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

点赞:5157 浏览:183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并呈现出毕业人数剧增、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不难、择业难”等特点.本文从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前言

1999年是我国大学扩招的第一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地走进了“大众化”阶段.2003年,当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期.自此,俗称“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使我国众多家庭教育投资比例严重失衡,更造成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当前就业形势及特点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带来毕业生人数的剧增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30%,按照国际上15%的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按照按70%左右的就业率估算,全国至少有200万名毕业生要面临“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逐渐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

在地区结构上,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未就业就先失业.


在学历结构上,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

3.“就业不难、择业难”现象较普遍

“就业不难、择业难”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造成的.一方面,大学生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个人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从而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这两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通过不断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来完成.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1)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扫除体制性障碍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由“统包统分”转变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比如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逐步的取消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健全怎么写作保障体系,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

(2)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及一些偏远地区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政府部门应该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

(3)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要唯学历论,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硕士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装点门面;亦不要唯经验论,将刚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应该根据企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人才,置换冗员.同时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利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选配德才兼备的高校毕业生,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人才梯队,从而促进单位人才、知识升级,提高发展后劲.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1)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社会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宽口径、多层次、高质量培养各级各类怎么写作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2)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高校需要理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另外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就业指导机构还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一方面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择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4)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逐渐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引导学生抛弃功利思想,不要过分重视工作的经济待遇,更应看重个人的发展前途;告诫学生摆正个人位置,认清目标,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通过不断修正,从而走稳个人职场道路;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思想,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胜任素质

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自身综合胜任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及早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安排.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能够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把传统被动的“无意识找工作”转变为主动利用主客观资源的“有意识找工作”或“有意识创工作”,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是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在学校要通过系统学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掌握全面的、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时优先选用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甚至抱怨社会不公.其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大学生要提高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关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方针、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等,从而有利于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致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而在求职中,应该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大局.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通过不断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度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慢慢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