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

点赞:28880 浏览:1329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施方式和实施范围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性质、内容和产生动机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基础,探讨二者的关系就是要看他们核心的方面,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在实践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集中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认同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高校被大力提倡,但不少高校将二者相混淆甚至等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直接命名为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那么,通识教育到底是不是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笔者认为,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探讨二者的异同,进而在这个基础上理清它们的关系.

一、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通识教育概念提出于十九世纪的美国,是在实用知识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平衡传统的自由教育和进步主义者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性、改革高等教育而提出的选修制的矛盾而提出的.一般认为,它是“传统自由教育、英国博雅教育与美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并提倡,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也主要是以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为蓝本的,如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就是以哈佛大学为蓝本的.[2]

素质教育概念在我国最初是针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全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协作组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这几年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 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索”.[3]各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由此揭开.之后1998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4]

二、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异同比较

(一)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异之处

首先,提出的时代和背景不同.通识教育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其次,实施的对象和范围不同.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针对的是大学本科阶段,而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

再次,实践途径不同.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是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除课堂教学外,还有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

(二)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同之处

首先,就产生原因而言,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是基于对一定时期科学主义、功利主义至上和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而提出的,旨在改善这种局面.

其次,就内容而言,最初强调的主要都是实施人文教育,强调要重视人文教育、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从加强文史哲类的知识教育入手的,通识教育之初及其后来的发展也体现了对人文知识的优先考虑.二者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和素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能力.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再次,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是一种非功利的教育,两者都是对人的内涵和精神的探究和关注,思索的是人的基本价值和如何实现人的价值,都是非功利的、非职业的.

三、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本质的一致性

通过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异同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实施方式、实施对象和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性质、内容和动机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基础,二者作为教育理念和实践其本质在于培养人才,核心都在于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人的哪些方面,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价值.

(一)都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5]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实施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包括课程在内的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的实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相统一、知识和能力相统一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相统一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具备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都集中于培养学生完整人格

人格是人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并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6]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完整人格的养成.通识教育对于人格的培养,强调要培养具有优美情感,有效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人的文化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具体地说,就是将人类长期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一切有益于人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以及行为方式等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通过恰当的方式内化为个人的精神成分,并使它们成为个人和社会进一步成长发育、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动力.[7]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都集中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三)促进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认同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中必然涉及到文化的成分.通识教育实践中专门有关于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社会的文化教育,而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形成文化的反思与认同,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素质教育更是关注于文化,在课程开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都体现着这样一种思想,这些文化教育与文化活动必然带来文化的反思,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探讨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关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两者针对的是狭智教育而非科学教育

虽然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提倡人文教育,但它们针对的主要是狭智教育而非科学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从来都不乏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也明确指出要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另外,科学技术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等精神,就不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这些精神同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所要求的,即它们是普遍的人文精神.

(二)两者已跳出单纯文理知识纠葛的局面

时至今日,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都已经跳出了单纯对学生文理知识纠葛的局面,所开设的课程已经不仅仅限于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补充,文科学生进行理工科知识的补充,二者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都将学科知识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情感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且更重视后者,着重于学生能力、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塑造.