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妈狼爸的社会学

点赞:25351 浏览:1181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媒体的渲染热炒下,“虎妈”、“狼爸”从天而降,褒扬批判者各执一词.为促进子女迈向成功,父母应秉持哪种教育方式?“虎妈”、“狼爸”高擎的强制管束教育能否取代赏识教育成为主流?将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为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关 键 词:虎妈狼爸;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5-02

在大众媒体传播渲染下,华裔蔡美儿携其作品《虎妈战歌》从天而降.尔后媒体又将“狼爸”萧百佑及其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以,北大兄妹》带入百姓视野.在当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媒体热议的虎妈狼爸式管制教育,在育儿书市场上再度流行并催生出众多耀眼的“成功范本”.强悍管制教育理念催生出一个个成功育儿的案例,是纯属偶然巧合还是其具有普世的价值?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否代替快乐赏识教育使青少年走向成功,其可行度几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对“虎妈”“狼爸”的评析

“虎妈”蔡美儿在其作品《虎妈战歌》中列出了她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还详述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并让女儿们成功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

“狼爸”萧百佑是位商人,他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自由上网,不准孩子随意开空调.他在其书《所以,北大兄妹》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他表示:“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在他的棍棒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关于虎妈狼爸的社会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家庭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媒体的渲染下,被冠以“虎妈”“狼爸”标签的蔡美儿、萧百佑是凶神恶煞的,除了打骂之外,不会干别的,实则不然.他们的打骂是较为理性的打骂,是讲规矩的打骂,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乱打乱骂.打骂之外,他们也讲柔情[1].

《华尔街日报》在《虎妈战歌》的书摘《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中,将该书定位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的育儿手册,在蔡美儿看来这本书实则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术进步的成就感,而是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蔡美儿认为,她这种在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因为孩子年幼,不了解社会,不可能理性思考,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帮助孩子,肩负起这个责任.闲暇时间蔡美儿会和女儿们趴在床上读书,一起做中国菜,和孩子们一起去旅行,教孩子们游泳、打牌.

萧百佑也并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他从三岁起,就和子女沟通好家规,一旦犯规子女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他的孩子12岁之前,他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后,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2].

诚然,蔡美儿、萧百佑对子女管教严厉,但是绝非媒体片面渲染下的野蛮、不近人情的形象.子女的相继“成功”有其严厉管教的原因,但绝不可泯灭他们为人父母的通达一面.


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虎妈”、“狼爸”事件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发展贯穿每个人一生,大致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4].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是家庭,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交互作用,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

(一)“虎妈”“狼爸”教养方式分析

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分为: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进行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的父母容易接纳子女的各种要求,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5].

1.权威型教养方式分析.“虎妈”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们的生活及学习做出严厉的要求,一旦女儿们表现欠佳,将会受到严厉地斥责.“狼爸”与其子女沟通家规,约束子女的行为,一旦他们违背家规,将会受到约定好的处罚.可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施之斥责和体罚.

从教养方式分析,“虎妈”“狼爸”具有一定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表现.他们以绝对的标准要求子女,以体罚的方式达到让子女服从的目的,通常表现为棍棒式教育.“虎妈”、“狼爸”正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体罚对其子女的“不当”表现进行管教的.正如萧百佑所说:“12岁之前的儿童动物性表现为多,依靠理性的说教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严厉的棍棒教育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较为顺利地接受父母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克服“父令子不从”的现象.

然而,过度的权威型教养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成天板着面孔,还自认为是一种好心,殊不知这种严厉打骂对孩子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造成孩子缺乏蓬勃朝气与自我判断力,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2.型教养方式解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不是压迫而是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够平等积极地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家庭充满了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在较多公众眼中“虎妈”、“狼爸”是一副凶神恶煞、专横跋扈的形象,用成套的家规禁锢孩子的天性,动辄就对子女表现欠佳的行为进行斥责.然则,深究会发现“虎妈”“狼爸”、通达的一面.“虎妈”在与小女儿激烈争吵之后,反思到自己对女儿管教过于严厉,放弃了让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打算而允许她学习颇感兴趣的网球.“狼爸”直言到:“在其子女12岁之后就不会采用‘打’的教养方式,而是依靠与孩子沟通进行说教.”同时,“虎妈”“狼爸”都会在闲暇时光与其子女一同旅游、休闲、唱歌、做家务等,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虎妈”、“狼爸”的家长作风中带有的风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训责与体罚.父母不考察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一味严加管教容易激化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儿童时期,过多依赖式教养方式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较简单,不能准确把握父母的意图,只是凭借天性去做事.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阶段父母为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灵契合,诸事与子女进行协商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实施型教养方式的同时要辅之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是以权威性教养为主、式教养为辅,这两种教养方式都能从他们与子女的交互中找到原形.对“虎妈”“狼爸”简单定位为不称职父母、只重体罚父母是有失偏颇的.

(二)基于“虎妈”“狼爸”现象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者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儿童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形教育为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6].

在“虎妈”的要求下,女儿们学习音乐、网球、游泳等技能,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让女儿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同时“虎妈”规定女儿们不准抱怨,这其实是在培育女儿们的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与精神,让她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狼爸”在子女的智力、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付诸较大心血,子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学业、智力上取得建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虎妈”“狼爸”为子女倾注心血,是在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虎妈”“狼爸”从小就与孩子订立“家规”,让孩子们遵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培育子女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育儿童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样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内容.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总是把情感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发挥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孩子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虎妈”“狼爸”在对其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中,努力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基人生发展的根基,从而实现子女的不断发展.

三、“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子女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尤以学业为著.对于他们的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趋之若鹜的热捧与深恶痛绝的批评.他们以打骂管制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从教育方式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在我国,有些父母依然受残余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对子女过多干预、过多保护.这些父母一直秉持着“为了孩子明天”的信念刺促不休,为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精心为子女下一步发展做出安排.一旦子女表现欠佳,轻则一顿说教,重则一次体罚.殊不知,这种严厉的“家长”做派在一步步吞噬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完成计划、目标的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过分权威的家长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虎妈”“狼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权威教养型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最真实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孩子强烈地抵制做出自我反思,权衡子女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强制地要求子女服从.因此,对于那些一直高擎自上而下管束教育的家长应适当给孩子“松绑”,不能过多干预和保护.

(二)从教育目标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对学业尤为重视.伴随文化的传承,现代社会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子女成绩上的优劣作为子女发展的成败.在很多父母眼中,“虎妈”“狼爸”的子女在学业上建树斐然,这就代表着成功.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谋取稳定工作.而国外父母却一直秉持自由教育风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

从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可以看出,很多人眼中的“虎妈”“狼爸”的成功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成功,是狭隘片面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怎能仅仅用学业上的建树来描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哈佛两个退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改变了世界.”对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让其更适应社会生活.而学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够代表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斐然.从高等学府走出的莘莘学子若只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说客,在实践中不懂得变通、老气横秋、缺乏活力,社会何以发展与进步?

“虎妈”“狼爸”的子女能否在其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我们尚无法考证,笔者仅对那些视考上名牌大学为教育终极目的的想法做出否定.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到上名校方面,更大的层面应该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养过程中,要培养子女的兴趣,给他们适当自由空间,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赏识与肯定,让他们自己在与家庭、社会的交互中自然发展、学会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是说.

四、结语

“虎妈”、“狼爸”的强制管束教育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言.但是这种教育能否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将却值得商榷.毕竟每个孩子天性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父母不能将所谓媒体热炒的“成功模式”信手拈来,成功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笔者依旧倡导:父母应立足子女自身情况,以赏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管束理念,因材施教,才能在当下培养出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