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点赞:4875 浏览:137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长期以来在高校定位中,存在一种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发展趋势,使许多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而国外高等院校的分类定位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民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把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本科学历教育中,以区别于公办高校的教学型或教育研究型本科教育.

关 键 词 :国外高校;分类定位;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54-02

一、国外高校的类型定位及启示

国外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分类,大体上有四种分类模式:一是按教育层次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二是按办学主体或实施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三是依照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表”的要素划分,分为博士型、硕士型、学士型、准学士型、专业型五种类型;四是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结构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与专业应用型两大类.

国外高等院校的分类定位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国外大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拥有卓越重点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群体,重视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另一类是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在国外,非研究型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有少量研究生的精英学院、普通本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均属后一类.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其中,关于第教育(高等教育),根据人才培养职能分为5A与5B两类.5A类是理论学术性教育,5A类又分5A1和5A2,5B类是实用技术性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判断,5A1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做准备,5A2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大众化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的新类型.

在日本,由政府控制的公立高校和由市场机制驱动的私立高校形成了具有双元结构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中,约有3/4的学生进入私立高校.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三大类:大学、非大学和混合部分.大学以本科和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向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非大学由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组成,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或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混合部分由许多专修学校和各种正规学历教育的学校组成,培养会计、服装制作、电工等专业人才,也进行一般非职业的学历教育.日本的私立高校占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总数的75%.按照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的不同,日本学者将大学划分为四种类型:A型具有人才与学术两方面的高生产能力,称为“全能型”大学;B型学术生产能力高,但人才生产能力低,被称为“研究偏向型”大学;C型人才生产能力高,学术生产能力低,属于“教学偏向型”大学;D型人才与学术生产能力都比较弱,称为“低能型”大学.

日本许多著名私立大学十分重视定位,并办出了特色.例如: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定位于继承和发展中产阶级特有的文化与教养,以实用的经济学为教学主体;私立早稻田大学定位于培养“独立精神”、“在野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由豁达、勇于进取的品格;私立玉川大学由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创办,定位培养“全人”,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

综合国外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状况,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应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三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应用性人才培养比重加大,层次上移,不仅学术研究性人才需要有学位层次,应用性人才、职业技术性人才也需要有学位层次;四是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等职业技术类)的培养,具有不同的规律,应尽可能在不同的学校进行,以利于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五是高校类型定位属于分层分类发展的思路,是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产物.因此,中国民办高校只有科学定位,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实现科学发展.


二、对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

(一) 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

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应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国家要求层面.依据《高等教育法》,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等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依照法定培养目标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等,可以作为教育部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的具体规定,属于“国家要求层面”.其二,校定要求层面.各类民院校应依据国家法规,联系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和本校的实际等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既要坚持依法办学的原则性,也要有从实际出发贯彻国家法规的灵活性.法定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属于具有高度原则性和共同性的培养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这是学校应该坚持的原则性.法定培养目标比较具体,并有一定弹性的要求,如“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等概念,应该由学校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贯彻法规要有灵活性.对民高校来说,更应该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反映时代要求和本校实情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达到与时俱进,更切合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的目的.

(二)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三项基本原则

国际视角下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民高校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就必须认真把握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形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依据本校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找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要把握三项基本原则.一是瞄准一线,适应需求.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对路”人才的思想,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需求的“脉搏”,使学校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二是标新立异,切忌趋同.以本校培养的人才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不走公办学校的老路,不与其他学校争饭吃,抡通道.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要力求有比较明显的特色.三是扬长避短,量力而行.要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主要优势,看看自身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教学条件,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样水平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和本校资源优势的交汇点,就是最佳的定位.

(三)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应处理的三方面关系

由于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观上有传统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客观上高等教育不断发生结构性变革,民办高校自身也有生源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等因素.这些复杂因素决定民办高校要做到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还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民办高校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自身情况,又要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国家和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结合社会需求,采取现实性为主、适当前瞻的原则来科学定位.二是处理好全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民办高校定位,既要依据国家全局性的人才需求,也要依据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考虑区域性因素,即从当地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状况出发,贴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使本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兼顾全局性因素,力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立地、面向全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三是处理好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这是一个逐步使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过程.定位确立之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要轻易改变,更不能频繁变动,因为教育具有周期性,任意改变定位会打乱教育秩序,造成严重后果.

(四)民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民高校应寻求既不同于公高校、又不同于高职院校的独特培养目标,就必须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在办学水平和特色定位上,要结合本校实际,对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扬长补短,形成优势和特色.任何一所高校要全方位的发展都是很难做到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2] 因此,民高校宜定位为“教学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把职业技能培养融汇于本科学历教育中,以区别于教学型或教育研究型本科公办高校.民高校应在公办高校不愿做、高职院校做不到的“空白地带”,确定独具民高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其培养目标不仅使毕业生拥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专多能,一人多证(本科、职业资格证),还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这不仅有助于民高校扩大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改变目前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紧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