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

点赞:31953 浏览:1464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为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一,传播的麻醉功能突出体现了传播的负面效应.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兴起加速了传播的碎片化,并使得传播的麻醉功能再次显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微博的碎片化阅读来重新审视传播的麻醉功能,辅以具体案例,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去碎片化”和“去麻醉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碎片化阅读传播的麻醉功能微博

陈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教授;凌梦丹,宇生广告有限公司.

2011年度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媒介事件’与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1YJC860006).

新媒体时代的急剧变化已超乎人们的想象,微博的迅猛发展即例子.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统计,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年底的6311万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过半,并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和其他互联网应用的关键区别在于,微博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便捷性,特别是140字以内的字数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使阅读变成一种典型的碎片化阅读.在盛赞微博的积极作用之时,也不得不开始警惕与审视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正是传播麻醉功能的集中体现.由此,从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再论传播的麻醉功能,既为这一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注入新的内涵,又能帮助受众清醒地认识微博的负面影响,培养较强的媒介素养,实现对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善用”.

一、微博碎片化阅读的表现方式

“碎片化”的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或零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此后,新闻传播研究者亦引入这一概念,并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微博的出现更强化了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的特征,并直接表现为碎片化阅读,而这种碎片化阅读又集中体现了传播的麻醉功能.

1. 微博碎片化阅读的具体体现

(1)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首先,微博用户可通过简短的文字和图片发布信息、描述事件,并能随着信息的变动、事件的发展不断“刷微博”,这实际上是将完整的新闻信息不断切割成碎片化的内容.其次,微博受众连接的广泛性、层次的复杂性导致其对信息的关注被分散到不同层面.因身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经历不同,阅读者对同一条微博的聚焦点也因此不同,并形成多元化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元化也是碎片化的一种体现.最后,微博140字的内容限制,大大减少了阅读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专注程度,140字的简要内容让受众能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比传统媒体或其他网络应用接收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是更为跳跃式的、分散的信息.

可以看出,接受内容的碎片化一方面增强了微博在时效性上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宜性降低.

(2)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微博的兴起迎合了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习惯于把时间切割成碎片化的小段,更愿意选择在很小的单元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发布、接收和利用.

有学者认为,过去的媒介概念通常是将时间相对于空间做比较,如现场直播,使用压缩距离的方法吸取时间的媒介价值,而微博则是通过把时间变得有效,通过向时间本身要时间,从而提高时间的价值.如今,人们在公交、地铁以及等车的时间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打发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尤以微博为甚,它利用了人们的零碎时间,同时也被人们利用来打发零碎时间.微博的特性使得人们可以而且愿意在边角料的时间里接收信息和进行人际互动,这种碎片化实际上是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当前社会发展特点相结合的产物.

(3)阅读形式的碎片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无远无近、无孔不入,人们所拥有的信息接收设备也日渐种类繁多,比如获取微博信息可使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设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在想陈述事件、表达意见时即时发布,也可随时随地拍下所见所闻和突发事件等,并即刻发布到微博,与其他人共享,这使得微博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动态化、即时化的趋势.

总之,无论是阅读内容、阅读时间还是阅读形式的碎片化,都集中体现出微博碎片化阅读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成为人们使用微博的一种“惯性”,并对整个网络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微博碎片化阅读的典型案例

在碎片化传播的语境之下,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与弊端并存,且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意识到这种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典型案例是,微博名人、网络查重复率和菜头发表长文《碎片化生存》决定暂别微博,韩寒也公开发表博文表达自己对微博的看法,触及微博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和菜头在《碎片化生存》中,开篇即明言“我觉得我已经无法读书了”.他认为,这是数年来使用微博而养成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结果.“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原创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且将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被抛弃了.你在微博上待的时间足够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就足够重.”“微博是无需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反应胜过一切,表态高于一切.针对热点编段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有的段子都不提供新鲜的想法,它们只是同义反复,试图各自对同一事物重新进行一次复述或者定义,从而一次次强化和放大事物本身.所以,它是口渴时给予的盐.”[1]和菜头对微博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其中,“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等正是碎片化的典型特点,“同义反复”“强化和放大了事物本身”等则体现了由碎片化所体现的麻醉功能.

和菜头对微博的冷静审视和坚决态度,反映出微博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不容小觑,这种影响正突出验证了传播的麻醉功能.

二、从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审视传播的麻醉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合著于1948年的《传播研究》一书中,针对传播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社会麻醉”,成为阐述传播负面功能的经典理论.如前文所述,微博碎片化阅读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是传播麻醉功能的折射.

1. 传播的麻醉功能在微博碎片化阅读中的体现

(1)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导致注意力分散.微博的碎片化阅读要求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各种信息,这种形式的阅读常常出现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空隙时间,且跳跃式地获取信息无需高度集中精力,久而久之,人们便无法长时间地关注某一条信息,而是习惯性地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取知识,最终导致无意识的浮躁心理;由于长文阅读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适应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长文阅读的能力下降,无法感受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有多美,也不会理解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充溢的母亲的柔情.

