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人文观照

点赞:32521 浏览:1540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使命.近代以来,伴随人类社会的重心向经济和物质领域的偏移,高等教育也逐渐迷失在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氛围中.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日益式微,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诟病”,同时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从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人文观照缺失的表现、人文观照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三个方面,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关 键 词: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人文观照;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9406

从早期的中世纪古典大学开始,高等教育及其具体实施者――大学,就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蕴与价值指向.近代以来,伴随人类社会的重心向经济和物质领域的偏移,大学也逐渐迷失在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氛围中,其本身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日益式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就在大学努力改变自己,以期迎合社会需求的同时,却遭受了来自社会的广泛“诟病”,这种矛盾的结果足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应在反省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探讨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观点精彩纷呈的背景下,用人文观照来审视高等教育及大学发展,找寻并重塑大学精神,对于上述矛盾,促进大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远非是经济和物质力量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理性的活动之一,其本身就蕴含着指向人类自身价值的属性,它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理应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并把理解和探讨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文价值理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进步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发展难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宏观层面: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缘起和发展的精神内核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梳理高等教育的缘起和特征,了解高等教育形成之初的典范形式是什么,并以此来审视今天的高等教育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在它的历史进程中,如果完全失去自身形成之初的精神内核,就变成了其他事物了.西方高等教育产生于教会,“早先,学院和大学基本上都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1]138它的原旨使命是精神教化,就其直接目标而言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孵化与传播不可避免地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由于对社会的世俗关怀功能的出现,高等教育也由宫廷和教会步入到了世俗社会之中,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自从高等教育从教会和宫廷走向世俗社会以来,它就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于是承担社会终极价值阐释与教化的功能便历史性地传递给了大学,大学从而履行对社会世俗境况的人文关怀使命,自此,“大学人”就不再仅为学术而学术,为理想而理想了,他们尽其所能将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运用到改造和怎么写作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大学就把探究真理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凡是对人类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思想理论,绝大多数都在大学中被发现被创设.尽管大学不能穷尽和毕现一切真理,也未必都能给出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种种现象以科学的解释,甚至出现谬误,但在发现真理和纠正谬误方面,还没有任何社会组织比大学所犯的错误更少.大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和原理的发现,同时也十分重视其实际运用技能的开发和研究,使得人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规律性”的改造.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主客观世界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人类物质文明的疆域时刻处于多维延伸状态.

高等教育在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始终把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归宿.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实现,是人的基本诉求.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关于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等关乎人自身发展的政治诉求和“人学理论”,大多在大学被创设,被传播.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善果”和“恶果”相互伴随,大学始终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甄别与反思,并在自觉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同时,在学理上担当起为防止“恶果”的出现和蔓延而创立法律和禁区的责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社会达成有利于人自身完善的“合目的性”的发展目的.

无论是从大学发轫于西方的教会和宫廷,缘起于人的精神教化角度,还是从世俗社会的大学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生存和发展际遇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纠偏和护航,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离开了人文关怀高等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精神内核.人文关怀状况是考察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维度.

(二)中观层面: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就如人的精神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精神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没有了生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大学精神说到底就是一个个大学人所具有人格共性.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大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另一方面又要“仰望星空”.大学具有的这种独立的人格特质,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维系着自身的内在品质的稳定性,它使大学在价值多变的社会大潮中,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放弃自身的使命和追求,从而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同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大学精神使大学无意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通过迎合社会的需要来赢得自身的发展,避免使自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大学精神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师和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从而表现出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行为方式,而这种由大学精神外化的行为,正是大学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大学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正如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一样,大学除了要具备上述精神共性以外,还要有与自身的办学起源、文化传统、学科特色等相适应的精神个性,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自身独特精神追求的大学,永远不能健康发展,永远不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例,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蔡元培在北大积极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了具有不同学术观点和人格特征的进步人士担任教员,并能在这些进步知识分子受到校内外攻击,要求解聘他们时,挺身而出保护他们.在蔡元培等人的精心培育下,北大终于形成了浓厚的追求与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种精神氛围长期催化的结果.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的精神,北大就不可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精神维系着自身的特质,导引着自身的前进方向,并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上下求索的动力.

(三)微观层面:尊重人的主体需求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不是人与物之间的活动,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行为来实现的,因而,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人文活动.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有价值追求的具体的人,因此,现实中的人是高等教育活动始终要充分关注的中心问题.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既包括人的自然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自为性存在三个方面.从人的自然性存在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活动必须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的健康和发展.从人的社会性存在来说,“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2]36因此,教育活动既要立足于现实的人,又要着眼于未来的人,要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态度,增强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从人的自为性存在来说,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不断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使人在身心愉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推动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高等教育的过程要正视这种差异,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者除了学识水平以外,其人格魅力和对教育者的了解和关爱等人文因素对教育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师们,除了具有丰厚的相关专业素养外,无不具有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他们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和把握也是常人难能所及的.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人格魅力被学生接受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对被教育者来说,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动机和需要等非智力的人文因素对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藐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教育活动和内容难以赢得学生的真正参与和接受,教育教学效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今的世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人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已成为党和政府施政理念的今天,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人格特征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

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人文观照缺失的考察

从思维方式来说,人文观照遵从的是价值理性主义,注重的是对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结关怀.与之对应的工具理性主义,强调的是当下行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在此思维模式下,组织和个人被当作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而发挥其工具性的使用价值,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价值甄别.高等教育人文观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主义思维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自身机体中,大有取得“霸权思维”之势.

