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

点赞:32109 浏览:146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迥异于知识产权的特征,能否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位概念能否纳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范畴,也存在同样的争议.从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国内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行性,但可行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的差异性,而是应该明确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体系,法律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4804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ACKYQ1203ZB)资助,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017),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055)资助

作者简介:朱礼才(197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和体育法学.

一、研究现状介评

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勾连,还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学界认识到,从知识产权制度的角度来看,对民间文学和传统知识予以保护的最大障碍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与知识产权客体迥异的特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采用原有知识产权法给予其有效保护会有一些障碍[1].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差异性,有学者反对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法律保护的一种新的客体,超越了知识产权制度;利用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利益直接挂钩,从而破坏产生和管理这种知识的社会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的共同财产,代代相传,而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会将它私有化,这有可能给后代生活和生产中使用这种知识造成法律障碍[2].但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可以带来一些收益以维持那些本来可能会被放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3].还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主张创新,而非物质遗产以群体性、延续性和公有性为基本特征,不符合现代技术标准和法律,因而现有知识产权机制无法为传统知识提供法律保护,适宜的做法是在知识产权制度之外另行建立一种全新的制度或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4]504.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障碍和困境已经得到学者的共识,但对于能否在知识产权框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的观点则有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在三个方面:不能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突破以用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务院2006年和2008年下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等共计46项[5].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概念也被包括在内.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对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法并未解决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争论.纵观全法,涉及知识产权条款的,是该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该款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该款规定比较模糊含混,对适用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未明确,因此仍需要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可见,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如何对围棋、太极拳、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是体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产权法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仅仅保护创新,而应同样全面怎么写作于贸易自由、环境保护、食物安全、文化多样性等全人类共同的政策目标,对各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知识产权保护是符合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4]535-540.实际上,早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就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保护政府间委员会”(IGC),专门讨论有关传统知识与文化的保护问题,其中重要内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2001年,来自94个缔约国政府和其他机构的约350名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了关于获取与惠益分享不限额工作组会议.《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波恩准则》)对遗传资源的分享和惠益分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为该发明提出的知识产权申请中披露遗传资源的起源国[6].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规定:“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建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该条规定表明缔约国可以自行采取措施以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缔约国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率先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的保护.例如,泰国制定了《传统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我国在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中也针对遗传资源的专利部分问题做了专门规定,其第26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5款,规定了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信息披露义务.该款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的,应当陈述理由”.这是该法在第5条规定不能授予专利权的遗传资源之后,再次涉及到遗传资源专利问题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留下了余地.该法第8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该法关于著作权集体组织的规定实际上开拓了由集体组织代表著作权人集体行使著作权的先例,这种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宏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