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的体现作用

点赞:29008 浏览:132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说《秘密花园》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歌颂了自然的伟大,人性关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作品自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女性主义、成长主题、神秘主义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及作用,包括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人物塑造、背景环境描写以及故事情节推进中的具体体现,进而分析哥特式风格对于小说主题强化、情节推进、审美教育及小说自身深度、现代性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 键 词:《秘密花园》;哥特式风格;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1007105

弗朗西丝·伯内特(FrancesBurt,1849-1924)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28岁时出版第一本畅销书《劳瑞家的那闺女》(ThatLassO’Lowries).让伯内特真正开始出名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1886年发表的小说《小少爷方特罗伊》(LittleLordFauntleroy)和1905年出版的《小公主》(ALittlePrincess),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均被改写成话剧.但其代表作还是《秘密花园》(TheSecretGarden),《秘密花园》发表于1911年,讲述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的故事,她开始时病黄体瘦,性情恶劣.但是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在善良的人们的帮助呵护下,逐渐改掉了那些坏毛病,拥有了健康美丽以及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同时古老庄园中的“秘密花园”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小说自发表以来受到了不断的赞扬:《纽约时报》曾声称“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的书.”《时代周刊》曾说道“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近年来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神秘主义、成长主题等角度,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别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而对于该小说哥特式风格虽有触及和研究,但却不是很深入,而且没有论及小说哥特式风格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对作品成功的独特作用和贡献.笔者期待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对该小说的成功及特色进行阐释.

一、哥特式小说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Gothicfiction)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但远在这种小说诞生之前,“哥特”这一词汇就已经存在.“哥特”一词最早指公元5世纪左右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哥特”一词同样在建筑风格中得以追溯,这种建筑风格出现在12至16世纪的欧洲建筑中,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阴森的地下藏尸室等.直至18世纪中期“哥特”一词才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结合.其诞生的标志是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该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GothicStory)命名了这种体裁的小说.桑德斯总结哥特小说的特色是:迷恋于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心神不定、峭壁与深渊、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幻、幻觉和寓言之中[1].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哥特小说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人物塑造上,哥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具有不明或隐秘的身世、阴暗压抑的内心、诡秘的行为、异常而复杂的情绪体验.情节氛围上,哥特小说极力渲染一种紧张、恐怖、阴森、凄惨、幻灭、怪诞、超现实的格调.故事类似悬疑小说一般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主题思想上,哥特小说通常反映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从而反映人性恶与残忍的一面.而作为哥特小说的故事发生环境则通常是类似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古堡、荒野、暗室、秘密通道及修道院等.

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哥特小说曾经风靡一时,有若干优秀代表作出现.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作为大众通俗读物流传的,至今,对其地位价值的评说仍然不一.尽管典型的哥特小说已随着时间流逝成为历史,但其写作风格却得到了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厄舍古屋倒塌》的背景环境及人物塑造等.哥特式风格来源并根植于哥特小说的特点.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通常在一方面或若干方面具有哥特小说的特点,例如在人物塑造、背景环境烘托、情节推进、主题相关契合性等方面均可体现出哥特小说的特点.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对哥特小说风格的应用程度也不一,有的小说具有较浓厚的哥特式风格,有的作品则只是对哥特小说的特点稍加应用以取得恰到好处的效果.无论这种哥特式风格应用的深度及广度如何,我们可以看到,哥特式风格已经存在并贯穿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而其接受与应用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小说《秘密花园》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文本中却充分彰显了哥特式风格,这种哥特式风格分别体现在小说的主人公的塑造、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在恐怖氛围中推进的情节中,从而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并迎合了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使其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复杂性、深刻性.