(一)大学自身定位的“世俗化”

大学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点无可厚非.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变化和调整不能丧失大学之所以叫做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之所以叫做大学,除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还有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受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大学自己正在自觉地放弃后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就在大学自己主动地揭去本应该有的高雅的精神面纱,竭力迎合和“讨好”社会时,却越来越遭到社会的“讨厌”.大学越来越世俗,自己在主动迎合社会需求中,本身应具有的精神特质不断丧失.与此同时,社会的政治权力越来越僭越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权力.使得大学的行政化属性越来越明显,大学正愈发沦为一般性的社会组织.毋庸置疑的是,当人和社会在行进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困惑时,如果大学只能和其他社会组织给出一样的“解答”时,社会也就无需求助于大学,大学也就失去了社会的特别关爱和支持,自身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从高等教育的内部来看,大学的世俗化还表现在相互攀比上,竞相求大求高求时髦,使得大学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同质化的后果是,难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质化趋势使得大学失去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机会,而各大学的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内部管理的“数字化”

考核和激励制度是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可计算性的量化考核已经成为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学校的各个方面纳入到量化考核的范围,考核的范围有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几块,每块都有详细的数字目标.客观地说,量化考核是必须的,如规定教师必须上多少节课,必须在SCI或CSSCI上发表多少篇论文,平均每年必须有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进账等.不可否认,数字式的量化考核能够使人集中精力,围绕数字化的目标去努力.但数字化的量化考核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考核的对象能够量化;二是考核对象成果的显现必须具有即时性.大学在崇尚“数字化”化管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大学还有很多行为无法满足上述两个数字化条件的.数字化的管理思维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短期的行为结果,不愿做长期的艰苦的积累,难以产出大的成果.二是承担重要育人功能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因其效果的显现具有长期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在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的地位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三是因教学质量的好坏难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很多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无赖地说,如今教学的好坏只能是凭教师的良心了.近些年来,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下降,与大学内部实现工具性理性主义思维的管理有直接关系.(三)师生行为方式选择的“功利化”

工具理性主义在高校的盛行,对教师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教师的行为方式的选择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短、平、快”成为教师行为方式的选择.前文已经说过,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从重科研本身来说,面对逐年攀升的论文和科研项目要求,教师为了完成这些指令性计划,越来越计较科学研究的投入与产出,忽视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注重短期内能够带来丰厚经济收益的应用性研究,轻视基础性研究,甚至为了完成计划,而采取剽窃的手段完成考核指标.工具理性主义思维,冲淡了科学研究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文章不写一字空,板凳甘坐十年冷”,这种出大成果大智慧的科学研究精神,已经逐渐被淡忘.

学生的行为方式选择更是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其学习行为方式的选择更具功利色彩,实用性充满他们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在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取得高收入的职业上.他们认为上大学是就业前的必要准备,是知识的积淀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必备环节,通过大学学习,个人可以获得较高收入,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是那些直接和职业取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职业取得没有直接关系的教育教学内容采取拒斥的态度,知识就是经济的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生心中.受知识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严重忽视自身精神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就说明了这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人文观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人文观照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告诫我们:“在教育适应现实变革时,首要的是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避免过于轻率的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3]43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竞争和利益追逐使人的生存压力越发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疏远,经济发展中的短期效应,使得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加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旨在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的和科学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的同时,应保持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保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问和纠偏护航.“教育依存于某种既超越它而又是它的源泉的东西,即依存于精神世界的生活.教育是通过利用在精神层面上被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兴旺发达的.我们时代中的精神必须决定这种尚具可能性的教育的价值.”[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只有在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时,才能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机会和空间.高等教育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文观照的同时,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也需要人文观照.从人文观照的视角来看,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须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在正确处理适应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关系中明确自身的定位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诟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迎合社会的需要,逐渐丧失自己的精神特质,成为满足社会当下需求实现的“工具”,因此,探讨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要科学认识和分析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对高校适应社会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的定位.

1.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高等教育要想脱离社会现实,将自己束之高阁,在曲高和寡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能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奢望.随着对经济发展的不断追求,高等教育承受的来自于经济的干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固有的物性追求就必然同教育的现有人性特质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同时,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人性特质要求与文明发展趋势有不契合的地方,因此,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时出现的人文价值危机是必然的.鉴于此,高等教育界一方面要自觉抵制社会的物性追求对自身灵魂的侵袭,一方面要尽快对当下的各种价值观念进行甄别和归纳提升,形成一套科学的、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价值体系,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2.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所产生的正面价值远比其负面影响大.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人的问题的关注与纠偏,如对公平公正社会机制建立的研究和呼吁,对人的自由、平等、尊严的论证和解析,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等的充分关注,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的自身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诟病和指责,究其根本来说,并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折射,类似的问题在各个社会部门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不过高等教育因其特殊属性被更多地关注罢了.事实上,让人们完全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永远不存在的.当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将和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样,逐步得到消解.