其实,早在1971年,美国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作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换句话说,信息的聚敛同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又如《信息烟尘》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戴维申克(Did Shenk)所言:“我们享受了超级链接状态的种种好处,但碎片化、压力和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而微博已成为信息聚合的最佳渠道――媒体利用微博发布新闻,名人利用微博宣传自己,公司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个人利用微博发表观点、发泄情绪等.阅读者则希望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所有事情,包括新闻、娱乐八卦、观点、好友心情等,但阅读的速度越快、了解的内容越多,受众的注意力就越分散,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就会呈现出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2)浅层次接受信息导致思维积极性下降.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微博亦如此.它只需人们在各类庞杂的信息中跳转浏览,速度越快,获取的信息也就越多.但思考总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使用者长期通过微博获取简单的浅层次信息,必将导致思维的惰性.

以微博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后续传播为例:一方面,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只是一些新闻信息片段,零散、肤浅、难以保证准确性,它毕竟不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如雅安地震中,有微博发出一条搜救犬在搜救出很多人后最终累倒的信息,并配上图片.绝大多数使用者看到这条信息后马上转发或表示同情与感动,然而,后来又有网友指出,这张图和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一则新闻是同一个图片.可见,很多使用者在阅读时,根本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与验证.

也就是说,受众在使用微博时,往往充当的只是被动的信息传播者、情绪表达者、信息接收者,而非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在阅读、转发或者评论时,受众更多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在真正传播或思考事件、信息本身.人们在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观点,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2]微博有一个代表性功能就是“转发”,即受众通过转发自己赞同或不赞同的观点来代替自己思考.然而正如颜色不是非黑即白,观点本身也并不能简单以对或错论之,在对错之间则是思考的余地.人们本来可有更多的思考,但手指轻轻一动,往往就代替了思考.于是,人们逐渐变成思维的懈怠者,其思维积极性随着思维惰性的养成而降低.

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碎片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过度依赖信息导致社会参与性降低.微博曾流行过这样一张图片:一桌子的人在一起吃饭,然后手机摞起来摆在桌子旁边,配图的文字是“以后谁先动手机谁就请客吃饭”.更有甚者,很多人在地铁上拍到互相拥抱的情侣都在专心埋头于各自的手机.相较于现实行为,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在微博上与朋友互动,比如@好友、评论好友的最新状态、给好友发私信、朋友过生日时发微博@好友;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人们也会在转发信息时附上一个“蜡烛”的图案.通过发微博、阅读和转发微博,人们参与社会的方式已更多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而造成一种参与社会的错觉,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参与社会的实质行动和积极性.

韩寒谈及微博时也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反正我的感觉是――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检测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人.”而“长谈”“聚餐”“外出”,在微博使用者的生活中,可能已是非常少的行为了.

2. 从微博碎片化阅读分析传播麻醉功能的成因

和菜头将微博比作“口渴时的盐”,形象地点出了微博给使用者带来的麻醉效果――不能解决“信息饥渴”,只会“越饮越渴”.那么,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微博所凸显的麻醉功能的成因是什么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双向互动是大众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麻醉功能的形成与传播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微博中,主要的传播者――媒体通常都会为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顺应微博的字数要求,而将新闻切割成最小的单元来进行碎片化的报道;同时,媒体为尽可能争取受众和追求经济效益,会根据受众的喜好进行调整和定位,而当前受众日益倾向于多图片少文字的“轻阅读”,媒体自然会迎合受众而进行碎片化传播.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对微博的使用是在整个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整个媒介环境都是以碎片化为主宰,那么受众即便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和自控能力,能够接收的也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而对于那些本身就缺乏理性与判断力的受众来说,则更容易深陷碎片化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并逐渐适应这种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最终被碎片化信息麻醉.

三、微博“去碎片化”和“去麻醉化”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微博碎片化阅读和传播麻醉功能的成因具有相同的规律,都是由于(下转第25页)(上接第21页)传受双方的相互影响而且是不良影响所导致的.因此,还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如何有效地防范微博碎片化阅读的负面效应.

首先,从媒体或传播者的角度而言,尽管新媒体时代对传播者的要求几近“零门槛”,但依然需要培养相应的传播素质和传播能力.对于专业媒体来说,可充分利用微博时效性和便捷性的优势,避免新闻的“赶”和“抢”,尽可能地发布经过严格核实的、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实质内容的新闻,且在首次发布之后,还可继续做成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从而有效规避微博发布字数限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利方面;对于普通传播者来说,应“善用”而不是误用微博的字数限制,体现所发布信息的浓缩与凝练,将最有价值的精华传递出来.如此一来,在微博上传播的信息尽管形式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内容上还是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一般情况下,拥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的人,受到麻醉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他们能在看到一条微博信息后,迅速读取背后的“新闻”,并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甄别.因此,作为微博的阅读者和使用者来说,应当对碎片化阅读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冷静,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比如线上减少对微博的依赖甚至沉迷,线下有意识地阅读长文和积极融入社会;同时,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与传播素质,强化对网络的抵挡和控制能力,用主动输出代替被动输入,以达到减少传播麻醉功能的效果.

总括起来,微博碎片化阅读正是整个新媒体环境中碎片化传播的集中呈现,并直接导致传播麻醉功能的产生.我们并不是对碎片化传播进行全盘否定,在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提高的受众需求等方面,碎片化传播是有积极效果的;我们只是更要警惕其消极效应即麻醉功能,并期望通过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研究,促使受众理性地看待微博的利弊得失,从而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成为更加理性而成熟的媒介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