二、哥特式风格在《秘密花园》中的体现

《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中.根据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定义,具有哥特式特征的人物通常具有令人不悦的外表、变态的心理、古怪阴森的性格和神秘隐蔽的身世等特点.而小说《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小说中很多人物拥有令人不悦的外表.例如主人公玛丽,在小说的开篇,她十分瘦弱,面色焦黄,看上去没有任何生命力,像个久病的孩子一样.她难看弱小的样子使得大家根本无视她的存在,以至于她独自一人被困在被瘟疫侵袭的大房子里若干天都没有人想起她.另一位主人公克林的形象同样令人不舒服,他总是习惯痛苦地蜷缩在床上,虚弱得不能动弹,面色苍白,毫无生命力.如果说孩子们的相貌令人不悦,那么“秘密花园”主人柯瑞文先生的外貌似乎可以形容为阴森.他有着严肃阴郁终日没有笑容的面容.这些人物不仅外表令人不悦,他们的内心和性格也同样扭曲不正常.首先玛丽的脾气非常坏,倔强,暴躁,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自私自利.她的内心也同样阴郁,她对待一切都是冷漠的,她不懂得关爱别人.克林的内心世界更是灰暗,他总是想着死亡,并确信自己不能活下去.死亡就如同迷雾,终日围绕在他的身边,驱之不散,挥之不去.“但他只是躺在那里,想着自己的事,还有他的痛苦与厌倦,一连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1]261无休止纠缠他的想法就是他的背会不会驼,他是否明天或者马上就会死去.他年轻幼小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与奇怪的念头,他的内心已完全扭曲不正常.再来看看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和他的形象一样让读者感到不悦,他经常莫名地发脾气,大吵大闹.克林完全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充满死亡念头的、粗暴的怪人.柯瑞文先生的性格同样扭曲变态,只因为一点儿生活的打击,他变得古怪、冷漠、自卑、心灵完全扭曲变形.他的世界充满失望、痛苦、折磨、逃避.他让所有的美好如同被遗弃的“秘密花园”一样永远沉沦在记忆深处,永远不能得以苏醒.关于这些人物的身世众说纷纭,具有神秘未知的气息.首先主人公玛丽的父母在文本中提及甚少,读者只是知道她的妈妈很美丽而已.对于读者来说她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更是知之甚少,只有在她与仆人零星的对话中读者才能略有了解.克林的处境更加令人难以想象,他的父亲终日将他关在房间中以使其躲避世人的目光,对于其身世更是期望它成为永远不为人知的秘密.文中多次提到仆人对于克林存在于现实的隐瞒犹豫.最后克林的出现也是主人公玛丽的无意发现的.而柯瑞文先生自己的身世在人们心目中更是充满了疑问,他有着怎样神秘的过去?他所隐瞒的不愿面对的事实又是什么?这些人物身上的哥特式神秘风格形成了一个个谜团,在阅读中伴随着读者,等待着读者去将其一一解开.哥特式风格同样体现在小说对背景环境的描述中.小说开篇的背景环境就呈现了哥特式的风格.主人公玛丽家中发生了霍乱,一切都笼罩在阴森、恐怖、绝望之中,所有的生命在转瞬间消失.死亡、疾病充斥着一切.文本中对这场霍乱的描述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从那以后,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了,清晨的神秘氛围玛丽也弄清楚了.霍乱以最致命的方式在这一带爆发了,人们像苍蝇一样死掉了.”[2]7之后无助的玛丽被安排到其叔叔柯瑞文先生的家,玛丽这一路的旅行也同样令人沮丧.黑夜,阴雨的天气,毫无生命的荒原是她一路的主要风景.柯瑞文先生的住处,也就是玛丽将要生活的环境也充满了恐怖、阴沉、神秘、古老的气息.柯瑞文先生的庄园坐落在空旷的荒原上,似乎没有生命,没有人烟,到处死气沉沉;只有连绵不断的阴雨和呼啸的寒风.柯瑞文先生的庄园自身更是充分地体现了哥特式风格.那是一座古老的庄园,庄园本身充满了神秘的,恐怖的气息.这座庄园拥有数不清的空房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过去,甚至没有人进入过这些房间.正如玛丽所想的一样:“她想象不出在那座有一百个房间的房子里会发生些什么事情,那座房子的所有房间几乎都关着门等并且,那座房子坐落在荒原的边缘.”[2]29同时,这座庄园具有悠久的历史,没人知道它的年龄,它过去的繁华,它所呈现的只有破落,陈旧,死气沉沉的冷寂.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庄园里的花园——“秘密花园”.从故事开始它就像是一个迷,困扰着主人公,等待着主人公去解开.当“秘密花园”的秘密被解开后,呈现在玛丽眼前的所谓花园同样具有哥特式的风格.这座花园的状态正如文中所述:“等高高围墙上爬满了攀援玫瑰没有叶子的枝茎等地面上到处盖着萧瑟的枯草等树上既没有叶子也没有花等”[2]113很久以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座园子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恐怖事件使得一切都变得萧条、死气沉沉,更是无人知晓.它早已成为一座被遗弃的、死寂的花园.而柯瑞文先生居住的这座庄园本身就犹如中世纪被遗弃的城堡,屹立在空旷的荒野中,散发着神秘、未知、恐怖的气息.玛丽的生活环境,沉浸在恐怖、奇异、惊险、神秘、让人窒息压抑的氛围之中.

