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学习在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培训中的应用

点赞:32494 浏览:1466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移动学习是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体育院校的学生经常需要在户外训练或者比赛,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十分适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有助于课外促进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 键 词:移动学习;彩信;微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43-03

体育院校的学生有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特点,因其专业性极强,学生常常需要在户外长时间高负荷进行运动训练与比赛.大量的体力消耗后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部分公共课程的学习之中.移动学习能够将部分学习化整为零,利用间隙、途中等零碎时间进行短平快的有效学习,尽量降低训练与文化课程的冲突.手机作为普及率最高的移动设备,小巧便携,是开展移动学习首选的设备,因此基于手机的学习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手机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一种利用无线技术与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信息、资源和怎么写作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比较以往其他学习有更强的情境性、时效性、便捷性和时空模糊性.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专门行业、特定人群的培训与知识建设,如在农业、医疗、商业、教育、野外作业等行业对农民、见习医生、销售员、外语学生、文盲、新生儿父母、游客进行知识介绍与技能培训,大部分培训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并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1].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手机移动学习可实现手机之间或者手机与网络之间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例如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实现此功能常见的怎么写作就是彩信和页面浏览.

二、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学习

与移动学习状况为能够更客观地了解体育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学习与移动学习状况,以上海体育学院大一有计算机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规范的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25人,基于数据分析了学生的特点与移动学习需求.

1.计算机学习情况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90%以上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多媒体类课程的知识,80%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58%的学生认为一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不够,91%的学生愿意接受课外的辅导.80%的学生表示放在公共课计算机课程的课外学习精力很少,原因主要集中在专业训练强度太大、精力不够和没人指导不知道怎么使用所学知识两个方面.另外参加各项专业比赛或者是作为志愿者、怎么写作者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导致学生缺勤学习的情况比较常见,学生常会出现少则1次、多则2月有余的缺勤情况.

2.移动学习需求

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65%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但是具体的类似移动学习行为有80%的学生表示有过经历.99%的学生持有一部或者以上的手机,90%以上为智能手机.持有手机的学生中95%以上的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在上网常使用的功能一项中,供选择的项目有看电影等视频;听音乐等mp3;看电子书;摄像照相;手机上网(搜索资料、看新闻等);录音;聊或者飞信;电子邮件;备忘录/日程管理;参与论坛;写博客(微博);互访朋友网络空间,其中90%以上学生会使用半数以上的功能,60%学生会互访朋友空间.91%的学生和83%的学生分别表示愿意接受教师课外的手机信息辅导或者是上网自行浏览教师提供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源.对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形式:彩信、视频和网页浏览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分别占到需求的30%;对于移动学习的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命令设置与操作和扩展知识与技巧两个类别,分别占到73%和66%.

手机移动学习在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培训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由上数据分析,手机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相互交流、了解的常用工具,再加之体育学院学生的特点十分需要能随时随地随身的短平快的学习,同时学生也有热情参与到这种高效广泛交互共享和个性化学习之中,因此经过设计的移动学习模式与资源能够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

三、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学

设计与资源设计(一)从教学设计视角具体分析

1.学习需要

移动学习能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能给予应用的指导;

2.学习内容

参与计算机移动学习研究的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内容包括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三个部分.学生希望学习内容以计算机的操作命令和操作技巧为主;

3.学生特点

在思想上学生对移动学习比较有热情,愿意参与其中;在技术支持上,学生的手机普及率极高,手机携带时间比较长,基本上是随身的;在学习时间上,学生每天会被要求出晨操,白天会有较多的体能运动;时常会有外出参加活动或者比赛;

4.学习环境分析

学生处于操场等户外的时间比较多,这类场所比较嘈杂,学生已受到干扰;零散的休整时间较多,能接触到计算机的时间相对集中在晚上;

