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

点赞:10295 浏览:434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前,中俄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合作成果.但是,双边经贸关系却长期落后于政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东北与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往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采取了一系列开发远东地区的措施,首次设立“远东发展部”,并筹备建立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国家集团,“中国机遇论”剧烈升温.但与此同时,俄罗斯民间舆论也存在“中国威胁论”、“能源附庸论”等不同的声音.如何消弭俄罗斯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误解,是对俄传播面临的挑战.

俄罗斯着力开发远东

自沙俄时期,俄罗斯的经济政治重心一直都在欧洲地区.远东地区尽管占据了全俄36%以上的领土面积,并且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但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落后于全俄平均水平.根据俄罗斯民意中心2012年7月的调查结果,40%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居民正考虑迁徙至其他地区.这其中,44%的人认为工资过低,36%的人认为缺乏晋升机会,18%的人抱怨基础设施落后,15%的人对教育资源不够满意.因此,从国内发展的角度看,俄罗斯亟需加大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力度,释放其经济活力.

对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媒体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亚太地区正逐渐成为世界政治力量重新分配的中心.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俄罗斯吸引外资和振兴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俄罗斯精英阶层早就认识到,落后的远东影响到俄罗斯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则担忧远东加入亚太的一体化进程会削弱政府对该地区的控制力.如果继续对开发远东迟疑不决,对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心怀芥蒂,俄罗斯将会错失强国富民的重要历史机遇.2012年2月,普京在总统选举前发表的《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一文中早已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外交最优先的方向.他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绝不是威胁,而是带有巨大实业合作潜力的挑战,这也是一种机遇,要抓住朝着俄罗期经济“帆船”吹来的“中国风”,合理运用中国潜力来提升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

在中俄战略互信大大提高的背景下,一些曾经借批评中国争取民意支持的“强硬派”地方官员逐渐转变了态度.例如就任远东发展部部长的伊沙耶夫,曾多次就移民问题、边界问题和扩张问题批评中国.但在2004年中俄完成东段边界划定工作之后,伊沙耶夫即与政府保持一致立场.他最近一段时间在采访中口气缓和,并多次强调与中国进行合作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民间舆论并没有完全适应这样的变化.

俄式“中国威胁论”的形成机制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季塔连科撰文指出,“普京深入考虑俄罗斯的民族利益和地缘政治的战略,并不能说服所有的学界人士.即使普京再次就任总统以后,依然有很多文章一再强调欧洲中心的观点,渲染中国是俄罗斯的主要经济威胁.”还有一些亲西方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很强的倾向性,背离了客观真实,虽说这些看法目前在俄罗斯没有占主流地位,依然值得关注.

1.“中国人口对外扩张威胁”论

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大量的中国人来到远东地区经商或者务工.而与此同时,远东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居俄西部地区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加之人口的老龄化和负增长等因素,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据2010年俄罗斯人口普查的数据,远东地区的人口总数为630万,而与之毗邻的中国东北三省人口达到1亿,两者的人口密度相差几十倍,这对俄自然形成一种人口压力.“中国进行静悄悄的经济和人口扩张”、“中国人占领俄罗斯远东领土”“中国会吞并俄罗斯么”等谬论时常见诸报端.

2.“中国能源附庸”论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输送矿产和能源占贸易额比重较大.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条件尚不成熟, 在俄罗斯境内直接投资深加工、出口成品份额较少.俄罗斯国内随即出现了中国掠夺远东资源,在一些主流媒体也出现了“远东会是发展的引擎还是中国的资源”等类似的争论.

3.中国经贸威胁论

中俄贸易存在较大逆差,中国生产的廉价日用消费品一度充斥俄罗斯市场.许多人抱怨中国零售商挤占了俄罗斯人的就业机会,中国极富竞争力的制造业打击了俄罗斯的民族工业.更何况中国对俄出口的消费品通常技术含量较低,常常被冠以“劣质”恶名.

这些颇具迷惑性的言论影响了民意,并给在远东地区生活的中国人带来了阴影.它们之所以有市场,有着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

第一,历史上长期根植于俄罗斯人心中的“欧洲中心论”和“欧洲文明人”的优越感,使他们更容易接近西方文化.而13至15世纪蒙古鞑靼人的统治,造成了“黄祸论”长时间发酵的基础.另外,苏联解体后,中苏友好已经过滤掉意识形态的狂热,在改革、公开性以及文化多元论思潮中长大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难以认同中国的一些价值观.

第二,经济因素.苏联解体后,中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俄罗斯昔日的大国风光不再,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的崛起却日益显著.例如,十余年的时间里,俄罗斯阿穆尔边疆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发展缓慢,而与之隔河相望的黑河市却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市.这难免使部分民众产生“酸葡萄”心理.

第三,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媒体的私有化、股份化使从业者赢得了空前自由的编辑权利和发展空间.但也导致部分媒体过分追逐经济利益,甚至转向金融寡头寻求支持.政党之间利用媒体打口水仗,散布不实传言的事例屡见不鲜.

第四,应当指出,个别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未能规范自己的言行,违法犯罪、偷税漏税甚至非法居留的行为,都给中国人的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一些人由于语言不通、性格内向等原因,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与当地人交往,也为滋生偏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导致一些俄罗斯民众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戒备心理.

如何应对?

要让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有好感,需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中俄两国的民间交往.这其中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涉俄媒体需要向俄罗斯民众传递理性、多视角的观察和分析,本着高度信任和互谅的精神,客观报道,让理性的声音在民间真正扎根.

第一,不应过度拔高中俄关系,期望两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所有项目毫无瑕疵.要切实报道双边合作的需要完善的方面,如双边贸易结构和相互投资水平低的问题,俄罗斯和海关的腐败问题等,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对于民间交往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和摩擦,不应该回避,而应该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主动释疑.


第二,尊重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避免使用口号式的宣传,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阐明俄罗斯民众始终是俄中经贸和劳务合作的直接受益者.中国商品的涌入丰富了远东地区的市场,中国公民在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俄远东地区劳动力的不足.再比如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和俄罗斯即将兴起的远东开发热潮存在着战略上对接的现实可能,报道时也应着眼于微观,阐明具体的合作项目给俄罗斯带来的商机.

第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俄罗斯各级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互派摄制组、传送节目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

第四,充分发挥俄罗斯精英阶层中知华派的作用,尤其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他们具有权威性,同时没有立场的约束,其观点能被多方引用.

第五,充分利用“语言年”、“旅游年”等机遇,促进两国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是双边关系稳定、深化的保证,也必将对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2012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举行.这是俄罗斯要将该市转变为亚太区域国际合作中心的重要步骤,更体现了普京欲将远东地区打造成俄罗斯经济增长新动力区域的雄心,对于双方媒体合作也是难得的战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