小说《秘密花园》不仅在人物及背景环境中充满了哥特式风格,同时哥特式写作手法也贯穿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首先,在小说的开篇,一场可怕的霍乱夺走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唯一幸存的是那个暴躁、令人厌弃的小女孩玛丽.接着随着情节的推进,玛丽奔向她新的归宿,柯瑞文先生家,旅途本身是阴森的、无生气的,似乎与他们一路相伴的只有阴雨和黑夜.而伴随着她的是旅途中听到的关于柯瑞文先生生活环境和为人的种种传言,这些传言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小说的情节再次随着这种哥特式的风格推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传言中柯瑞文先生那似乎早已被遗弃的、空旷的、荒芜的庄园以及主人公玛丽对这座具有神秘色彩的庄园的逐步探索.随着玛丽的探索、故事情节的推进,那个“秘密花园”出现了,而“秘密花园”的出现也是伴随着这种哥特式风格所营造的神秘、未知气氛当中.首先是花园被园艺师及仆人不小心提及,之后是玛丽在隐蔽的角落发现这座神秘花园的钥匙,最后是玛丽在神奇的知更鸟的引领下找到“秘密花园”.另外,随着主人公玛丽对柯瑞文先生庄园的认识与探索,另一位主人公克林出现了,而他的出现也是伴随着哥特式风格的烘托.克林的出现不是突然的,他的出现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是早有渗透的.而这种渗透也是在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逐步实现的.首先是可怕的类似风声的哭喊.“那是一种奇怪的声音等风声听起来非常像一个孩子的哭泣声.”[2]71接着是仆人对他的存在的支支吾吾的掩饰.“‘没有’她回答,‘是风声吧,有时候风声听起来就像是人在荒原里迷了路而号啕大哭起来一样.’”[2]71最后克林才在恐怖、扭曲、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出现.而玛丽对于她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花园”这一秘密的态度也是时时隐藏而犹豫的,这一秘密逐渐为人们所共知的过程也是在神秘、谨慎的氛围中进行的.情节结构强势紧凑也是哥特小说情节上的特点.在小说《秘密花园》中,情节的推进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玛丽家遭受了霍乱,玛丽被快速送到了柯瑞文先生的家,“秘密花园”钥匙的发现,“秘密花园”的发现,克林的露面,一切都在快节奏中推进,一环扣一环,给人一种紧张来不及喘息的感觉.哥特式小说同样会用暗示性的语言制造秘密悬疑使其情节紧凑、富有张力.小说中“钥匙”“秘密花园”“奇怪的哭喊声”等充满未知暗示性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了这种情节的急迫性,紧凑性.

