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搜索,查阅到以“林增余”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和言论文献有37篇.研究主题主要有“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中国保险业发展”等.

中国人保一不愿具名的高管告诉本刊记者:“他写过的书和论文当然不止这些,他对我们这一代人(中国恢复保险业后第一批保险从业人员――记者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他是我学生时代景仰的前辈.”一位在保险基层工作营销员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听过林老的讲座,知道林老既能干实务又能写书,写的《财产保险》一书,是当时比较权威而且实用的教材.另外一个跟他类似的人物,是写《海上保险》的魏润泉,他们都是当时我们比较佩服的业界前辈.”

林增余拿下了无数个第一.他草拟了恢复国内保险的联合通知文件;改革开放后他编写了第一部《财产保险》;改革开放后培训了第一批保险从业人员;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津贴获得者等

2010年,由《中国保险报》、中保网联合组织评选“新中国60年中国保险60人”,林增余作为“保险学者和研究员”入载史册.

“他一辈子都在研究保险.为高校和业界培养人才,年近七旬退休仍笔耕不止,为保险发展建言献策鞠躬尽瘁,实乃行业楷模!”郝演苏说道.

林增余论文及言论摘编

整理 | 本刊记者 李剑华

混同是对保险营销的亵渎

“”被社会像“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之际,寿险营销竟然被套上“”帽子,媒体的不实报道对保险业的个人营销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混同非法是对寿险营销的亵渎!》,发表于《上海保险》(2002年09期)

建议建立养老保险基金

我国人口老龄化必须要把国民收入越来越多地用来扶养退休人口.一般企业的退休金到年将会超过工资总额的以上,经济负担将相当沉重.因此,国家迅速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以减轻下一代人的经济负担,这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发表于《中国金融》(1985年08期)

2000年中国保险业收入2000亿元估值偏低

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按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测算: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3045亿元,如果照发达国家保险深度5%-8%计算,中国保险市场的业务潜在规模应为2600-4200亿元.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中国保险业收入2000亿元的估计是偏低的.

――《我国保险事业发展态势――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笔谈辑》,发表于《保险研究》 (1996年01期),作者:马鸣家、周大力、马永伟、林中杰、魏润泉、马明哲、李钢、吴越、郑振华、林增余、李继明、乌通元、魏华林、张森福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