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

点赞:6485 浏览:220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近年来,高校生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艺术类专业逐渐渗透到理工科大学中,为大学带来了人文气息,实现了大学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多种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时间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不足,制约了学生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发展缺乏后劲.运用富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是实现对艺术类学生有效帮助和指导的新策略.

【关 键 词 】艺术专业学生 教育管理 工业设计 理工科大学

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生源日趋多元化,艺术类专业不再是艺术院校的特有,也逐渐走进综合类大学.艺术类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艺术精英式教育走向大众式教育,许多艺术类专业学生出现在理工科大学的校园里,为理工科大学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为理工科大学中艺术专业学生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艺术专业学生经历和特点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经过多则十几年少则几个月的艺术学习,然后参加各个大学举办的艺术招生考试,走南闯北,身经百战.经历艺术考试之后,还要接着复习冲刺,参加模考,备战高考.这期间的辛苦、付出不是一般文化课考生能够体会到的.

在这段艰苦的艺术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背井离乡,独身一人或几个同学相约到外地报名参加培训班学习.陌生的环境,紧张的学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自己”,使大多数孩子提高了自理和自立能力,然而也让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多了一份成熟.大部分时间身在异乡的孩子们都要自己独当一面.所以,经过艺考的学生通常比较吃苦耐劳,较为敏感和感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同时,有些艺考培训班为了盈利,采用大班教学或集中训练的教学方式,人数多、时间短、课程作业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认识或熟悉跟自己同去的或是经常一起学习的几个同学,其交际面变窄,引发“孤岛效应”.这种经历使学生在日后的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小团体意识,只跟那些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同学做朋友,走得近,对其他同学置之不理,大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在教学形式方面,画室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在自由度较大、较为开放的大画室进行,每天的课程就是“画”,累了就歇,闲了就画.因而有些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习惯散漫、出入自由、时间观念差、纪律性不高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组织纪律松懈,认为这种“散”的形式才是“艺术”的,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就应该如此等为以后大学的学习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埋下隐患.

二、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

艺术专业学生成了理工科大学正统队伍中的“特种兵”,面对以上的这些问题,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德育和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个部分,如何把握他们的成长,引导其成才,对实现理工科大学中人文学科的融合和培养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近两年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接触与交流,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理工科高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融合理工科高校教学方式,得出富有理工科特色的艺术专业教学方式和艺术生管理引导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走向社会时成为一个优秀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集体生活方面,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素质拓展破冰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去认识身边的同学,通过游戏分组,使大家意识到团队和集体的重要性,相互鼓励、帮助以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集体感和责任感.平时还要多组织集体活动,不仅以班级为单位,更要以系、年级或者学院为单位,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或是制造任务,扩大学生交际面,打破“小团体”怪圈.

在纪律方面,赏罚分明、情理并重.一开始需要以严格规章制度去要求学生,使他们知道纪律的严肃性.同时,艺术专业学生通常都心思细腻,较感性,善解人意,总体来说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教师就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想法和性格,赏罚分明.

结语

对于学生工作,无论是理工类还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管理之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理”,如何把这种“理”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理”才是重中之重.艺术专业学生心思敏感,学习能力强,特别是新入学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工作,这样既能够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又可以实现教育为本的目的.

作者魏艳丽系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周小儒系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