5.教学资源设计

手机支持下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移动学习的基础,是移动学习中最主要的内容.移动学习资源与普通的学习资源具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呈现方式、带宽限制、即时性等差异,移动学习资源需要在表现技术、内容结构、递送机制等方面具体考虑设计原则.(1)内容:内容微型化,表述清晰、难易度适当、层次丰富、上下关联性不强可保证学生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学习内容需要花费的时间控制在30秒到5分钟之内[2].(2)界面设计:可用性好.手机的特点是屏幕相对较小,适合用简洁文字、简单图形、动画或者音视频描述的内容,有简洁高效的导航.(3)大小:尽量控制网络传输成本,资源的形式以够用为主,减少美化和修饰的冗余部分;太长时间的学习对学生和学习环境的要求过高.(4)推送原则:推送过多会干扰学生的正常生活与训练,导致抵触情绪,因此应当选择最关键的节点推送,宁缺毋滥.

(二)移动学习模式.

1.彩信推送的移动学习安排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发送一条“课程要点”的彩信和一条“促学思考”的彩信.鉴于93%的学生是中国移动的客户,彩信使用中国移动公司的飞信软件进行发送.

课程要点的信息是为了提醒学生回顾课程上的内容在休息或者翻阅手机休闲时随时浏览以便巩固已学知识.彩信具体内容为一张图片说明命令的位置;一段文本(或音频)说明操作注意要点;促学思考的彩信会提供一些范例(例如一幅ps的图片或者一个短小的动画)供学生分析如何操作能实现范例的最终效果.彩信具体内容为一张图片(动画)和一段文本,说明实现效果的操作要点.课程要点和促学思考彩信每周发送一次各一条,每次时间固定格式统一.


2.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

调查数据中显示60%以上的学生会常常使用手机互访朋友的网络空间,因此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也成为建构课程移动学习的一个主要部分,同时微博相对普通网络页面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信息共享和建立广泛的交际圈的有效性[3]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能构建相对平等的环境,这样更能吸引学生主动访问,同时微博也能有效支持信息的双向传递,易于移动学习中教师及时反馈和了解学生的需求.鉴于75%以上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课程选择使用腾讯的微博作为教师开辟的移动学习资源空间.

每次课程开始和结束后教师会更新微博.开课之前会发布课程的通告,并用图片或者视频发布有吸引力的范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结束之后会有本次课程的资源信息,视频或概念图[4]的方式播放重点操作过程以及多张范例和思考题目供学生讨论与留言作答.教师还会不定时发布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活动告知或生活热点问题,加大师生互动的范围.同时教师会有选择地开通关注对象,帮助学生关注一些优秀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微博,增加学习视角和资源链接[5].

四、实施效果浅析

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接受过前期移动学习情况调查的学生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

有77%学生表示移动学习的形式能提高学习积极性;70%的学生表示会在闲暇时翻阅课程彩信;65%的学生表示会时常浏览教师的微博查看讯息或者留言;43%的学生会与同学讨论教师的微博留言并讨论课程作业的范例操作;69%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对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帮助;同时部分有外出活动或者比赛的学生表示移动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耽误的课程信息,33%的学生表示单纯观看操作演示不能满足学习需求.60%的学生表示彩信在复习阶段有助于他们随时浏览帮助记忆关键操作.

从问卷的结果来看,移动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大部分学生会使用手机浏览彩信或者空间,在有问题的时候会想到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向同伴或者教师寻求帮助,同时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课后讨论计算机操作话题的氛围,在课堂之上也更积极自信地与教师发生互动.

问卷也同时反映出移动学习的一些不足之处.微博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微博和彩信资源制作时间较长,更新不便.同时目前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缺少评测手段,缺乏长效激励的机制.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有线连接带来的束缚,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个别化学习形式,可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中一对一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1]陈成涛.一种创新实效的学习模式——基于彩信和wap的英语移动学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陈明明.移动学习资源创设与评价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0,(9).

[3]张豪锋,杨绪辉.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实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4]杨雪,郑魏等.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探究——以生物课《染色体变异》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1,(4).

[5]杨丽丽,年梅.基于微博客的移动学习[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