三、哥特式风格的作用

那么,哥特式风格在小说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反差,强化主题.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歌颂、对生命的热爱、成长过程中人性关怀的重要性等方面.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小说的很多方面得到体现,例如对自然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等.这其中主要人物及自然环境在小说前后的变化以及由这种变化形成的反差在突出小说主题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在这种反差的形成过程中,哥特式风格起到了关键独特的作用.当小说中那些具有哥特式特征的丑陋、暴躁、极端的人物在大自然和人文关怀下变得积极乐观、充满朝气时,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圣,人性关怀的重要意义.当小说中那些具有哥特式风格的荒芜、阴森、冷漠的自然环境在孩子们的耕耘下重现生机与活力时,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之间是需要彼此相互的尊重与关爱的.当那些充满神秘未知的事物将其本真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明白了坦然真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通常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们对各种反差及变动特别敏感.这种由于哥特式风格所引起的在小说人物及其环境中的反差能给小读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震撼,从而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鲜明、长久的印象.小读者似乎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具有反差的动态画面.例如由病态丑陋扭曲变为美丽善良健康的女主人公玛丽,由死气沉沉变为生机勃勃的“秘密花园”等.这样,小说的主题就能更好地传递揭示给小读者们.正如没有黑暗我们不能强烈地感觉到白昼的耀眼一样,没有这种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很好的应用,读者很难体会到人物及其环境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由这种反差所揭示的小说主题也将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其次,吸引读者注意力,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秘密花园》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代表作,其目标读者主要是儿童.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小说要在内容与形式上符合他们的需求.众所周之,相对于成年读者而言,儿童读者往往缺乏耐心,其注意力不易长时间保持在文本上,其对作品及文本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小说《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在吸引儿童读者注意力及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相对于传统儿童文学中经常描述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物及背景环境,哥特式风格所创造的惊险、恐怖、怪异、阴森的人物及环境能够抓住小读者的心,吸引其注意力.因为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及营造的环境对于儿童读者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离他们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种陌生感,距离感往往能够激发儿童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在内容和情节上能营造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氛围,而这种紧张急迫的氛围更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另外,我们知道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之一,而在小说《秘密花园》中,由哥特式风格所创造的悬疑、谜团恰好迎合了成长中儿童的心理需求.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通常具有惊险、悬疑、恐怖、充满谜团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小说《秘密花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把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比作一个一个谜团的呈现及解开的过程.遭受霍乱成为孤儿的玛丽将怎样生活?传说中玛丽叔叔空旷阴森的庄园到底是什么样子?死气沉沉的庄园有着怎样的过去?那恐怖的叫喊声是什么?毫无生气的秘密花园能否复苏?连小说题目本身也充满悬疑色彩,如同一个谜,等待我们去将其解开.可以说小说《秘密花园》情节的逐步推进正是在这种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实现的,而这种充满悬疑、谜团的情节可以激起小读者的好奇心,迎合并且满足他们对未知事物求知的.


