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文献综述

点赞:5613 浏览:171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以生为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简要分析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四个现状: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内涵研究现状;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合理性研究现状;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研究现状;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

关 键 词 :以生为本;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43-02

一、以生为本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以生为本研究的历史轨迹

19世纪费尔巴哈在其人本主义哲学中最先提出“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也就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生存需求”“交往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

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主题为“教育新领域”研讨会上,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的两位教授提出“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宇宙观的转变曾经导致一场科学革命,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将在教育领域带来同样巨大的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和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教育领导者把“满足学生及其需求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当作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的、中坚的参与者”至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升.

2.国内以生为本研究的历史轨迹

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及主张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讲的是君民关系,即以民为中心.而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孟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到文艺复兴时的启蒙运动,人本主义思想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现如今人本思想显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中国,人本主义思想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演变:一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变,一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变.关于人本到民本的演变,中国学术界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其主要依据: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本实质上就是民本,准确地讲是君本.人本源自欧洲,是西方舶来品.因此,不存在由人本向民本演变的说法.二是从时间上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在夏代就有民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则产生于西周以后.因此,即使演变,也是由民本向人本演变,而不是由人本向民本演变.人本思想关于人本的体现:第一,强调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二,尊重人对于利益的要求.第三,尊重人对于物质的,反对鱼肉百姓.第四,倡导“仁政”,反对“暴政”.关于民本到人本的演变: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学东渐,人本思想逐步在中国得到传播,并且也逐步在法律和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系统完整的阐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次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原则提出.这一提法为更加科学的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得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所谓“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到学校中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是构建和谐大学的新思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人权,让学生成为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切身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

1.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内涵研究现状

“全面参与说”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管理的任何方面都要学生参与其中,包括高校的教学、高层的决策、高校的后勤等.以保证决策的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其主要观点如下:汤子平认为:“所谓学生参与高校的管理,就是要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引导他们主动关心和参加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观积极性,以达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交往和组织才能的目的,同时提高高校管理的效能.它主要包括了学习上的自学、生活上的自理、体育上的自觉锻炼、思想上的自我教育,还包括他们对高校教育、教学、后勤等方面工作的参与实施、监督反馈及参谋建议等活动.”吴太胜认为:“大学生参与管理是指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制定高校发展的计划、资源协调和管理以及最终决策来推进高校管理的化、科学化以求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徐志红认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形式及过程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的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高校管理者制定的目标,遵照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以主体身份参与并影响高校的管理活动,以此来促进高校管理的化和科学化,提高高校管理的效能.

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管理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为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目的,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应该参与学校某一方面或某一事务的管理,这是“部分参与说”的核心思想.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梁瑜、陶钦科认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它既是学校尊重和培养学生主体性,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办学的途径之一.主要做法就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到和其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事务的管理、评议和监督.熊勇清、茶世俊认为:“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即在主体教学管理观的指导下,按照分层参与、阶梯推进的原则,采取学校、学院两级学生通过专门委员会的形式,参与教学工作的反馈、监控、评价及决策参与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合理性研究现状

首先,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是学生的基本权力.1998年,谢安邦和阎光才教授在《高校的权力结构与调整》一文中最早提出“学生权力”一词.而布鲁贝克认为,“当学生理性的过程遭受不顺时,就会有非理性过程出现的危险,学生的不满会膨胀成为破坏,而这种破坏必会引起.”按照洛克提出的所有政府的合法权利都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即有限政府论,高校应该最大程度尊重并维护学生的权力.我国学者李福华则认为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树立自主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和行政人员才有可能自觉的为满足学生的最高利益而改进他们的管理方式.茶世俊、廖才英也认为学生只有充分参与教学管理,正确行使学生的正当权力,才能实现教育、学习、管理三方的制衡.其次,学生主体性方面.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学者李福华提出学校通过重新设计教学管理制度、调整课程结构、考试制度改革和对管理者的评价等对策,营造供学生主体性成长、发挥的软环境确立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方庭同样也认为高校应当遵循学生作为管理客体所具有的主体性要求和特点,建立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最后,在高校管理方面.贺伟华、孟根龙通过调查和分析目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认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积极,兴趣较高,但由于学校能提供的机会很少,强调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

3.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研究现状

一类是提出实施个体与群体自我管理的模式,即以大学生自治为主题的学生管理模式.第二类是提出基本维持现有的管理体制,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学生管理的怎么写作功能、给院系下发一定的管理权限等方式,增强学生管理的整体功能.概括起来:第一种模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治型管理模式;后者则可以概括为“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学校为主导的怎么写作型管理模式”.

4.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

学生参与管理是大学实现管理的化、效率化的重要步骤.因为有学生的参与,大学管理者的意图也能获得他们的理解,他们的意见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有助于权力的协调一致,提高管理的效率.这正好符合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说的“明智的划分权力并不就等于削弱自身权力,反而还可以多出成果.”宋丽慧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利于传播高深知识以及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价值认识更明确具体了.

阿什比在《科技发展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提到,学生在校期间就算不参与大学的行政机构,他们对大学也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影响,应该通过这种有益影响彰显学生在教师、行政人员、学生这三位一体的组合中的平等地位.姚新良、茶世俊认为,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能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促进学校对教学的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能够增加教学决策和计划的透明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布鲁贝克认为:如果学生在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方面与教师平等的话,他们就有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学位质量,如果他们直接参与评价学生自身的行动和能力,那么必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