3.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时应保持对自身精神本质的坚守.

高等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适应和怎么写作社会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社会和人的人文关怀上.因此,要对自身一味地适应社会的消极后果予以足够的关注,要把社会的当下需求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统一到怎么写作社会需求的实践中,在怎么写作社会中引领社会的进步,在引领社会进步中更好地怎么写作社会,并在注重自身的人文质量的同时,从社会的整体效应的角度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

因此,高等教育在处理和社会的关系中,不能完全以社会的当下需求为自身生存和发展依据,把自己变成完全满足社会的“器物”.如果没有对社会发展的精神和价值导引,对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深刻考量,为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和文化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无现实基础.因此,要坚守自身的“道用”功能,在适应社会时,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的现实价值危机.(二)要按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优化体系结构

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内部应根据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自身的体系结构.美国共有高等学校4000多所,大致可分为职业和技术院校、初级和社区学院、四年制学院、大学或理工学院四类,这四类院校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协作和和谐共存中,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

多样性和层次性是一个系统维护自身稳定,保持系统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考察一片森林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在于其是否有高大的乔木,还在于其是否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甚至包括生存于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不仅在于有哈佛等这样世界顶尖级的大学,更在于拥有众多的职业和技术院校、初级和社区学院,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了人们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高等学校普遍追求规模的扩张和学科层次的提升,专科层次的竭力想升为本科层次,学院的设法更名为大学,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争办时髦专业等.竞相贪高求全,不仅造成了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加重,也使高等教育呈现了无序竞争的局面.人的各方面先天与后天条件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发展水平是不可能等同的,奢望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发展使得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如不仅是科学家造出来的一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的高端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的一线操作人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用人文观照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现实,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大力发展职业和技能教育,使不同类型和办学层次的高等学校都适得其所,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的体系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在整体上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三)要以构建大学精神为重点增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社会对大学的诟病主要是因为大学缺少了应有的“精”“气”“神”,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精神比金钱等物质条件等对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含量是否丰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大学运行的“潜规则”,更是大学进步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关什么是大学精神,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且不同的大学理应有不同的精神特质.本文仅从信仰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等共性方面,阐释大学精神的构建.

1.信仰精神的构建.

信仰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大学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而随波逐流,始终坚持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根据当前高校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信仰精神构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真理的信仰.要树立坚持真理并不懈地予以追求的思想意识,做到在坚持和追求真理过程中,不为时尚、权力和权威所左右.二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仰.“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5]143.现代化往往是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的,因此,大学要坚持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仰,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三是对学术道德的信仰.学术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行为,其价值体现在高等教育功能的各个方面.学术活动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应有自身的行为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其成果的善恶价值判断和研究过程的诚信考量.

2.创新精神的构建.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文明的创新,创新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创新精神的构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敢为人先的文明发现和创制精神.文明的原创性是衡量大学是否具有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很显然,这里的文明不仅包括科技文明和人文文明,还包括科技文明中理应包括的人文维度.二是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现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是培养人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仅关注人作为工具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彰显.三是文化理想的创造.大学要在注重现有文化的解读和传授同时,更要注重按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双重要求,预见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提出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追求文化理想.

3.批判精神的构建.

批判精神是大学保持机体活力的关键.大学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负面现象和现行政策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大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批判精神:一是要为不同的学术观念提供平等争论的环境.真理就是在相互争论和批判中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大学的学术活力就是在平等争论和交流中得到彰显的.在学术争论和批判过程中,学者们应自觉地将批判和争论限制于学术领域,而尊重彼此的人格和尊严.二是要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和价值批判.大学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要洞察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观念,并将其视为自身研究和甄别的对象,对其进行当下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利益的价值判断,担当起“价值裁判所”的职能.三是要对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策进行批判,积极承担政府决策智库的功能.世界上任何政府都不是万能的,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难免出现理念和决策错误,倾听大学和学者的批评和建议,是现代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大学要在自觉地发现现行政策和制度的漏洞,并提出批评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积极参与未来政策的规划和风险评估研究工作,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高等教育是特殊的行业,大学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当下各种社会现象的价值甄别,对人自身价值的张扬,是高等教育始终要坚持的固有属性.变革绝不是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精神特质的变革,是不能实现发展自身希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今天,高等教育在提升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和人的生存价值的同时,就是在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就是在推动自身的发展.人文观照应该是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守的理念.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学会生存[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瞿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走向[EB/OL].http://.china001./show_hdr.php?xname等于PPDDMV0&dname等于KSGGF41&xpos等于131.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范君姚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