再次,恐怖的关照,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审美个人体验的差异,人们对“美”的概念与理解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哥特式风格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的话,那么这种“美”属于崇高的美的范畴.朗吉弩斯(Longinus)在其著作《论崇高》中最早在美学范畴内提出了崇高理论.在朗吉弩斯看来,崇高就是那些巨大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以及人的心灵对这些不同寻常的事物的热烈追求和永恒惊叹[3]113.十八世纪的伯克(Burke)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指出,崇高是注重痛苦、危险与恐惧的自我保持的情感.由晦暗、力量、庞大、无限性、空虚、沉寂、困难引起的恐怖性和与人敌对性是引起崇高美的主要因素.同时伯克还强调:“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4]席勒也认为,一切异乎寻常、神秘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还有黑暗,都是关照崇高的对象[3]124.从以上的有关崇高的理解及定义可以看出,哥特式风格在文学文本中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营造这种崇高感.首先哥特式风格作品中恐怖、晦暗、神秘、空旷的背景环境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一种崇高感,例如:巨大高耸的古堡、黑暗神秘的修道院等.其次,哥特式风格所塑造描绘的扭曲和异乎寻常的人物和事物也能创造一种崇高感.最后,哥特式风格作品所阐释的痛苦、危险、敌对性等主题也很好的诠释了崇高感.《秘密花园》这部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作品同样为小读者营造了这种崇高的美,而这种崇高的美对于儿童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陌生的.传统上,儿童所接受的美通常是柔和、鲜亮、阳光、令人感到亲切的.而这种由哥特式风格创造的阴郁的、庄严的、强大的、肃穆的崇高美会对儿童读者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小说《秘密花园》向读者传达了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那么其哥特式风格无疑在无形中同时将恶、丑、缺憾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很多批评者及读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不应出现太多的恐怖,,阴郁的描写场面,认为由其制造出的“噩梦”将会长久的萦绕在儿童的心间,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但是,事实是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阳光与阴森是并存的,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须要学会接受与适应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尽早认识理解其存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试着理解珍惜善与美,并学会如何将那些恶与丑,那些残缺不完满转化成为美好的事物.由此,可以说小说《秘密花园》不仅为小读者上了一堂关于认识恶与丑的课,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生活中丑与恶转化为美与善.

最后,增加小说深度,提升小说现代性.作为一部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小说《秘密花园》的深度与复杂性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儿童文学层面,小说的很多方面已颇具现代性作品的深度.正如美国作家兼学者安丽森·卢瑞(AlisonLurie)在牛津版的《秘密花园》序言里指出,小说非常明显地包含了20世纪西方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几个重要主题.一是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义.而小说中哥特式风格的运用对于增加小说的复杂性,提升小说现代性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描述是哥特式小说的特点之一,哥特式小说通常关注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对潜意识心理和罪恶感意识有意识地进行挖掘.而这种写作风格在现代派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保留与应用,从而为二十“向内转”提供了依据与资源.小说《秘密花园》在哥特式风格的关照下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玛丽面对柯瑞文先生庄园时的心理反应,克林完全变态扭曲的,充满死亡意识的未来观,柯瑞文先生自我残忍的,扭曲的内心折磨等.这些描写无疑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盈,将他们的多个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现代性,多面性.同时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也增加了作品本身整体上的深度与现代性,在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哥特式风格同样有助于“神秘主义”的呈现.“神秘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occulti(意为“隐藏或隐蔽”)派生而来的,其具体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战学和炼金术等[5].哥特式风格所营造出的恐怖,奇幻,阴郁,反常等特色很好的迎合了“神秘主义”的特点.小说中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人物、背景环境、情节等使小说笼罩在了这样一种神秘色彩之中.例如:小说中屡次提出“魔法”(magic)这一词汇概念.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看来,正是“魔法”让一切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而人们通常会自然地将“魔法”与神秘联系在一起.由哥特式风格营造的这种神秘性使小说不仅仅反映了儿童成长的好奇心及探索心理,同时暗示并揭示了许多现代社会现象及问题,例如:人性不完美的一面、人的内心世界之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敌对的一面等.从而使这部作品的深度得到提升,内容的严肃性得到增强.同时,现代作品由“神秘主义”衍生而来的若干主题,如孤独,世界的荒谬等也通过哥特式这种风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暗示和阐发.这一切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超越,从而使其经典性能够接受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得到认可与巩固.

《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的体现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哥特式风格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作为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秘密花园》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但哥特式风格在文中的大胆应用无疑是该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它为小说主题的呈现、情节的发展、儿童的审美教育及自身深度、现代性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怎么写作.该小说中哥特式写作风格的成功运用,让读者知道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与哥特式这种写作风格格格不入,相反,两者的结合及很好的运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参考文献: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谷启楠,韩加明,高万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98.

[2]伯内特.秘密花园[M].刘晓媛,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3]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3-12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42.

[5]裴志伟.附魅、祛魅与转魅:西方神秘主义诗学的跨现代转向[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